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实现机械化作业。
2012年11月,袁隆平(中)来惠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以“为农、兴农、富农”为理念,依托良好的区位、生态和资源优势,经过精心耕耘、用心浇灌,惠州现代农业实现蓬勃发展。
惠州市先后打造了梅菜、甜玉米、马铃薯等12大特色农产品,建成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180个,培育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50家,发展省市名优农产品130个,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61%,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1%,成为全国最大的冬种马铃薯生产基地、鲜食甜玉米种植基地和重要的农产品供港基地,获“中国梅菜之乡”、“中国年桔之乡”等美誉。
去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42.79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364元,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7∶56.6∶38.7,城乡居民收入比收窄到1.9∶1。
关键词 有智慧
足不出户千亩稻田尽收眼底
“在电脑上就可以看到菜地,真方便!”在博罗县东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作物病虫害远程监控系统让大家啧啧称赞。
据了解,该远程监控系统集成了网络、视频技术,利用基地内装备的高分辨率、可旋转的监控视频摄像机采集信号,通过采集终端处理后转发至监控中心,从而实现远程实时监控。
在汕尾市海丰县海纳有机米种植基地,农户正在盘整土地准备插秧。这不是记者在现场看到的场景,而是在惠州市海纳粮油食品公司远程监控室看到的。
“现在大家都在说智慧农业,但真正运用的不多。”海纳公司董事长钟振芳指着田间监控设备告诉记者,为让大家看到整个种植过程,该公司在稻田里安装了多个可360度旋转的网络摄像机,1000亩稻田尽收眼底。
对不少家庭主妇来说,前往市场、超市买菜是每天的 “必修课”,而早在两年前,旨在提供网上买菜、送货到家的“集送智慧菜篮子”这一新型电子商务平台就在我市兴起。市民只需轻点鼠标,就能享受送菜上门的服务。
“集送智慧菜篮子”是由惠州市农业局与惠州集送电子商务公司合作,惠州市农业局提供优质农产品资源,该公司将其包装上线。如今,每天订单近300单。
网购并非城里人的专利,如今电子商务也走进了农村。今年9月份,惠州市首家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服务中心在龙门县正式开业。“农村淘宝”这种在家门口即可购买到心仪的商品,并且有物流配送上门的购物方式,正在逐渐改变广大农民的消费习惯。
阿里巴巴集团农村淘宝项目龙门负责人戈胜告诉记者,龙门县是惠州市首个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推进“千县万村”农村淘宝计划的试点县。阿里巴巴集团将通过在该县建立1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56个村级服务站,解决农村买难、卖难问题,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即将开通
为加大力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进村入户进程,从2013年起,惠州市政府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农业信息化建设。
在智慧农业建设方面,近年来惠州市着力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例如,今年年初,组织福田菜心、龙门大米与“惠货网上行”、“惠州集送网”对接,实现了福田菜心和龙门大米网上销售和同城配送;积极推动龙门、惠东、惠州市博罗三县“农村淘宝”项目,目前龙门、惠东县级服务中心已开业运营,两县共建立村级服务站50个。
惠州市农业局开发出了“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该平台将在惠州市第四届农博会上正式开通。
关键词 重生态
养猪基地搞环保变废为“宝”
180亩的养猪基地竟闻不到一点臭味,这是惠州市兴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养猪场。
“公司长期从事生猪养殖,积累了丰富的猪场污水处理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猪场环保处理方案。”该公司总经理叶新泉介绍,公司以大型HDPE膜沼气池为主导,采用大型硝化与反硝化池除氨氮磷工艺,结合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使猪场污水达到国标排放标准。
“目前我们公司存栏猪1.2万头,日产沼气2000多立方米,可发电3000度,整个猪场不用网上一度电。”叶新泉说,经过科学化的工艺处理,沼渣作为有机肥,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目前,该公司先后获得国家32项发明专利授权,相关技术已在全国多个养猪场建立了数十项示范工程;每年减少污水排放456万吨,促进了惠州市畜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了我市养猪业的竞争力。
20个养猪场沼气发电占全省半数以上
近年来,惠州市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模式,促进全市生态与健康养殖发展。其中,以15家国家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3家省重点生猪养殖场、13家省重点家禽养殖场和44家畜禽无公害认证生产基地为示范,大力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合理配方喂料、科学饲养管理、适度规模饲养和人工授精等生态环保型畜牧业生产技术和健康生态养殖模式。
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实用沼气池8685个,其中大中型沼气池1169个,总池容29万立方米,年产沼气2582万立方米。建成管网式集中供气工程580个,惠及农户3862户。
