盛夏时节,香港新界骄阳似火。高温酷暑下,迎来了一支身着红色T恤衫的队伍,他们高挚火红的旗帜,热情高涨地行走在昔日港九抗战烽火路上,在绿意盎然及幽静的山林乡间显得格外耀眼。
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
他们是由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战士及后代60余人组成的队伍。为不忘历史,珍爱和平,永远铭记前辈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英勇业绩,在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他们“重走港九抗战烽火路”,探访乌胶腾、元朗十八乡杨家祠、黄毛应教堂、企岭下、赤径、大屿山宝莲寺、梅窝等地的港九独立大队老战士及乡亲,瞻仰抗日旧址遗迹等,以传承发扬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爱国爱港精神。
6月28日早上,参加活动的后代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前整装待发。
历史记载,从1942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在日本统治香港三年零八个月的黑暗日子里,有一支众多新界居民参加的、活跃在港九新界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打击日寇,消灭土匪,搜集敌情,营救文化精英,救助盟军友人,为保家卫国作岀了卓越贡献,他们可歌可泣的战绩震惊世界。香港的抗日,不仅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93岁高龄的港九独立大队老战士梁少达
“重走港九抗战烽火路”起步仪式在香港新界沙头角乌胶腾烈士纪念园举行。这里是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乌蛟腾村的“乌蛟腾抗日英烈纪念碑”入选,成为香港唯一、同时也是首次上榜的地点。烈士纪念园在繁茂的古树包围中寂静的竖立着,入口处的牌坊两旁,分别刻有“纪昔贤满腔热血”“念先烈弥世功劳”。碑体刻有曾生的题字“抗日英烈纪念碑”,底座则书有“浩然正气”及乌蛟腾村烈士的名字。
“重走港九抗战烽火路”起步仪式在乌胶腾烈士纪念园举行。
香港乌胶腾烈士纪念园
鹿颈村,这里是一片宁静秀丽的乡村,海湾对面是喧嚣的沙头角和深圳福田,但又有多少人知晓抗战期间这里曾发生过惨烈的“3.3”事件。那是1943年3月3日,日寇对这一带扫荡,包围了附近的老农田宴台山,港九大队的陈冠时、彭泰农等三位游击队员在此被捕,血洒刑场。
乌胶腾烈士纪念园入口处的牌坊和园内雕塑。
向烈士敬献花篮
探访抗战老战士
在新界元朗十八乡大棠村杨家祠。抗战时期这里曾是东江纵队抢救文化名人的重要中转站。
新界元朗十八乡大棠村杨家祠,依山而建,这里曾是东江抗日游击队的重要交通站,是秘密大营救的中转站,先后有八百多名文化精英及各界人士,包括茅盾,郭沫若等人士途经这里,再到东江游击区。
在西贡黄毛应村港九独立大队老战士联谊会会址前留影。
1942年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队港九大队在西贡黄毛应村天主教堂成立。港九大队在香港坚持抗日三年零八个月,并在战斗中发展壮大,先后组建了沙头角、元朗、市区、西贡、大屿山、海上等6个中队,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和海上游击战,炸机场、断桥梁、袭舰艇,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企岭下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园。
企岭下海,三面环山、易守难攻,成为70多年前“香港大营救”的秘密进行地。今天的企岭下海狭长的海湾波平如镜,早已找不到“生死营救”的痕迹。但无论光阴怎样前行,这片海不会忘记那些用生命保卫生命的抗日烈士。
原东江纵队政委尹林平女儿尹素明、尹小平姐妹与后代们重温抗日战争当年港九大队的英勇事迹。
大屿山宝莲禅寺,当年爱国佛教人士筏可大师在寺庙内,不惧日寇的淫威,舍身救助港九独立大队副大队长鲁风,后代们在大师墓前拜祭和敬献花圈。他们还拜会了曾为游击队当过小交通员的、现任宝莲寺住持的释智慧大师(大师曾任两届港区全国人大代表,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 BBS 铜紫荆星章等殊荣)。
梅窝岛是“重走烽火路”的最后一站。
梅窝岛,是“重走烽火路”的最后一站,当年港九大队大屿山中队的八成队员是当地的乡民,在岛上与兵力强劲的日军殊死战斗,遭致日军在日本天皇宣降后第四天,在梅窝岛发起了轰动一时的“银矿湾大屠杀”,劫后余生的幸存者的后裔们的讲述,令肃穆凝听的东纵子弟落泪动容。
深圳东边纵研究会 丝丝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