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个结合” 抓好老区新闻宣传
用情用心用力弘扬老区精神
茂名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我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做好老区宣传工作,每年都被中国老促会和省老促会评为特等奖或一等奖,多次在省会议上介绍经验。2018年换届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及老促会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花更大的力气、以更实的措施、从更广的领域,讲好英烈故事、老区故事和老促会故事,在新闻报道、刊物征订、老区文化建设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果。2019年5月18日,我们在全国老区宣传工作(恩施)会议上被安排作第一个经验介绍。
一、坚持新闻工作与征订工作相结合,做到双轮驱动、比翼齐飞
老区宣传工作内容丰富多彩,但归结起来主要是新闻报道与刊物征订两大项。我们一直不遗余力地做好这两项工作。在新闻报道方面,2018年至今年6年时间,据不完全统计,仅我会人员就向各级报刊、网站投稿1100多篇(按一稿多投计算),被采用700多篇,投稿、采用数在全省老促会系统都是最多的单位之一。在刊物发行方面,我们也是尽力而为。我们认识到,《中国老区建设》是中国老促会的宣传喉舌,《源流》是广东省所有杂志中专门以宣传老区精神、讲好先烈、老区和老促会等“三个故事”为宗旨的“独生子”。但老区刊物的征订发行也存在很大难度,我们一是领导重视,罗明会长说:“一定要把老区刊物发行作为重中之重,要人给人,要钱给钱,有困难第一时间解决”;主管老区基金的领导说:“其他项目的资金可以视情况而减少,两份老区刊物的征订资金一定要确保”;二是安排专人负责,以利于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三是各区、市在筹集征订资金方面各显神通,根据自己的实际走行之有效的路子。《中国老区建设》和《源流》自创刊以来,我市每年征订2000份以上,一直是全省的征订大户,2023年征订《源流》2533份,征订《中国老区建设》2310份。2024年征订量还有增加。多年来,我会及下属各区、市老促会的征订工作每年都获得中国老促会和省老促会的表彰奖励,其中我会及化州、高州老促会都是特等奖或一等奖。
二、坚持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与突出本地特色相结合,做到任务完成、特色鲜明
2018年以来,省老促会在讲好“三个故事”,做好老区宣传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我们坚决按照上级部署,努力完成工作任务。2018年1月,省老促会按照中国老促会的部署,安排了编纂《革命老区县发展史》工作。我会认真抓好承上联下、解决疑难、史料把关和督促落实,全面按时完成编辑出版任务,被省老促会评为编纂工作先进单位。2018年4月,省老促会在全省开展讴歌老区征文和书画、摄影创作评选活动,当年7月13日,我们按时上送了49篇(幅)作品,获奖总数排名全省前列,获得了全省“最佳组织奖”。2018年4月,省扶贫办和省老促会联合下发《关于举办“讲好老区的扶贫故事”大赛的通知》,当年7月13日,我们就将本会人员写作的4篇故事提前递交,其中有3篇获奖,而且在故事演讲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人之一),无论故事比赛还是演讲比赛都名列全省前茅,获得“优秀组织奖”。2018年6月,省老促会决定在广州举办《丰碑与伟业·广东革命老区图片展》,要求各地将历史照片和史料按时上交。我会积极主动,提前上交了25000多字的资料和120多幅照片。当年6月28日,省老促会第299期简报介绍了我会的有关经验,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借鉴”。2020年11月中旬,省老促会和源流杂志社在我市举办广东省老区宣传通讯员培训班(第一期),来自江门、湛江、阳江、茂名、云浮市老促会系统通讯员50多人参加培训,培训班获得圆满成功,省老促会和源流杂志社对我会负责的会务工作给予高度赞扬。在完成省布置的各项任务的同时,我们在老区新闻报道方面也特别注重突出本地特色。在全省老促会系统中,我会最大的特色就是创办了老区基金和扶贫基金,两个基金每年有数百万元收益。我们用这些收益款开展科技兴果、智力扶贫、奖学助学、关爱革命有功群体及他们的后裔,在这众多的项目中发生了不少独特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展示了茂名老促会的工作特色。