“有20个养猪场实行沼气发电,占全省沼气发电场的50%以上。”惠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李冠源介绍,农村沼气建设的推进,有效减少了养殖污水污物排放和保护农村环境,并能节省能源和增加效益,促进了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
同时,惠州市积极开展畜禽养殖综合整治,促进畜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共清拆或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1678家,搬迁生猪38.9万头,家禽32.1万只。
此外,惠州市积极落实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有效推进农业面染污染治理。惠州市世行项目2014年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经省考核通报,我市以及博罗县分别获得全省市、县级唯一优秀等级,惠城区和惠阳区获得良好等级,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关键词 勇创新
历时11年培育出惠州市首个国家级畜禽新品种
从选育第一只金种麻黄鸡到年产金种麻黄鸡商品苗6000万只,历时11年研发、培育、发展,金种麻黄鸡走出了一条科技化、规模化的创新养殖之路。
金种麻黄鸡配套系列也成为我市首个通过农业部认定的国家级畜禽新品种。走进惠州市金种家禽发展有限公司,麻黄鸡住在偌大的鸡舍中,鸡舍旁是乔木灌木高低搭配的绿化环境。
从2002年起,该公司聘请了2名国家级专家顾问,组织由育种博士等组成的研发团队,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数量遗传学等方法,结合现场育种技术,致力选育金种麻黄鸡。“我们的生产区不仅绿化好,还实行了标准化、现代化、全自动化的种鸡生产管理。”该公司董事长苏耀辉说。
“除了麻黄鸡,我们致力于做好惠阳胡须鸡的保种工作。”苏耀辉说,惠阳胡须鸡是列入国家保护的地方品种之一,该公司建立了国家级“惠阳胡须鸡”保种基地。
惠州市坚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突出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推进种业“育繁推”一体化,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其中,科技型种业企业逐渐增多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如水稻分子育种企业——— 惠州世纪五丰公司为我省第一家在天交所上市的农业种业企业;优质鸡育种研究企业——— 惠州金种家禽发展有限公司建立了国家级 “惠阳胡须鸡”保种场并在天交所上市。
自主培育农业新品种近30个
在新品种选育方面,惠州市自主培育农业新品种近30个。其中,国家级新品种1个,多个品种曾列入我省的农业主导品种。这些品种在惠州市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应用,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去年11月,惠州市举办了农作物新品种暨航天品种展示会,展示推介农作物优新品种1100多个,得到省、惠州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此外,惠州市农业部门积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战略。始终把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集成技术水平高,产业化前景好的农业科技专项进行示范推广,在提升农业产业科技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8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及其推广应用获得省市农业科技推广奖励。
同时,惠州市将科技创新与品牌农业建设有机结合,坚持以科技创品牌,提升品牌科技含量,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共培育出广东省名牌产品64个。
惠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蔬果农残检测合格率超96%
近年来,惠州市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不断扩大,监管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其中,蔬果农残和生猪“瘦肉精”检测合格率均保持在96%以上。
安全防线
建成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
“目前,惠州市通过抓体系、促诚信、扫盲区工作,基本实现了从生产源头至市场前的全程监管。”惠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戴思宁介绍,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县(区)级农产品质检中心、镇级农残检测站实现全覆盖,52个规模生产基地建有农残检测室,建成市、县、镇、生产基地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网络。
据统计,目前,市县(区)两级均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69个有农业的镇街均建有农残检测站,全市建制镇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销售店和农贸市场基本实现食用农产品挂牌标识经营。近年来,全市每年抽检农产品样品近30万个,总体合格率在96%以上。
诚信建设
搭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平台
近年来,惠州市积极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
思路、新举措,以信用管理为重点,以依法监管为原则,以信息化平台为载体,着力构建公平公开、分类监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
惠州市依托惠州农业信息网搭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管理平台,全面收录包括基本信息、质量安全信息等的企业信用信息。目前,已将1024家企业纳入平台管理,实现常态化、动态化、信息化监管。
在建设信用监管平台的同时,惠州市出台《惠州市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信用评级制度》及实施办法,对在惠州注册且主要生产基地设在惠州的食用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实行信用评级管理。
