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肇庆市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品牌农业等新业态发展,搭建电商平台,加大扶持引导,促使农业焕发新的生机。
据肇庆都市报报道,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无疑将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力,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扩内需、调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加速器。今年以来,肇庆市大力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品牌农业等新业态发展,搭建电商平台,加大扶持引导,促使农业焕发新的生机。
农村电商潜力大前景看好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农产品网络零售总额超过1千亿,比2013年翻了一番。涉农电商平台近4000家,几乎每天都有一家涉农电商企业上线。在这个互联网最火爆的领域,农产品被称为“互联网最后一块蛋糕,也是最大的一块蛋糕,但也是最难啃的蛋糕”。
据统计,目前肇庆市已在淘宝网开设了200多家农产品销售网店,主要销售肇实、裹蒸、柑桔、巴戟等特色农产品。目前该市农产品通过网站提供的供求信息或淘宝等交易平台成交的交易额分别为柑桔类24亿元、蔬菜类100多万元、禽畜鱼类50多万元。
市供销社农(副)产品配送服务电子商务平台项目也是基于电子商务供应、仓储、运输等为一体的农(副)产品“物联网”配送平台,不但覆盖城区,还将延伸到各县(市、区)乡镇和行政村,逐步打造覆盖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供销社特色的安全、新鲜、平价、便民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着力解决农产品流通和市民餐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此外,农村淘宝项目在广宁、德庆等地不断扎根,偏远的农村也同样展现一派新气象。
肇庆市电子商务协会会长苏光认为,农村电商的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增加农民的直接经济收入,而且农民获取农业生产资料的渠道也会更广泛,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不仅如此,涉农电商的蓬勃发展,将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距。”苏光认为,借助信息化的发展,传统农业逐步商业化、规模化、专业化,还可提高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肇庆市委党校副教授莫春晖认为,借助“互联网+”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的“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是农业发展新的驱动力。“这是传统农业转变为新型现代农业带来的生产力的解放,不但改变了供销模式,而且将生产末梢与销售终端完整地联通起来,农民直接面对市场需求信息调节生产,再难出现一窝蜂扎堆种植一种作物,导致供大于求农民损失惨重的情况了。”莫春晖说,目前肇庆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刚起步,还有很多潜力没有挖掘出来。“一旦专业的电子商务体系完全建立起来,意味着低效农业转入高效农业,到时农业很有可能迎来高速发展阶段。”
品牌农业与“互联网+”互相促进
今年8月20日至22日,在肇庆市名特优新农产品展示暨农业投资环境推介会上,多个名特优新农产品集中亮相,展会设40多个展销区,来自34家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近120个名特优新农产品集中亮相。推介会为广大参展客商提供了一个产销对接和农业招商引资平台,现场签约农业项目16个,合同金额12亿元。9月,2015年国际农商品牌发展(北京)论坛专场举行了肇庆品牌农业发展战略论坛。
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跨越的奋斗目标,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主线,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了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提质增量,名特优新农产品正成为拉动全市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带动了肇庆现代农业持续向好发展。
莫春晖认为,品牌农业发展一直是肇庆农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和差异化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农业产业化的规模效应,并注重打响品牌,大力宣传名特优新产品。莫春晖说,“打造品牌农业和‘互联网+’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新型消费者更多依赖品牌来消费产品,一旦品牌打响了,在现代电子商务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反之,电子商务促使品牌传播更远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