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图示
【兴宁市——原中央苏区简介】
兴宁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大革命时期第一次东征时,蒋介石、周恩来率领东征军攻进兴宁城,史称“兴宁大捷”。当时周恩来在兴宁战斗工作了23天,在兴宁播下了革命种子。
1927年,兴宁人民举行了两次震撼粤东的武装暴动:5月18日,中共兴宁特支带领工农武装队伍攻打兴宁城:9月3日,中共兴宁特委在中共梅县部委古柏、肖向荣指导下,武装队伍以农军为主,工人、学生配合一举攻下了兴宁城。当日中午,在县衙西花厅宣布成立兴宁县苏维埃政府。为保存实力,特支决定率领队伍主动转移到永和湖尾村,以暴动队伍为基础成立广东工农讨逆军第15团队。同年11月改称为广东工农革命军第12团。
1927年12月,第一个中共兴宁县委员会在湖尾村潘火昌屋成立。全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高潮,以粤东北苏区为中心,与赣东南、闽西苏区连成一片,形成广阔的闽粤赣苏区。
1928年10月21日,在中共梅州地委联络员肖向荣在兴宁神光山胡屋主持成立了兴宁、龙川、五华、梅县、丰顺“五县暴委”。
1929年3月,东江特委巡视员刘琴西在兴龙交界地大塘肚村长塘面主持召开五华、兴宁、龙川3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有300多位代表参加,正式成立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与此同时,成立五兴龙游击大队,并组建红军独立营。五兴龙苏区的创建,是其后来形成闽粤赣苏区并成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
1932年6月,中共兴龙县委在黄槐黄沙溪成立,县委书记蔡梅祥。同时在新村成立兴龙县革委,同时成立兴龙县游击大队。兴龙县归辖粤赣省中央苏区领导,后归辖粤南省中央苏区领导到1935年。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兴宁有近七成的乡村建立了游击根据地,有党的组织,有农会、民兵组织,有政权组织,在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密切配合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配合中央红军开辟了赣东南成为中央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培养锻炼了一批忠诚的领导干部到中央苏区工作。如邓小平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时,中心县委的领导成员大部分是由中共兴宁县委调去的兴宁籍人,兴宁老区人民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其时参加红军人数据不完全统计有2100多人,有5位县委书记、一位县苏维埃主席蓝胜青、刘光夏、陈锦华、罗屏汉、蔡梅祥、曾不凡等先后壮烈牺牲,全县有革命烈士706名,被杀害群众有400多人,支前人数有20683人。
当时五兴龙苏区、兴龙苏区是向江西中央苏区进口物资的主要渠道,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多次“围剿”,层层封锁,妄图使中央苏区军民陷于“无粒米勺水接济,无蚍蜉蚁蚊之通报”的境地。1930年夏,五兴龙苏区建立后,以大塘肚为中心的交通站,通往河源、兴宁、寻邬、定南有七八条交通线,传递情报,为红军、党政机关输送钱粮物资,及护送干部等做了大量工作。在交通线上,许多食品、布匹、药品、军械源源不断地送往中央苏区,如在兴龙交界的渡田河开办合作商店,与群众以物换物的形式,换回食盐、煤油、衣料、药品等送往苏区,支援反“围剿”斗争。在这漫长的交通线上,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为了保证交通畅通,历尽艰险,甚至献出了生命。
黄槐镇中共五兴龙县委成立旧址
兴宁“9.3”农民暴动誓师大会所在地——梅子坑胡屋
【重要革命历史事件】
周恩来在兴宁
周恩来曾于1925年3、4月间,及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和1931年12月三次来梅州开展革命活动。特别是在1925年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于3月21日至4月12日,率部在兴宁战斗生活了23天,住在兴宁县政府内宜楼,帮助兴宁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组织,成立县党部筹备处。
周恩来在兴宁时,亲自召开各界人士的座谈会,作演讲,找民众士兵谈话。他在兴民中学和县立中学发表演说,深入浅出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宣传三民主义和东征军的重要意义。周恩来还派出一批政治部工作人员到农村、圩镇、学校去作社会调查,了解兴宁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政治经济状况。为了加强县党部筹备处工作,周恩来又委派当时的东征军政治部工作的陈锦华(中共党员)参加县党部工作。周恩来坚决认真执行中共三大的决议精神,为发展壮大兴宁国民党组织打下了良好基础。