“通过对企业进行重点监管,改变过去‘蜻蜓点水’和‘靠投诉举报’的监管方式,变被动监管为主动监管,监管效能明显提高。”戴思宁告诉记者,由于将政策资金扶持与企业信用挂钩,惠州市农业企业质量安全意识显著提高,诚信经营、规范生产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第四届惠州农博会展会活动丰富亮点纷呈
590多家企业展销万种农产品
举办第四届惠州农博会是展示惠州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果,打造惠州农产品品牌,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届农博会除了具有传统农博会的基本特征外,还呈现出五大特点:展会规模再创新高。展会总面积2.6万平方米,面积比上届增加一倍。设现代农业综合展示馆、县(区)及市直部门综合展示馆、农机展示区和本市产品展销区、周边地区产品展销区,新增美食长廊。
展会亮点精彩纷呈。在品牌农业方面,主要突出惠州特色农业产业及品牌农产品。在智慧农业方面,主要突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智慧菜篮子、物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溯源平台、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内容。在生态农业方面,主要突出现代农业生态循环种养模式、生态观光农业以及植物微景观等内容。在创意农业方面,主要突出农耕文化、龙门农民画及衍生产品、农产品雕刻艺术、手工编织艺术等内容,同时设现场表演区,展示作画、雕刻、编织等。
对外合作更加深入。参加本届农博会的除了省和12个兄弟市的领导嘉宾、省内知名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嘉宾外,还有陕西咸阳市、四川省甘孜州,台湾以及以色列的农业界人士。阿里巴巴集团除派出精英团队主讲“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论坛外,还在综合展示馆展示农村电商发展等方面的精品。
经贸活动更加活跃。本届农博会设立了惠州农业龙头企业特装展销馆、惠州农业企业标准展销馆和周边地区品牌农产品展销馆,并向本市和周边地区招商招展。据统计,目前参加展示展销和经贸洽谈的企业有590多家,展示展销农产品1万多个品种,农机具12大类1300多台(套)。
系列活动丰富多彩。除了历届均有的活动项目外,还举办了“我最喜爱的惠州品牌农产品”评选、惠州品牌农产品包装设计大赛、现代农业摄影大赛、惠州斗茶大赛暨茶王挑战赛和体现舌尖上惠州的“美食长廊”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活动。
◎知多点
数说现代农业发展成效
●基础设施
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连续两年获得省政府1250亩用地指标奖励。积极打造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累计建成连片5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种植业类)示范基地120多个,其中连片1万亩以上的11个,0.5~1万亩的30个。2015年,惠州市惠城区获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特色产业
打造了甜玉米、马铃薯、梅菜、荔枝、龙门年桔、石湾韭黄、特色蔬菜、花卉、优质番薯、大顶苦瓜、淮山粉葛、优质紫红茄等12大特色农产品,形成了7个相对连片5万亩的特色农业产业带。
2014年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214.5万亩,总产值79.7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4500多元。
●科技支撑
拥有1所农业中专学校,1所农干校,4家市级农业科研所,2个省级农业院士工作站,28个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设立现代农业人才培训基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近年来每年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900多场次,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
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00多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50多万亩次、秸秆还田技术120多万亩次、农田节水技术100多万亩次,推广绿色防控以及统防统治技术60多万亩次。2014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61%。
●经营机制
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50家,年经营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25万户,户均年增收5800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709家,成员6.5万户,辐射带动农户19.3万户,发展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2家。
●外向出口
全市现有出口菜场24个、出口畜禽养殖基地30个、畜禽出口加工企业7家,供港蔬菜、生猪、家禽和水产品在香港市场占有较大份额,是内地最大的供港蔬菜基地。
2014年供港蔬菜4.63万吨,生猪17万头,家禽247万只。先后成功举办三届惠州农博会,签订合同金额183亿元。2014年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级农博会、农交会及产销对接会,签订合同金额2亿多元。
●金融扶持
每年兑现落实种粮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约1.7亿元,惠及农户22万户。在全省率先实现水稻、马铃薯、甜玉米三种粮食作物免费全参保,为农业生产提供托底保障。
大力推进金融支农,仅2014年获邮储银行支农贷款11.97亿元,66家农业企业和2679户农户受益;引导农业企业拓展融资市场,惠州市东进农牧、金种农牧等公司分别在新三板和天交所成功挂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