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的老茶树高过成人胸际。
手工炒茶。 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魏云鹤 摄
炉灶全用柴火,厂房一大半面积被干柴占据。
名称:云雾
茶产地:龙门密溪林场
种植历史:40多年
地处龙门北部边界的密溪林场,海拔500多米,当地山高林密,环境清幽,气候凉爽宜人。深山密林还掩藏着一片茶园,所产茶叶名叫云雾茶。这种茶曾经鲜为人知,如今早已走出深闺,凭借其独特品质有望一举成为广东十大名茶。
茶园地处深山,常年平均气温18℃左右,茶叶长得慢
沿着山路蜿蜒而上,触目所及全是茂密山林,春风吹拂下,花草树木争相抽枝长叶。混合各种花香的空气,从鼻孔和嘴巴直沁人心脾,让人感觉浑身清爽,旅途奔波的疲倦感也随之一扫而空。“这里环境可真好!”同车的几位同事不约而同地发出感叹。
在一处山谷里,车终于停下来,密溪茶场到了。茶园在一片向阳小山坡上,刚刚长出的茶青正泛着新绿,那闪亮的新绿,肆意绽放出生命的活力。“这里的山势很特别,人们称为盘龙坑,茶树种在这片风水宝地,也沾了灵气。”向导的话,顿时引人产生遐想。
几名采茶工身背竹篓,正忙着采茶青。“我们这里地势高,温度要低一些,常年平均气温只有18℃左右,所以茶叶长得慢,采摘期也比其他地方的要晚半个多月。”采茶工黄大姐说。
这不就是纯正本土老山茶吗,为何要叫云雾茶这么唯美的名字?面对记者的疑惑,茶场经理陈志权马上笑了:“好多人都这么问我,我就知道你也会问。要是大清早来,你就会明白了。”
陈志权解释说,茶场因为地势高,早晨经常云遮雾罩,直到上午八九点才退去。云雾缭绕之中,茶园若隐若现恍如仙境,所以人们就形象地取名为“云雾茶”。这个名字,意在凸显茶园独特的生态环境。
40多年老茶树产量较低,茶叶炒制纯手工
茶青还短,未能覆满枝头,茶树则已高过成人胸际,显然已有些年岁了。果然,这片茶园都是老茶树,已有40多年树龄,当时是由林场职工开山种植的。当年种了200多亩,共有40000多棵,此后一直没有增减,至今还是老样子。
“老茶树产量比不过新树,但茶叶质量更好,所泡茶汤更醇厚。”陈志权说,整片茶园一年产茶才1000多斤,产量非常低,但他们特意不追求产量,只注重品质。因为根本不施肥,茶叶自然生长,所以茶园的投入不多,产量低也能维持成本。
为了保持纯正的山茶品质,云雾茶的加工非常讲究,至今还保持低效率的纯手工炒制方式。简陋的厂房里,有3个大炉灶,上边架着3口敞口大铁锅,锅里沾有茶叶分泌的油脂,显得格外油亮。炉灶全用柴火,厂房一大半面积被干柴占据。
其中一口大铁锅上,陈云林师傅正用手翻炒着锅里的茶叶。热火烘烤下,房间里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味。“这手工炒茶,很费精力的,翻炒的频率、火候的把握,都丝毫不能大意,哪个环节出点问题,就会前功尽弃。”陈师傅说。他口里回答记者的问话,眼睛却紧紧盯着锅里。
从新鲜的茶叶到制成干茶,起码得经过杀青、揉捻、烘青、复揉、挑拣、烘干等6道基本工序。这些活都靠手工做下来,炒出一斤干茶得耗上大半天时间。陈志权说,手工制作的茶叶才香醇,机械采摘和制作的茶叶,品质和手工制作的茶叶完全不同,经常品茶的人一喝就知道。
已注册品牌进行保护,欲打造成广东名茶
云雾茶虽然多年来没怎么注重扩大经营,种植规模和产量都很一般,品牌保护却早有行动。据密溪林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06年,惠州本土的种茶业刚刚起步之际,云雾茶就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这些年云雾茶名声开始传开了,受到很多爱茶人士的追捧。要不是早有注册商标,恐怕这个牌子早就被人冒用,云雾茶也不属于密溪独有了。”对当初的这一先见之明,该负责人颇为自豪。
密溪茶场自身的经营没啥起色,云雾茶在茶场之外却开始扩张。随着云雾茶的名声叫响,茶场周边一些农户也开始种植云雾茶,目前已有10多户种植,每户一两亩地。
林场方面表示,密溪林场正面临转型改革,他们下一步目标是把云雾茶打造成广东名茶,同时结合发展药材与花卉种植,形成支撑林场经济的三大支柱。据悉,当下密溪云雾茶已通过专家推荐和初评,进入“广东十大名茶”正式候选名单。本报记者罗孝宗
品品云雾茶
由于是老茶树,生长缓慢,又是天然生长,手工炒制,云雾茶的茶质含量特别高。在口感上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是香气浓郁,二是油质丰富,茶汤口味偏重,刚入口时甚至感觉太涩。但喝过之后,顿感口舌生津,浑身清爽,止渴、提神的功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