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环抱中的石寨村
“树德楼”内,客家围屋合族聚居的特点由此可见
明显高出其他房屋一大截的“树德楼”
村领导郭松安
“树德楼”的大门
客家土楼一角
漂亮的红菇
壹两座方楼,
一段保家护村威猛史
石寨村党支部书记郭松安住在蕉岭县城,他每天会坐县政府安排的工作中巴,前往南磜镇石寨村上班;有时错过了班车,他就得自掏腰包花费10块钱,搭乘村民进城办事的小四轮,往返于城村之间。
从县城坐车前往石寨村,一路上,竹海扑面而来,林涛郁郁葱葱,城里来的人一般都会大呼清鲜,但对郭松安来说,已习惯了。郭松安今年63岁了,从上世纪80年代任石寨的乡长(现叫村长),到现任村支书,他已经在石寨村服务了整整30年。
郭松安领着我们,沿苔草满地的青石路走入村内。穿过幽深的小巷,可见杠式楼、方形土楼、半圆楼、走马楼、堂屋等多种客家建筑形制的大型围楼。郭松安说,这种大型围楼,全村有12座,每座老房子,都至少有两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因年久失修,如今有一部分已无人居住。
当年,石寨村的先人就地取材,砍伐杉木搭建楼房的“骨架”,然后用山石、黄土、石灰、沙和瓦作为混合材料,夯筑屋墙,构建起一个个遮风挡雨、抵冰御霜的家,生生息息,繁衍至今。目前,石寨村总面积为14.85平方公里,在册人口586户,2217人,有六成村民仍留守村中。
在村的中心位置,有两座高出其他房屋一大截的巨大土楼。这两座土楼,一座是“方楼”,一座是“树德楼”,保存完整,已伫立了400多年。这是郭松安最为津津乐道的“镇村之宝”。这两座土楼与另一座郭姓祖祠,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两座土楼的价值,除了历史悠久、建筑古朴之外,还因为它们是闽西客家方形土楼布衍向南的下限,也就是说,闽西客家风格的围龙屋与岭南客家风格的围龙屋在此分界。与梅州、粤北等岭南围龙屋相比,石寨村的方形土楼更注重建筑的防御功能。
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的“方楼”,是闽粤地区现存最早的、拥有明确纪年的方形土楼,要研究闽粤赣客家人迁徙历史、文化交汇以及明清时期的客家建筑文化,石寨村的“方楼”与“树德楼”是非去不可的。
“方楼”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形状正方,共有3个大厅、75间房。站在古朴浑厚的黄土墙下仰观这座庞然大物,会油然生出敬畏感。
“方楼”底层的承重墙厚达一米;供唯一进出的大门,其门框厚度达20厘米;巨型的木门板上,原来是钉着铁皮的,以防火攻,不过铁皮在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被拆下炼钢铁了。
记者发现,“方楼”的外墙上部,有一部分墙体凸现在外,上面有一长条状窗眼,居高临下对着大门。郭松安介绍说,那是枪眼,既可射击御敌,也作瞭望观察之用。
在大门上的二楼,斜斜伸出4个嵌着竹筒的护门孔,黑黝黝的,看着怪瘆人的。相传,当年太平军余部康王率兵退至石寨村,曾在此楼据守。太平军在二楼架起大锅,煮着沸水,当清军攻门时,就从护门孔向下倾泻沸水,让清军无法靠近。
进了大门,左侧便有一道木楼梯,可上楼上,楼梯的主要构件,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仍然坚实稳固。二楼和三楼的房间已不住人,显得凋败。一群上了年纪的村民,在一楼围坐着打牌聊天,这是村民农闲时最喜欢的消遣方式。
距离“方楼”不到百米,是建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树德楼”,这座距今已380多年的土楼,共三层,有6厅68房,朱漆窗棂,雕栏木砌,古色古香,风韵犹存。
要走进“树德楼”的主体部分,需兜兜转转穿过五道门,郭松安称这是“五福临门”,还说“树德楼”之所以建成方形,是因为石寨村后有一座马山,有“马”就必须有喂食的“马槽”,石寨村的祖先便将土楼建成方槽状,以祈福后代子孙丰衣足食。
“方楼”和“树德楼”在村中显掎角之势,共同演绎石寨客家人合族聚居、保卫家园的数百年风云故事。
记者发现,“树德楼”三楼屋檐下的木板,每隔一米余便开有一长方形的小洞,便问郭松安,这些小洞是干什么用的?郭松安神秘一笑说:“三楼的屋顶有一片空地,可供人自由走动,用于瞭望放哨,一旦发现敌情,可立即借助屋檐下的小洞作‘传声孔’,示警楼下族人,以举寨警戒。”
石寨郭氏先祖从福建南迁至蕉岭,聚居山谷,为了抵御山匪、野兽的袭击以及乡邻间的纠纷侵扰、宗族的冲突等,以“方楼”和“树德楼”这两座防御性高墙巨堡,牢牢地捍卫着族群的荣耀,令文脉香火传承至今。
贰不忘祖训,守住古村参天大树