兴宁第一个党小组诞生记
1925年冬,蓝胜青受中共党组织委派回来兴宁,与早在1924年就回来兴宁从事农民运动的卢惊涛、赖颂祺一起开展革命活动。同时,中共梅县特别支部派古柏、肖向荣为联络员,做好党组织发展工作。1926年春,中共兴宁县(第一个)党小组在宜楼成立,组长蓝胜青,成员有赖颂祺、卢惊涛、陈锦华、曾不凡。后改为中共兴宁支部,隶属中共梅县特支领导,再后改称为兴宁特别支部,1927年12月发展为中共兴宁县委。
九三武装暴动
1927年9月1日,中共兴宁特别支部主要领导人蓝胜青、刘光夏、卢惊涛、曾不凡、潘英等在福兴梅子坑胡屋召开了干部会议,决定举行第二次攻打兴宁城的武装暴动。
9月2日,攻城武装队伍集中在梅子坑,蓝胜青主持攻城誓师大会。晚上9时许,由蓝胜青、刘光夏、蓝再韩、胡燧良等率领武装队伍100多人,沿城南方向的中心陂、树桥坝,过南济桥到南门坛“游鱼上水”。同时,县立一中中共党员教师李一啸和团员张和祥、伍晋南等带领学生20多人,预先埋伏在城南门口内的“琅环第”。当晚12时,蓝胜青、刘光夏等率领农民义勇队分三路冲锋攻城,与敌激战。敌人无心恋战,仓皇逃命。凌晨,附城的农民义勇队100多人手执武器前来支援。至3日拂晓,农民暴动队伍占领全城。
这次暴动缴获很多战利品,计有长短枪200多支、子弹1000多发、县政府铜印一枚;开监释放囚犯100多人。上午12时,在县衙西花厅,由刘光夏宣布成立兴宁县苏维埃政府。下午4时,起义队伍撤出县城,转移到永和湖尾村。
“九•三”暴动不但取得了胜利,而且创建了兴宁第一支革命武装,即广东工农革命军第十二团,为兴宁土地革命战争拉开了序幕。
【革命历史人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兴宁先后有蓝胜青、刘光夏、陈锦华、罗屏汉、蔡梅祥5位县委书记壮烈牺牲。
蓝胜青(1906~1928),兴宁叶塘人,首届中共兴宁县委书记,中共五(华)兴(宁)龙(川)县临时工作委员会领导人之一。1928年10月21曰,为掩护五县(兴宁、龙川、梅县、五华、丰顺)联席会代表,在兴宁福兴梅子坑胡屋与敌激战中壮烈牺牲。
刘光夏(1904~1930),兴宁下堡人,曾任广东工农革命军十二团、红五十团团长、中共兴宁县委书记、东江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五兴梅丰埔”五县暴动委员会委员。1930年3月下旬,率红五十团攻打国民党反动派在江西的顽固据点澄江圩时壮烈牺牲。
陈锦华(1906~1935),兴宁福兴人,是五兴龙根据地革命斗争的领导人之一,曾先后担任中共兴宁县委书记、龙川县委书记、东江特委特派员、五兴龙县委书记、江西省安远县委书记等职。1935年5月,陈锦华在寻邬、兴宁一带从事白区秘密工作时,不幸受伤被捕。在监狱中,陈锦华坚贞不屈,被折磨10多天后去世。
罗屏汉(1907~1935),兴宁大坪人。五兴龙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曾任中央苏区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粤赣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粤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中共粤赣省委候补执委、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1935年7月9日,在转战龙川径口时,被敌包围壮烈牺牲。
蔡梅祥(1907~1935),兴宁大坪人,五兴龙革命根据地的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五兴龙县委常委,兴龙县委书记兼县革命委员会主席,粤赣省临时苏维埃执行委员。1935年8月3日,他在兴宁大坪南蛇坑工作时,由于反动分子告密,不幸被捕,后来遇害。
兴宁神光山旅游风景区
【旅游简介】
兴宁素有“商贸之乡”、“文化之乡”和“华侨之乡”之称,境内山青水秀,自然景观有神光山、合水水库、鸡鸣山、和山岩、径南黄蜂窝茶山、罗浮渡田河、宝山、铁山嶂、狮子岩、温泉等。人文景观景点有客家围龙屋、大成殿、文峰塔、人民公园、明星公园、明珠文化广场、凤英长廊和名人故居等。主要旅游景点:
神光山旅游区——理想的自然风光和宗教文化的游览场所。
合水旅游风景区——被称为“粤东明珠”,已列入中国名胜风光大词典。
黄峰窝茶山旅游区——可聆听到具有客家特色的山歌:四海宾朋到客家,请喝一杯兴宁茶,阿妹斟茶情缕缕,品品香茗开心花。
叶南温泉度假区——理想的护身健体的好去处。
和山旅游度假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种植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
罗浮渡田河旅游风景区——湖光山色,景色迷人,被称为“西子湖”、“小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