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赤带领小朋友们参观大营救文化纪念馆,讲述当年惊心动魄的往事。深圳晚报记者 崔晓丹 摄
「原文编者按」
74年过去了,当年惊心动魄的“文化名人大营救”,已经很少有深圳人知道了,只能从史书上找寻一段记忆。福田区水围村和龙华新区白石龙村,是当时大营救陆路线的重要驿站,约三分之二滞留香港的文化名人从陆路线路转移。最著名的人士有何香凝、柳亚子、茅盾夫妇、邹韬奋、丁玲等,这次大营救也被誉为“东纵抗战史上最伟大的抢救行动”。8月7日,深圳晚报亲子志愿者团“走进博物馆”活动,来到“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开启红色旅程,家住龙华新区的45位小朋友和父母走进院落时,不约而同感叹“原来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1
水围码头:大营救登陆第一站
在抗日战争时期,皇岗村和水围村本是一个村,隔着一条深圳河毗邻香港,当地村民经常往返深圳河两岸。
水围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连通深港两地交通线的重要节点。本村小青年庄彭和庄福泽等人加入东纵游击队,在水围和皇岗一带秘密发展地下交通员,他们以下海打鱼作掩护,来往于新界、元朗、屯门一带,成为日后闻名全国的“大营救”行动的重要参与者。
1941年12月8日,日军对香港发起进攻,与此同时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和英国对日本宣战。由于香港一直以来的自由氛围,中国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从内地辗转香港,带来了抗战文化的繁荣。邹韬奋、茅盾、夏衍编辑了《大众生活》,范长江办了《华商报》,乔冠华、郑一声主持了“香港中国通讯社”等。
香港沦陷后,在香港的文化名人们,依然继续抗日舆论战。日军调转枪口对准爱国民主人士和抗日进步分子,开始在全香港进行地毯式大搜查,形势非常危急。
1942年1月,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接到中共中央指示,要求他想尽一切办法,营救滞留在香港的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使之安全转移到惠东宝抗日根据地。担当此重任的是东江抗日游击队,包括于1942年2月成立的由香港子弟组成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
深圳市东江纵队研究会秘书长李建国查证史料得知,大营救主要路线有四条:东线,坐船撤到海丰;东二线,坐船撤到沙鱼涌;西线,经澳门撤往台山等地;中线,是最重要的一条线,就是走陆路,先从香港岛坐船偷渡到九龙,由武工队护送,从九龙走青山道,翻过900多米高的大帽山,到达落马洲,渡过深圳河,经水围一带,最后翻越梅林坳进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驻地龙华白石龙村。
部分文化名人在东江游击区合影。(前排右三为茅盾,三排右七为戈宝权) 资料图片
2
大营救:持续半年无人伤亡无人被捕
1942年1月9日晚,茅盾、邹韬奋、戈宝权在内的第一批文化界人士数十人,化装成难民,从香港铜锣湾登上一艘小艇,在数艘驳船的护送下撤离。拂晓时分,小艇趁着日军哨兵换岗之机,冲出湾口。天亮之时,他们在九龙悄然上岸。
1月11日清晨,数十位文化名人离开九龙,经荃湾、元朗,通过日军封锁线到达落马洲。夜,漆黑一片,水围村小青年庄彭和庄福泽等人,划着平日出海的虾艇,躲藏在水围村码头附近的草丛中,在黑暗中静静地等待,直到河对岸出现长长短短的电筒暗号,他们才飞一般地抵达深圳河南岸。大营救活动在黑暗中悄悄拉开序幕。
在水围村,这些人休整几个小时就继续赶路,因为水围村毕竟还是日占区,离日军的炮楼非常近,只有不到一公里的距离。每日,这里有很多难民经过,日军起初以为这些人是一般的难民,却不知道是一帮文化名人从此撤离。1月13日,第一批文化名人顺利到达宝安羊台山抗日根据地,也就是白石龙村。
当时水围村还有人专门负责将香港运送回来的物资挑到梅林坳,再转移到白石龙。有时物资较多,便悄悄动员水围村可靠的妇女协助挑送。尽管一路上有武工队护送,但是风险仍然很大,一旦被敌人发现,追查起来,很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大营救活动一直持续到1942年6月份,在这180天时间里,没有响过一枪,没有一人伤亡,也没有一人被捕,被誉为抗战史上的奇迹。
3
白石龙村:800多位名人暂时栖身地
羊台山脚下的白石龙老村村头,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院落,门牌上写着“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这座纪念馆旧址是一座天主教堂。在上世纪40年代,白石龙村是一个不足200人的小村子,800多名滞港的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躲过日军搜捕,从香港逃离到白石龙村暂居,有的在白石龙村只待了十几天,有的待了一个多月。
大营救文化纪念馆占地2000多平方米,内部有近百年历史的白石龙天主堂以及修女房遗址、“胜利大营救”陈列室、3个并排的仿制草寮屋等遗址,展出文物140件(套)、文化名人相关书籍70余册,再现了被营救文化名人及爱国人士艰苦生活的情景。亲子志愿者团的部分家长说,家就在白石龙,自己经常经过这里,从来没注意到这座纪念馆。
馆长朱赤是江西南昌人,是龙华街道办事处党办退休老干部,经返聘来此当馆长。他带小朋友们在纪念馆走了一圈,讲述了74年前发生在这里的大营救往事,其中一草一木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
草寮屋是复原遗址,包括公木坑兵工厂遗址、草寮招待所遗址以及丫髻山后方医务所。白石龙天主教堂是一座白色建筑,高约3米,在四周楼房的映衬下显得非常矮小,里面保留了不少当年文化名人使用过的桌子和凳子。朱赤说:“白石龙村三面环山,当时村民都住着低矮破败的茅草房,天主教堂在当时是最好的建筑。”
朱赤指着展馆内一张黄忠元老人的照片说:“1941年,她担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交通员,现在已经90多岁高龄,仍生活在白石龙村。最近听说,她身体不好,就没敢叫你们采访她。”黄忠元老人的娘家住在香港元朗,受组织安排运送大批枪支从香港到白石龙。每支枪重7斤半,她一次挑上8支步枪,长途跋涉运回游击区。文化名人大营救中,她常常夜里在家煮饭,早上送到山坳草寮给他们吃。
这次大营救,使大批中国文化界的精英免遭日军残害,为发展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惊心动魄的营救也给左翼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茅盾、戈宝权、柳亚子、乔冠华等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还多次撰写文章和诗歌,回忆并纪念这次营救以及在白石龙村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