登上石寨村附近的圣王山,从山上的青云塔远眺山下,石寨村的土楼群恰好被满目的青翠环抱其中,而周围的山体,丝毫不见一丁点“裸露”。
随同记者一起登山的南磜镇镇长黄万彬说:“蕉岭县的森林覆盖率79.3%,在全省县区中名列第三,而南磜镇则高达85%,而石寨村的生态保护对全镇的贡献功不可没。”据统计,在圣王山上,有1024种原始植物,而珍贵的物种达27种。
郭松安说,石寨村从20多年前起,便开始安排专职护林员负责巡山护林,现任的护林员老郭已60多岁,负责管理山林八九年了。采访的当天,记者走遍全村都找不到他,村民说他又巡山去了。在石寨村,“养山护林”几个字,可不仅仅是出现在进山公路旁的警示牌上那么简单,这一信念,传承了数百年,已融入石寨村郭姓子孙的血液里。
郭松安记得,从孩提起,老一辈便带他去村里郭氏的祖居参观,狭小简陋的屋子墙壁上,嵌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立于康熙六十一年,虽经岁月沧桑洗礼,部分字迹已模糊不清,但“山林风水攸关,务宜茂盛,无论众山、私山不许砍伐……勒石示警”的文字仍清晰。石碑上的这些文字,郭松安早已牢记于心,也成为村里郭氏后人一代代恪守的祖训。
该碑立于郭氏先祖在石寨开基立业之后,碑文记述了先祖为他的四房子嗣划定的各自用地、管辖的山林范围,并且还明确规定了可樵采范围。郭松安说:“考虑到族人的生计,并非所有山林一律不得采伐,祖训也指定了一处可供采伐的山地。”
而在石碑对面的墙上,还挂着石寨村马山祖祠理事会的告示,上书:“让碑文永远展示在故居里,教育后人,不忘祖训,不忘祖德”。
石寨土楼里的许多人家,也在室内张贴着“环境护理公约”等规章文件。郭松安说,自觉保护山林已成为石寨人的一种生活习惯。
由于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原始山林风貌,石寨村成为蕉岭县北磜学校的生物园,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来石寨村开展教学实践,让学生体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每次来了客人,郭松安都会带着客人走过古老的三孔石桥,来到圣王山下的一株古榕树底小憩片刻。这株古榕据说已有千年历史,巨大的树冠遮天蔽日,树围需要三个大汉才能合抱。
最让郭松安念念不忘的是,一位名叫郭启发的89岁老人,在2012年回到石寨村寻根,他16岁就离村北上福建长汀谋生并定居。阔别73年之后,老人回家寻根。他见到郭松安,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村里那棵大榕树还在吗?”当见到大榕树后,他感慨万千地说:“比原先更大了!”
现在,91岁的郭大爷仍健在,石寨村的古榕树也依旧苍翠。
叁古村保护,也要引进新理念
对于深藏在群山之中的这座古村落来说,保护就是最好的开发。走在石寨村里,鲜见有新房子不伦不类地出现在古楼之间,村子较好地保持了古老的模样。
为了保持村子的古老风貌,前些年,郭松安和他的村委会班子,专门在村旁另择地方,规划建设了16座联排新楼房,作为村民的新居所。
郭松安说:“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对古村落的房屋及周边的设施进行保护性维修,修旧如旧,避免人为破坏。”他带着记者走上一条250米长的进村主干道,指着地下说,以前这里一到下雨便内涝,污水横流,现在将供水、供电设施以及排污管道全部埋藏在路面之下,上面则以古村道的原貌——鹅卵石来铺设,面貌好多了。
“修旧如旧”的保护性开发,在村民心里引起了共鸣,不少人将自家闲置的土楼民居低价出让,供开发利用;有的村民还腾出废弃的老厕池、老房子给村里建造花圃。
今年三四月,广州一高校土木建筑专业的师生30多人先后两次来到石寨村,开展一项“共生平台”的社会实践课题,将村里一座因台风影响而倒塌的老宅废墟,改造成由多种植物共生互存、绿意盎然的生态系统。
记者问郭松安,石寨村整体生态环境如此良好,还需要搞这些人工的“共生平台”吗?郭松安说,村子的自然生态好主要指村落周边而言,而村里的房前屋后,原来是基本没有绿化的,现在栽种了绿树红花,与周边的土楼、民居相映成趣,村容村貌感觉好多了。通过从外引入新型的生态系统格局,让习惯了出村才见绿的山里人一次观念上的洗礼。
郭松安说:“石寨村的保护开发,肯定要以保护为先,资金投入是关键,我们现在一直在用小钱办大事。”
目前,郭松安的古村旅游发展理念,已开始付诸实践,他鼓励一些有开拓精神的年轻村民发展农家乐,带动农副产品的销售。一些原本在深圳做小生意的村民,被郭松安“说动”返回村里,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乡村旅馆接待游客。
故事·特产
红菇:
舌尖上的自然恩赐
