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农刘汉婵在自家茶园精心采摘春茶。张晓生 摄
谷雨时节,揭东区玉湖镇坪上村的茶农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忙的春茶采摘期。近日,记者走访了当地茶园、茶厂,了解该村今年春茶生产情况,分享革命老区采摘茶叶的喜悦,并感受古老茶业绽放出的新活力。
寒潮推迟采摘时间
春茶品质不降反升
早上7时许,下了一夜的风雨暂时消歇,远山云遮雾绕,正是收获第一批茶的难得时机。在遍布坪上村大小山头的茶园里,到处一派忙碌的景象。茶农林和兴与老伴刘汉婵起了个大早,背着小镰刀和麻袋来到自家茶园,手脚麻利地采摘着嫩绿的春茶。尽管山区早晨气温低,劳动后不一会儿,他们夫妇的脸上便挂满了豆大的汗珠。
据林和兴介绍,他们可用3天时间完成自家茶园的采摘。“我俩用小镰刀收割,每天能采摘100多公斤茶青。”多年来林和兴坚持纯手工采摘,他认为,慢工出细活,小镰刀的采摘效率虽然远远比不上机割,却能保证茶叶不掺杂枝,使之更加优质。“今年大概可出产120公斤成品春茶,大儿子读大学的学费有着落了!”妻子刘汉婵谈起今年卖茶的收入,掩盖不住兴奋之情。
“往年清明前后,坪上村第一批茶已经收好了,而今年整整推迟了一个节气。”坪上村党总支副书记林电祥认为,“春节前的寒潮灾害与持续的‘倒春寒’天气,导致茶叶慢生慢长,采摘期向后延迟了,但春茶的品质并不会降低,寒冷霜冻反而让茶树病虫害比往年少,促进春茶充分吸收土壤营养,使茶叶质厚、柔软,耐泡,回甘力强,因此今年的春茶是更加优质的。”林电祥表示,目前坪上春茶已经迎来“大收期”,并将于近日陆续上市,今年茶叶价格与往年持平,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90后”传承制茶法
老茶厂飘出新茶香
坪上村是革命老区,盛产闻名遐迩的“坪上绿茶”。该村地处揭东大北山区,周边有无水凹、蕴肚山、大宝山等海拔超千米的高山,山地呈现黄壤土性质,降水充沛,常年有云雾缭绕,十分适宜茶叶生长。从明清时期开始,茶业逐渐成为坪上村的支柱产业,并由此涌现出许多独到的手艺技法。目前,当地茶叶种植面积达3.5万亩,是揭东区颇具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约80%的村民从事茶叶种植、制作工作,茶叶产业的群众基础坚实。
“90后”大学生林泽,凭着对“茶文化”的热爱,2014年接过父亲苦心经营多年的于峻茶园、茶厂。
如今是春茶制作的高峰期,每天他都要处理3000多公斤茶青:杀青、揉捻、炒干……最终只有大约1000公斤半成品,“再经过30个小时的高温炒制,成品春茶才可以出炉。”尽管工序繁琐、制作辛苦,但在林泽看来,是考究的工艺使“坪上绿茶”细润雅香,回甘悠长,享誉潮汕地区。“独特用心的制茶法是坪上炒茶的核心竞争力,只能补强创新,绝不能舍弃!”稍有空暇,林泽就会静下心来研究黄金桂、米翠绿、梅占等茶品种特性,尝试改进老工艺制法,依据茶种的不同采用差异化炒制方法,争取让老茶厂飘出更多的新茶香。
林泽表示,去年父亲放手让他独自管理500多亩茶园,他收集大量新老顾客的消费反馈,决心打造“于峻生态有机茶”品牌,并积极请教玉湖镇农业站农科专家,重新合理布局茶树种植。此外,他在农闲时段还不忘钻研农村电商经营之道,将茶叶产品搬上互联网,“我和好友先后开了多家网店、微店,期待利用时下兴起的电商热潮,拓宽‘坪上绿茶’的销售渠道。”
近年来,玉湖镇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文化、生态资源优势,下大力气发展产业化特色农业,强力推进农业“一镇一品”工程建设,特别是通过一系列措施打造、推介“坪上绿茶”品牌,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坪上“90后”青年继承父辈的茶园、茶厂。他们瞄准茶叶市场的潜在商机,传承世代沿袭的种、制茶手艺,并巧妙运用新思维、新技术,为古老的“坪上绿茶”增添新的活力与内涵,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
来源:揭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