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钦防华侨抗日游击大队
1945年2月,谢王岗接到南路特委春节前后发动起义的指示后,鉴于防城当时虽有数十名党员,数百名地下游击小组成员,但农村基础还较薄弱,武器装备缺乏,故决定暂不贸然发动起义,而将工作重点转向基础较好的那良滩散、峒中、抉隆、华石、那湾、江山、附城、光坡、企沙、大直等地,以及日伪统治下的越南马头山区、北仑河畔,加紧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全县建立了数十个秘密游击小组,筹集轻机2挺,长、短枪近百支。3月间“三?九事变”的发生,地处中越边境修尧村的沈耀勋最早碰到了机遇:离修尧村对岸约三公里的法军据点滩番屯,法军自毁焚烧营房、军火库,轰隆的枪炮声,震撼中越边境。沈耀勋听到枪声,和地下游击队员唐义哥撑着小船去看究竟。见到大批法军狼狈向中国边境撤退,他俩冒险冲入正在燃烧的仓库,几个来回搬运,获得捷克轻机1挺,法式步枪13支,子弹7箱,手榴弹4箱。这一消息很快传到地势险要的大勉村,沈鸣周利用法军撤退经大勉村的有利时机,通过多方关照,积极协助、动员支持抗日,借用或代管等方法一共获轻机7挺,法式步枪80多支,子弹4万余发,还有现金一批。为抗日武装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5年6月12日晚上,谢王岗召集防城部分党员和骨干分子黄木芬、宋森、沈鸥周、严端桥、沈耀勋等5人开会,决定端午节(6月14日)在那良举行抗日武装起义,组建“钦防华侨抗日游击大队”(在国内用名“钦防抗日游击大队”),开赴日寇统治下的越南塘花地区进行抗日。任命沈鸿周为大队长,沈耀初为副大队长,黄木芬为参谋长(党内为党代表),巫摩自(那良中学校长)为政治处主任,沈耀勋、严端桥分别为一、二中队政治指导员。参加起义的150多人拥有轻机枪6挺,步枪120支,驳壳、短枪等20多支,装备精良,弹药充足。
开辟塘花抗日游击基地
地处南路西端的防城县,与日军占领的越南海宁省相邻。塘花地处中越边境的越南一侧,有十多个自然村,居民数干,人部分是华侨或华裔,南濒北部湾,北面为连绵几十里的丘陵地带,以黄摩岭为中心,山峰林立,与防城十万大山支脉相连,回旋余地广阔。塘花又处于东西日伪据点下居、谭河两县之间,与日伪军驻地相距各约30多华里,越南新街至海宁省会芒街段的四号公路横贯其中,是敌人经常活动的咽喉要地。钦防华侨游击大队成立后,应爱国华侨之邀,开赴塘花建立抗日基地,直接投入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前线。部队抵达塘花后,立即组织指战员深入各村寨和工场,宣传抗日主张,揭露日寇侵略罪行,号召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时值夏收季节,指战员帮助农民抢收抢插,为患病群众送医送药,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爱戴。经过广泛发动群众,根据群众要求,处决了两名为非作歹、民愤极大的日伪分子,为群众伸张了正义。在提高群众思想觉悟的基础上,部队在塘花地区组织了工会、农会和民兵,吸收了一批积极分子加入抗日武装队伍。
钦防华侨抗日游击大队在塘花的活动,很快引起日伪军的极大关注。伪军头目何宗月率领伪军30多人,窜到塘花东南水口村进行破坏活动。6月28日,抗日游击大队集中全力将何宗月部包围于塘屋村。战斗打响后,担任主攻的第一中队首先击毙了敌哨兵3人,10多名伪军冲出村边企图抢占山头,被第一中队以猛烈火力迎头扫射,迫使14名伪军缴械投降。何宗月和10多名伪军龟缩在一房内负隅顽抗。我军正准备采用火攻和从侧门突袭时,增援日军赶到,为免损失,部队果断决定撤出战斗。当晚,游击队转移到江尾村。黄木芬根据大队决定,率领队员将14名俘虏押回塘花村,召开群众大会,对俘虏进行教育后释放。散会后,临时决定在塘花铺仔宿营,以便明天开展群众工作。6月29日天刚破AA晓,下居日军率伪军200多人包围塘花铺仔。在敌众我寡、地形不利的情况下,黄木芬率队突围,突围中黄木芬中弹英勇牺牲。郑翠兰、何英、沈淑英3位女战士被俘。大队派往与黄木芬联络的沈鸿善也落人敌手。在下居监狱,沈鸿善被严刑拷打,但宁死不屈,最后被杀害。郑等三位女战士面对敌人的审讯拷打毫无畏惧,始终坚持革命气节,直到日本将要投降前,才被营救获释。
里西智击日军
塘花遭遇的重大挫折,并没有吓倒钦防抗日游击大队的指战员,他们决心坚持战斗,为牺牲的烈士和被俘的同志报仇。7月初,游击大队对进入塘花以来的斗争作了研究总结。决定扩大活动地区,并对活动方式和兵力部署进行调整,从原来中队中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两个武工队,由严端桥、沈耀勋率领,推进到敌据点下居、谭河周围村庄,宣传群众,搜集情报,捕捉战机,打击小股敌人,其余部分由沈鸿周等率领在平河一带开展群众工作。大队部从三角灶(三个山头)撤出,留下两名战士日夜烧火,白天炊烟袅袅,夜间火光闪烁,以迷惑敌人。日伪袭击塘花后,下居、谭河日伪军继续组织扫荡黄摩岭,寻找我军主力,最后形成包围黄摩岭的态势。
7月下旬某日,日寇果然出动数百人,从下居、谭河兵分三路配合火炮,由冷溪、下塘花、里西向三角灶推进。此次进犯主要是日军精锐部队,他们企图分进合击,一举聚歼我军。从左侧冷溪迂回的50多名日军,窜到三角灶扑空;从塘花正面进攻的100多名日军,上午8时多窜到江尾村,看到三角灶在冒烟,即炮轰至中午,才小心翼翼地爬上三角灶,看到一个空空的营地,大呼上当。从谭河进犯里西的50多名日军。也在上午8时多到达里西村外,与沈耀良小分队接触,遇到小小的狙击,停下观察,未发现大部队又继续前进。沈鸿周、沈耀勋得到情报后,立即率领部队赶到里西增援。里西四面环山,丛林密布,中间一片稻田,另有一条道路从田间经过。沈耀勋率部赶到里西,发现村边有一条现成的水渠几乎和战壕一样,地形十分有利。他即布置第一中队干部沈强,沈奕忠,李良伟率领战士一线摆开在水渠布伏。迎面而来的日军逐渐进入视线,大约50多人头戴钢盔,穿着皮靴,大摇大摆又东张西望,缓慢前进。沈耀勋接过沈明勋的法式轻机,满腔怒火,瞄准进入射击火网的日军开火,并大呼“打”,为党代表黄木芬报仇,为被俘的同志雪恨。密集的火力,突然的袭击,打得敌人在稻田里,连滚带爬,浑身泥水。当场毙伤敌数人,活着的把伤亡者半扶半拉拖走,狼狈地向谭河方向撤退。战斗持续半小时,副大队长沈耀初率领队伍乘胜追击十多里,把原来气势汹汹的日本皇军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这次战果虽小,但在我钦防抗日游击大队的历史上,曾经击溃过日本正规军。虽然部队建立仅一个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敢于战斗,敢于胜利,极大振奋指战员的斗志,更加坚定中越边境人民群众抗日必胜的信心。这次战斗在群众中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并为南路老一团入越休整创造了有利条件。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