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强,原名邬泉玖,广东英德人。193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8月,参加鱼湾暴动,任英德县苏维埃政府秘书。1937年,七七事变后,曾参加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1939年8月,由中共广东省委指派到曾生部队。1940年3月,部队东移海陆丰时,任东江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1940年9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副大队长,率领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1942年,先后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参谋处处长、第三大队大队长。1945年,任东江纵队北江支队支队长,率部开辟北江抗日根据地。
邬强是东江纵队赫赫有名的战将,为了革命,一生戎马,在中国救亡图存的军事斗争史上留下了一抹传奇色彩。抗日战争期间,他凭借自己的沉着机智,骁勇善战,一次次地冲锋在前,领导队伍击退敌军,立战功无数。
1911年10月,邬强出生在英德文光乡(现鱼湾镇)牛栏铺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从小天生好动,十三四岁时便加入了山区猎人的行列,爬山地、钻莽林、打飞禽走兽,练就了他的一身好本领,枪法更是在小伙伴中小有名气。
1927年春,农民运动在鱼湾蓬勃开展,英滃江畔打土豪、建农会的斗争风起云涌。当时,就读于文光乡小学的邬强,在中共党员教师胡瑞泉的教育启发下,阶级觉悟不断提高,视野日渐开阔。1930年4月,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春,正在读初中的邬强,暑假回到家乡,参加了鱼湾暴动。
鱼湾暴动失败后,邬强辗转到广州、番禺等地做小学教员。1933年,邬强和家乡一批中共党员参加国民革命第十九路军。抗战全面爆发后,他被编入第三十一军第一三一师任副连长兼一排长,参加了徐州会战和台儿庄保卫战。
1940年冬,邬强回东莞后,经历的第一仗便是“黄潭战斗”。
黄潭村本属沦陷区,敌人总是三三两两进入黄潭,捉鸡抓狗。11月初,部队刚从大环转移到黄潭,彭沃、陈其禄两个中队和翟信一个短枪队都驻扎在这里。某日早饭后部队正开会,听说敌人进入大迳,以为敌人只是像平时一样,十来个人到村里去捉鸡骚扰,部队决定给他们点“颜色”看看。此战,邬强作为副大队长负责军事指挥。
据相关史料记载,仗打得很激烈,他们发现敌人有钢炮,而且人数很多,出击的部队被敌人压制,要立即掩护已经出击的手枪队撤出来。“这一仗,毙伤敌人好几十,但我们也损失不少,小队长陈定安英勇牺牲,翟信被打伤了手,陈其禄被打伤了脚,鲁锋也负了伤,受伤的同志都是干部。”这一仗在政治上影响很大。“打完这仗后,地方党组织动员许多人来参军,部队发展得很快。在这基础上,我们较快地开展了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邬强之子邬波说,“虽然第三大队装备差,但还是能保证每个人都有枪。父亲看到敌人有炮,把整个部队都压上去了,根据有利地形强力迎击。”邬波认为,在父亲邬强戎马生涯中,黄潭战斗是其父参与过的最具代表性的著名战斗。
打完这仗后,地方党组织动员许多人来参军,部队发展得很快。在这基础上,第三大队较快地开展了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直到1941年9月事件以前,部队在东莞都处于大发展时期,地方政府也相继建立起来,如连平、大塘等乡政权。
黄潭战斗被《读卖新闻》称为“首次遭遇真正对手”。而1年后邬强领导参与的百花洞战斗让日军哀叹“这是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
此后,1943年粉碎敌军“万人大扫荡”、1944年黄猄坑追击战等战事中,都有邬强英勇抗敌的传说。
1945年,邬强受命带队北上,组织北江支队。在东莞浴血奋战的4年中,邬强这位得力战将身经百战,数次以身犯险,为取得救亡图存的胜利奉献着自己的血与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