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红军长征自赣入粤,途经韶关南雄、仁化、乐昌等地,突破了敌军第二和第三道封锁线。那时的粤北,崇山峻岭,道险且阻。
如今,从赣州前往南雄,汽车驰骋在韶赣高速公路上,视野范围内,国道323线及韶赣铁路也穿梭山间……昔日红军跋涉的坎坷路,眼下早已成四通八达的坦途。而随之改变的,是长征沿途村镇的面貌与当地百姓的生活。
一条山路:当年走半夜,如今40分钟
乐昌有个位于山区深处的五山镇麻坑村。1934年11月,红军长征行经此地,之后突破了敌人构筑的第三道封锁线。
“行路难”曾是粤北山区人民之困,红军在此也遇到了这个难题。麻坑村的村支书张求华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当年红军准备离开村子动身前往临近的沙田村时,就苦于不清楚“路怎么走”,后来幸得村民张庚喜和陈德相主动请缨,为红军带路。
“那是一段山路,大约18公里,村民带着红军走了大半夜。”张求华说,虽然已是捷径,但逶迤崎岖,红军走得缓慢又疲惫。
“现在不同咯!水泥路早就修好,可以通车,从麻坑到沙田只要40分钟。”张求华欣慰地说,省道、乡道把各个小村庄都“拉近”了,“从前是黄泥路、石头路,到附近村子也要过陡坡、翻山头,如今公路修好后,出村时间大大缩短”。
交通的今昔变迁在素有“五岭之首、江广之冲”称号的南雄体现得亦颇明显。80多年前,红军长征途经这里,在乌迳镇新田村遇敌军并发起进攻,打响了“入粤后第一仗”。
“这是红军进入广东后要过的第一道难关!”长征史专家、南雄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沈荣金说,村子虽小且偏,却是当时的交通要塞。
“然而,红军经过时,村里几乎全是田埂小道,只能艰难行进。”沈荣金说。
和麻坑村一样,这里的交通也已今非昔比——从沈荣金手指的方向望去,新田村里修通了水泥路,沿此路驱车不到半小时就能抵达市区。而从南雄出发,可便捷地通向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韶赣铁路、韶赣高速公路及国道323线作为广东主要出省通道,贯穿南雄全境。
今年初,该市还与另一长征红色土地江西信丰县签订了两地高速公路建设合作备忘录,一条全长65公里的出入省通道将开工建设。
一处旧址:建纪念公园,寻更多“听众”
“提起二万五千里长征,或许不少人对红军在粤的印象并不深刻,也不清楚这里有过什么战斗和故事。”有人曾这样和沈荣金说。于是,近年来,沈荣金和不少关注粤北长征史的人士向有关部门建议,在红军于广东打第一仗的旧址上建纪念性建筑。
曾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红军故事还需要更多“听众”,沈荣金说,在南雄新田村和附近几个村子里,不少老屋子都是红军当年住过的,有的村民家中还保留着红军留下的物品,“连同‘第一仗’的旧址,都可以挖掘开发”。
这一想法如今已有望落地。据南雄市委宣传部介绍,当地正筹划在红军“入粤后第一仗”旧址上建一座纪念公园,总投资预计达到380万元。公园规划面积20亩,将建成纪念广场、纪念雕像、纪念碑、红军历史展览室等。
“今年恰逢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希望,纪念公园能为后人缅怀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提供空间。”南雄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乐昌麻坑村近年来也更加重视对红军长征旧址的开发,包括将当地“红军长征临时指挥所”翻修一新对外开放。这处旧址成为“乐昌市不可移动文物”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指挥所旧址有一台电话,是当时红一军团巧妙套取敌人情报的重要工具,很有纪念意义。”乐昌市博物馆副馆长白和琴说,如今每年有很多参观者来到这里,他们把红军长征的故事和精神带出大山,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一夜碾米:村民乐意给红军帮忙做点事
口述者:赖世华 乐昌市五山镇麻坑村村民。
红军是在1934年11月6日经过我们村子的,麻坑当时是五山乡政府所在地,红军长征在此宿营。
当年我的奶奶见证了一些红军的故事。从前忆起那些日子时,她常说的就是:红军从不会随意拿我们什么东西,很多村民把自家舍不得吃的玉米、稻谷等拿出来给红军,但他们坚持要买。于是,村民都乐意给红军帮忙做点小事。
红军将地主沈保森的粮仓打开,一个叫邱宝生的村民就主动提出帮红军碾米,他忙活了整整一夜直到天亮,碾了20多担谷子。作为报酬,红军给了他一箩米。
宝生爷爷或许只把这当成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吧,也没怎么和家人多讲。他的孙子说自己多年来都完全不知道爷爷的故事,后来听了身边村民们谈起,又看到家里真有一台碾米的机器,打听了一番才知道来龙去脉。
红军的“秋毫无犯”在五山出了名:拿了不在家的农户一缸红薯干,就放回一缸谷子;吃了村民家三担谷,就在他家空酒埕里留下大洋和字条;住在村民家,临走时就留下一件棉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