天刚蒙蒙亮,石寨村村民郭剑辉就起了床。他取下墙上的竹篮,轻轻带上门,向村外的圣王山走去。山林间传来早起觅食的鸟叫声,见山道里已人影憧憧,郭剑辉不由加快了脚步。中秋节前后,郭剑辉与其他村民一样,将收成的希望投向生长在圣王山上的“宝物”红菇身上。
人们或许对红菇陌生,但在《本草纲目》里,就有对这种小小的红菌的记载,说“常服益寿”。红菇是在特定的土壤、空气、水分条件下与微生物奇妙结合的产物。它蕴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氨基酸等成分,而且拥有其他菇类难以比拟的鲜甜可口滋味。更让郭剑辉自豪的是,石寨的红菇是蕉岭公认的最好品种。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话:“蕉岭红菇最出名,最靓红菇在石寨。”
一年当中,收获红菇只有两季:第一季是农历五六月,第二季是中秋节前后,每季采摘的时间只有20天左右。因而,每到收成季节,采菇人趋之若鹜,石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派人上山采菇。
面对众多竞争者,郭剑辉淡定从容:一上山,他就轻车熟路地往松树、石栋树、米椎树下翻找,须臾功夫,篮子里便装入不少红艳艳的鲜菇。
郭剑辉只有36岁,他从8岁便开始跟随父辈上山采菇,圣王山上,哪棵树底下长有红菇、何时成熟,他都了如指掌。在红菇收获季节,村人一般只能采摘到两三斤,而郭剑辉却能采摘到七八斤。
面对人们的赞许,这位采菇高手谦虚地说:“我不算厉害,老一辈采菇能手的本事更神奇啦。因为不同方位长出的红菇,在颜色、重量和形状上都会有细微的差别,老一辈只要看一眼被摘下的红菇,就能说出是那个山头、那棵树下长出的……”
在采菇生涯中,郭剑辉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红菇在自然环境中生长得疯快,一夜之间即可生长成形,但只要被人发现了,即便不采也不再长大了。
郭剑辉采菇时,喜欢用手机将漂亮的红菇拍下。有一次,他在石缝下发现一个半大的红菇,便用手机拍了照,第二天回去再看,那株红菇还和原来一样大,没有再生长了。
一般来说,采菇人在某处采摘下红菇后,去别的地方兜一圈回到原地,会发现红菇又新长出许多,但原先留下的个别没有采摘的红菇,却不再长大了。老一辈采菇人说:“红菇是靠吸天地灵气生长的,沾染了人气,就不长了。”郭剑辉对此深信不疑。
红菇是大自然赐予石寨人的“宝物”,至今仍无法大量人工栽培,一斤能卖700元左右的高价。石寨全村一年光靠采菇的收入,便有六七十万元之多。郭剑辉靠采菇,一年就有上万元的收入,加上养蜂酿蜜和自己的一门家电维修手艺,一年就有几万元入息,在这个小山村,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虽身处深山古村,但郭剑辉从未隔绝联结山外世界的心。几年前,郭剑辉靠县城朋友帮忙,在互联网上发帖宣传石寨的红菇;近年来,石寨村也接通了宽带网络,郭剑辉在家就能上网。他还注册了微信,推介“石寨红菇”,头像便是自己拍摄的红菇图片。不过,郭剑辉的红菇压根不需要促销,一季的红菇还没长成,订单已爆满。
如何做一锅
美味的红菇土鸡汤
由于红菇有益脾补血、健胃强肾之功效,当地人在碰到胃口不好时,常用它调和胃口;小孩腹泻用红菇蕾炖汤可止泻;妇女坐月子吃红菇能滋补健身,所以红菇又有“南方红参”之称。
郭剑辉说,石寨人食用红菇的最经典搭配是红菇炖土鸡。做法是:先把土鸡炖好,临近开饭前,将浸泡好的红菇加入锅中继续炖上8-10分钟,这时整锅汤颜色清红,味道醇厚鲜美。
“长寿村”里
随处可见耄耋老者
故事·风貌
2014年5月,广东省蕉岭县被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乡科学认证委员会正式授予“世界长寿之乡”称号。
据悉,世界自然医学会此前已先后确认高加索地区、巴基斯坦的罕萨、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广西巴马、江苏如皋、新疆和田为世界长寿之乡。蕉岭县是该机构认定的第七个“世界长寿之乡”,也是中国第四个“世界长寿之乡”。
在蕉岭这个“世界长寿之乡”里,石寨村是其中的10个“长寿村”之一。郭松安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石寨村2200多人中,70-80岁的长者有174人,80-90岁的有74人,90-100岁的有6人,村里还有一位101岁老人。
走访石寨村,不时便可见耄耋老者,他们或拄着拐杖闲庭信步在街巷间走动;或倚坐在土楼墙角的竹椅上悠然地与老伙伴说家常。
提点
从广州自驾车,走广河高速,至河源后转梅河高速、长深高速,在蕉城出口下高速,沿国道205线抵达蕉岭县城,再向东北方向沿县道X45行驶30多公里可到南磜镇石寨村。建议全程启用导航,盘山公路多弯,自驾车友需注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