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廉江市委 廉江市人民政府
廉江市副市长林小宁发言
廉江市是革命老区县级市,全市总面积2867平方公里,总人口175.48万,下辖18个镇、3个街道、382个村(居)委会,其中属老区的镇(街道)16个、村委会289个、自然村2022条,老区人口94万,占全市人口的53.56%.近年来,廉江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规划引领,工业强市,城乡宜居,跨越发展"的发展战略,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二五"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13年,全市实现社会生产总值305.57亿元,比2010年增长55.33%,年均增长18.44%;公共财政收入8.16亿元,比2010年增长83.37%,年均增长27.79%.今年前三季度完成生产总值249.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9%;固定资产投资95.17亿元,同比增长73.3%;公共财政收入5.6亿元,增长16%.
(一)工业发展一年一台阶。规划建设总面积达90平方公里的"一园三区"工业发展平台,并重点抓好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和金山工业区建设,打造廉江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其中佛山顺德(廉江)产业转移工业园在省级产业园区考核中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廉江是"中国电饭锅之乡",以家电、家具、建材、门业为特色的产业发展迅猛。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04.56亿元,比2010年增长1.36倍,年均增长45.33%.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76%.
(二)农业生产稳步增长。以土地流转和发展农业企业为主抓手,推进廉江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市场化、科技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培育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湛江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建立农民专业会作社584家。全市形成优质稻谷、花生、林业、生猪、蔬菜、荔枝、红橙、香蕉、花卉、茶叶等十大生产基地,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农机科普先进集体标兵、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13年农业总产值140.74亿元,比2010年增长25.86%,年均增长8.62%.
(三)第三产业正在崛起。按照"退二进三"的思路,狠抓"三旧改造",科学引导房地产、旅游餐饮、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商贸流通不断繁荣,2013年新增商贸企业48家,达到72家,建成平价商店53家,实现商品零售总额118.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0%.全市房地产投资23.47亿元,比上年增长153.1%,开发面积140万平方米,增长100%.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2013年接待游客285.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7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2%和62.5%.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2.498亿元,增长14.8%,贷款余额85.13亿元,增长14.2%.
(四)城市扩容提质扎实推进。按照中等城市格局搞好城市规划和建设,着力构建一山(塘山岭)、二园(城南万亩植物园和城北塘山岭生态园)、三水(九洲江、廉江河、雷州青年运河)、五区(城中、城南、城北、城东、开发区)的生态型城市,并通过推进北部湾大道建设,将城区面积扩大一倍,与经济开发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联动".同时,以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和湛江市生态文明城为抓手,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落实精细化管理,打造了九洲广场、御景城等一批地标性的建筑,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五)社会民生事业全面发展。坚持每年拿出不少于八成的财力,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农村危房改造等十大民生工程建设,着力解决群众行路难、就医难、住房难、读书难、饮水难等突出问题。三年间,组织改造省道县道180多公里,完成村道硬底化建设1100多公里,完成民生水利工程1900多宗、农村危房改造9000多户;组织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筹集善款6000多万元;完成农村劳动技能培训3.76万人次,转业就业12.39万人,被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创业先进市"称号。同时,扎实抓好"教育创强",稳步推进城乡社保扩面,实现医保全覆盖,逐年提高财政供给人员津补贴、村级干部补贴、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加强市、镇、村三级综合服务中心(站)建设,创建行业性诉前联调中心,创新民俗活动"五长联保"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深入组织开展"三打两建"活动,被评为广东省"三打"先进单位。
二、老区建设工作情况
针对革命老区面广人多等实际,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扶持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老区发展后劲。
一是着力健全扶持老区发展的机制。市、镇成立了革命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各部门协调配合抓的运作机制。印发《关于加强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在政策、项目、资金、人力等方面为老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定期就政策落实情况组织人大、政协、纪委、老促会及有关部门进行专项督查,确保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二是扎实推进老区扶贫开发工作。上一轮扶贫"双到"工作,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共投入资金5.5亿元,建设生产性项目547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10家,88个贫困村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3万元以上,其中10个超过10万元,我市82条老区村,已全部脱贫。从2013年开始的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省安排我市重点老区贫困村53个,贫困户8235户41892人。到目前止,广州市、湛江市和我市各级共投入帮扶资金1.1亿元,平均每个贫困村162.3万元。2015年有望全部脱贫。
三是大力推进老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和动员社会力量捐资等多方筹集资金,扎实推进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继2010年前投入3500多万元改造120所老区小学之后,2012年以来又投入资金5亿多元,推进老区学校创强工作;投入近3000万元,对16间老区镇卫生院和289间老区村卫生站进行改造升级;投入资金8.53亿元,建设村道2843公里,使全部289个老区行政村和80%的老区自然村通了硬底化道路;完成老区贫困户危房改造23816户、107919人。老区群众读书难、看病难、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四是全面抓好老区经济建设。实施"一乡一品"战略,引导老区发展优质稻谷、红橙、荔枝、香蕉、茶叶、生猪、水产等名优产品,增加老区农民收入。如投入2000多万元扶持广东省茗皇茶业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长山、石角、青平等老区镇发展茶叶2万多亩,促进老区农民脱贫奔康。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老区工业发展。几年来,引进项目较多的老区镇有石岭、良垌、石城、青平、塘蓬等镇。如石岭镇引进木业、电器、建材、制衣等项目上百个,201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8亿元,比2010年增长2.41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166万元,比2010年增长2.34倍。
五是加强老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新建、扩建和修缮革命旧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多处;树立一批带动老区人民干事创业,帮助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基层干部和企业家先进典型。通过各级宣传媒体报道,组织文艺团体到老区演出,免费送电影下乡,建设文化站(室)和农家书屋等举措,宣传老区的光荣传统,弘扬老区革命精神,加强老区精神文明建设。
六是充分发挥老促会的作用。市委、市政府挑选德高望重的原四套班子领导担任老促会正副会长,分工负责农村工作的市现职领导负责联系和指导老促会工作,给老促会安排专门工作用车和办公室、电脑等办公设备,并从工作经费上给予充分保障。老促会在工作中做到四个坚持:坚持同党政机关一样常年办公,会长和常务副会长同现职干部一样天天上班,热情接待前来办事或上访的老区干部群众,做到有问候、有椅坐、有答复;坚持对市委、市政府关于老区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和老区重大民生工程进行检查督促,提出意见建议;坚持深入老区调查研究,倾听干部群众的呼声,为老区人民办好事实事;坚持抓点带面,在"促"字上下功夫,不断推动老区建设向前发展。
三、今后老区工作设想
我市老区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落后,加快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老区建设仍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加速发展县域经济,增强老区发展后劲。继续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增强财政实力。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扶持老区建设机制。完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增加财政投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加速老区发展。继续为老促会开展工作提供各方面保障,充分发挥老促会在老区建设中的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作用。三是扶持老区发展特色经济,增加老区群众收入。继续大力推进"双转移"工作,推进老区特色资源产业化,加快老区经济发展步伐。加大老区扶贫"双到"工作力度,突出抓好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引导老区群众发展特色经济和转移就业,加快脱贫奔康步伐。四是继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老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老区社会建设,加快老区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老区民生。做好革命纪念建筑物、革命活动旧址和革命历史文物的保护、维护和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