三、坚持内力与外力相结合,做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在如何做好老区新闻报道方面,我们上下同心,内外合力,做到对内抓队伍、抓培训、抓激励,对外勤于联络、善于交流、恒于坚持。在全市老促会系统,我们在确定驻会人员时,非常重视挑选写作人才,动员曾在党政机关担任过“笔杆子”角色的同志退休后到老促会工作,其中就有4名曾经在市政府和市人大常委会主管文字工作的副秘书长,退休后到我会负责写作材料,市人大常委会和市侨务局各一名资深通讯员到我会负责新闻报道。我们还采用以会代培、以老带新的方式提高各区(市)报道人员业务水平。如信宜市老促会的政府购买服务人员吴兴凤,过去从未接触过新闻写作业务,经过自学苦练和老同志的具体指导,新闻写作水平提高很快,所写的新闻报道常常被报刊采用。另外,我们还制定了激励政策,对老促会系统人员采写“三个故事”内容的文章,给予稿费同样的奖励。
搞好老区新闻报道,除了依靠老促会系统人员外,还必须借用外力。我国古代圣贤荀子在《劝学》中讲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老促会人员毕竟年纪较大,精力有限,借用荀子讲的借力方法是一种好方法。首先是市委宣传部门和当地新闻单位,借助他们的主管优势和平台优势,组织记者开展集中采访活动,在报刊搞专版或系列文章;其次是报刊、电视台的骨干记者、各区(市)的新闻秘书和党政机关的文秘人员,他们视野阔、反应快、笔头硬,只要做到动之以情(加强感情投资)、晓之以理(明白讲好“三个故事”的意义)、导之以行(提供新闻线索)、持之以恒(保持长期合作),使这些人对老区宣传工作乐而为之,善而为之,久而为之。
四、坚持短快新闻与深度报道相结合,做到能快则快、宜大则大
快,是新闻报道的特色。我会在老区新闻报道方面,一直强调“快”,尽量争取当天新闻当天发稿或次日发稿。一天下午四时,我们基金会收到港商江可伯先生100万元捐款,我们认为应该以最快速度予以宣扬,于是一边与茂名日报编辑部联系,一边立即写稿发稿,第二天就在茂名日报头版头条刊出,江可伯先生捐款善举立即传遍茂名城乡。我会负责通讯报道的林保同志,坚持快发稿、多发稿,自2018年1月至2023年11月,共投稿900多篇(按一稿多投计算),被地级以上报刊、网站采用640多篇。林保同志由于工作出色,每年都被《源流》杂志评为优秀通讯员,今年还受到《中国老区建设》杂志社的表彰。
与此同时,我们还着力抓重点,经营质量高、有深度、影响大的长篇通讯。我会主管老区宣传工作的副会长卢忠仁,除致力总结本会各项工作经验取得上级推介外,还潜心写作长篇通讯,先后在茂名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烈士回眸应笑慰》《江可伯又向茂名扶贫基金捐款》《洒向人间都是爱》《他使乌鸦变凤凰》等长篇通讯;2020年《源流》杂志5、6、8、10、12期连续刊登他写的5篇长篇通讯。《中国老区建设》也刊登了多篇长文,该刊今年第6期刊登的以“情满老区果满山”为主题,介绍我会科技兴果事迹的两篇长篇通讯,共8000多字,创造了我会成立34年来所刊登的长篇通讯之最。省《源流》每次评选优秀作者,他都名列其中。
五、坚持老区新闻与老区文化相结合,做到百花争艳、春色满园
2018年以来,我们除着力做好老区新闻报道工作外,还在建设老区文化方面进行探索。我们认识到,坚定“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应当包含着老区文化内涵。老区文化比之于老区新闻,具有更广泛、更持久、更充沛的特征和作用。我会有两位文学创作爱好者,其中一位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岭南诗社社员、茂名市老干诗词协会会长;一位是中华诗词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会长,市某诗社名誉会长。这两位同志6年来创作了数百首(篇、阕)作品,其中有的歌颂如诗如画的老区风光,有的描绘如火如荼的老区场面,有的追忆可歌可泣的革命先烈,有的赞扬可亲可敬的老区人民。这些作品,有的在各级各类诗评中获奖,有的被选入省老促会编印出版的《红棉灼灼》,有的被省级报刊采用,有的被编入行政机关工作通讯,有的被某些宣传队、文工团用于舞台演出。为了扩大老区和革命先烈对社会影响,我们组织市老干诗协40多人,到电白革命纪念馆和化州老区高志塘村采风,写下了上百首(阕)诗词,编辑出诗词专刊,赞扬英烈事迹和老区新貌。此外,2022年在广州影恒文化传播公司和市直有关单位联合拍摄《怀乡起义》电影时,我会名誉会长邓刚、会长罗明、常务副会长李洪汉等人参与了电影的指导、策划工作。2023年,我们建设信宜钱排三华李“思源亭”时,邀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邓维龙、解放军少将杨永辉、广东书协会副主席李远东等7位诗词、书法名家,创作诗词、书法镶刻,把思源亭打造成讴歌红色历史、赞颂绿色发展的文化亭阁,成为展示老区文化、宣传老区精神的永久性橱窗。与此同时,还拍摄了《红色老区·秀美钱排》的短视频。运用文学创作形式讲好“三个故事”,是我会构建老区宣传深层次、高品位、多领域、全方位格局的一个尝试,而且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