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韶关是湘粤赣三省通衢的“红三角”地区,是1934年红军长征时经过广东的唯一路段。1934年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十多天的时间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的第一、九军团大部,第三、五、八军团部分先后经过粤北韶关南雄、仁化和乐昌等地,突破了敌人设置的三道封锁线。
由于事先经过统战工作,红军与粤军陈济棠部达成五项秘密协议,“借道”粤北,在不到一个月内,迅速突破了第二、第三道封锁线,向湖南挺进。
南雄 统战工作争取陈济棠为红军让道
界址村,这个位于韶关南雄的小村落,与江西信丰县交界。1934年10月26日,红一军团从江西信丰兵分二路前进,其中一路进入广东南雄,经界址、乌迳、新田等地,首站抵达的便是界址村;另一部则由信丰的下坑,经南雄的黄地、大兰到达江西大庾,最后两路在大庾县兰村会合。
研究革命老区历史十余年的南雄市老年干部促进会副会长林树雄告诉我们,红军并不是直路过境,而是选择出入粤赣边、粤湘边等地区,大多数时候面对的是崎岖蜿蜒的山路。
红军进入南雄后,蒋介石急令广东军阀陈济棠派兵堵截,但红军经过粤北时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斗,过境较为顺利。直到1980年,谜底终于被揭开——陈济棠部粤军与红军达成协议:红军向广东军阀陈济棠“借道”。
“陈济棠派参谋长与我们谈商。他们明知红军英勇善战,拦也拦不住,不如让开一条道路,免得自己受损伤。”具体参与谈判的红军代表、时任粤赣省军司令员何长工在回忆录《难忘的岁月》透露了这一秘密。
这一协议在江西寻乌县罗塘镇一幢小洋房里达成,因此也被称为“罗塘谈判”。历经三天三夜,最终达成的协议如下:一、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二、互通情报,用有线电通报;三、解除封锁;四、互相通商,必要时,红军可在陈济棠的防区设后方,建立医院;五、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事先告诉陈济棠,陈部撤离40华里,让红军通过。红军只借道而行,保证不入广东腹地。正是这次谈判,在突破前三道封锁线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济棠为了不留下把柄,销毁了与红军谈判的文件记录,令部队分头尾追红军入湘,但此时红军早已向西远去。
乐昌 红军大部队艰难翻越大王山
红军继续西进,到达韶关北面的乐昌地区。由于湘、粤敌军从北南两侧压迫、中央军尾追而来,情况十分紧急,致使长征大部队和中央纵队都集中由乐昌的九峰和大王山区通过。
大王山是红军长征途中首座翻越的超过1500米的山峰。就在红军大部队艰难翻越大王山的过程中,有3名红军伤员因重伤而藏身于村中,后不幸遇难。
抵达九峰镇的浆源村,只要向当地人打听红军烈士墓的位置,村民大多都了解。沿着乡道走2公里多,跨过一座小桥,纪念碑就静静地立在小山坡上。
韶关市乐昌市委党史办退休研究员赖永清告诉我们,红军部队将伤员藏在村外牛棚的柴草堆中(在如今墓地所在的山坡下),还在每人口袋中放了3块大洋,打算让村民收留和帮助疗伤。不料,这个消息被伪乡长知道了,派儿子带着乡丁将3名红军战士搜出并百般折磨,最后扔进土坑内活活埋葬。
新中国成立后,伪乡长被镇压,1978年村民们自发修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烈士之墓”。至今,浆源村的村民们仍然像对已故的亲人那样,逢年过节必来红军墓烧上一株清香,祭奠忠骨。
仁化 铜鼓岭阻击战百名红军壮烈牺牲
83岁的张良胜老人,站在铜鼓岭阻击战的纪念碑下,回忆起自己从爷爷那儿听到的战事。
铜鼓岭阻击战,是红军长征入粤后的一次惨烈战斗。红军遭遇敌军独立警卫旅第三团彭智芳部,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最后,红军10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为红军部队西进创造了有利条件。
8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铜鼓岭草木丰茂,“红军烈士纪念碑”几个红色大字,在绿色的草木中特别显眼。
“爷爷告诉我,当年打剩下的弹壳,乡民都跑去捡,能捡满满一箩筐呢。”张良胜回忆。
因敌军先到,依仗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用轻重机枪、步枪疯狂扫射,红军奋力突围,死伤众多。乡民前去埋葬时,看见了手拉手扑倒在半山腰的年轻红军。
“又饿又冷,我军连续不断地走了十四个小时。期间只吃了两顿饭,行程一百三十多里。我们到达(城口)时,三军团的后卫尚未走完,五军、八军团在我们右侧通过,群众说,红军已日夜不停地过了三天两晚……郭辉勉同志奏起了‘梅花三弄’的曲子,军团就在这个重要的地方以战备的姿态过了一晚。晚上,大风呼呼,天气异常寒冷。”在仁化县博物馆,记者看到当年红军第九军团文书林伟写下的珍贵日记。
从10月31日至11月9日,红一、三、五、八军团各一部和红九军团在仁化县境内行军作战十天,成功通过敌设第二道封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