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倒退2371年,中国第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包括“废井田,开阡陌”,改变土地经营利用方式,将井田制改为阡陌制,从而省出大片土地。
记岩村经过土地置换整合,地块之间的小路和田埂铲除了,水渠减少了,因而耕地面积增加了。土地整合后,更便于建设家庭农场。
时间倒退2371年,中国第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变法包括“废井田,开阡陌”,改变土地经营利用方式,将井田制改为阡陌制,从而省出大片土地;将农民住房以村为单位进行集中,成为最早的农村“规划”。
如今,一场旨在解决农村耕地细碎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改革正在清远进行。土地置换整合成为清远农村综合改革中“三个整合”之首。2014年,清远全市共整合农村土地31.77万亩。其中,阳山作为全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县,已整合土地12.8万亩,占二轮承包土地的43%;英德市已有760个村民小组开展了土地整合,整合面积8.6万亩。
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访了英德市的多个村庄,了解土地置换整合的实际情况。
地块太多了
罗观林是英德市九龙镇活石水村村民。2006年时,他家有6口人、30块土地,每块地平均一分(合66.67平方米)。“每次干活前得想想,自己的地有哪些,想全了再挨块上工。”罗观林说。
麻烦不止于此。几十平方米的土地,用不了农业机械,喷农药、撒化肥得在相隔不近的多块地间腾挪,浪费人力;地块“邻居”太多,需要与多人处理用地关系,费力不讨好;地块之间的界限、通往各地的小路,占用了大量土地。
这样的现象不仅限于活石水村。实际上,清远大部分农村都有类似的问题——土地分得过于细碎,其原因在于,1997年清远农村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二次分配,为公平起见,土地按品质均分,造成了耕地面积小、地块多的现象。
“找机械割稻谷得多出钱,要不人家不愿意来。”西牛镇新城村理事会的曾水先对土地细碎化带来的问题有同感,“村里三百亩地被一分一分地分成了三千多份,太多了。”
宅基地也有同样的问题。分配宅基地时,要考虑道路交通、采光、方便程度等因素,一块块十几平方米的宅基地散落在村子里,每块只能建一间房。“要想建两层,非成烟筒不可。”罗观林笑道。
于是,村里的住房区小巷密布,平房矮旧,家人要“串门”也得腾出走路的地方。
“当时村里太破了,男孩子在外打工恋爱都不敢带女友回家,怕女方一看就跑了,要怀了小孩才敢带回来。”活石水村理事会会长罗水波讲起了村里流传久远的笑话,有些无奈。
针对之前媒体报道的清远土地细碎的原因是山地地形,记者采访的几位村干部并不认同。“九龙虽然山多,但耕地还是成片、平坦的,土地细碎不是地形造成的。”九龙镇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
抛荒减少了
实际上,在1997年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分配后不久,清远不少村的村民就自发开始土地置换整合,但是规模较小。2005年以来,不少村加快了土地置换整合的速度。在本次农村综改中,民间经验上升为全市政策。
在九龙镇记岩村,土地置换整合已经进行了两轮。第一轮在2007年,以家庭为单位,村民将家里细碎的土地置换整合为连片土地,一家一块;第二轮土地整合去年开始,村集体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归集体,将大片土地出租建设蔬菜基地。
实际上,记岩村的两轮土地置换整合,代表了土地置换整合的两种方向。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西牛镇新城村、九龙镇活石水村等在土地置换整合后,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仍归村民所有,村集体仅掌握山地、部分旱地。而在九龙镇记岩、大岗等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则收归集体,农民种地要申请交费。
大岗村民理事会会长黄亚树告诉记者,村民要种田的话,就要报名抽签选地,中签后按照每亩每年30元的内部价格交钱,租多租少随意。然而,村里45户,只有11户愿意种地。现在,大岗村大部分水田、全部旱地和山地连片对外发包,用来种植蓝莓、鹰嘴桃和桉树等。“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村里多年来土地抛荒现象严重。”黄亚树说。
活石水村的耕地承包经营权依旧在村民手里。“统一不了的,村里常住人口300多,得有地种有活干啊,把耕地集中到村集体,村民干什么、吃什么?”罗水波说。
对于宅基地整合,各村普遍采用村民自愿置换的方式进行。在活石水村,宅基地置换让村民的房子占地面积基本都超过80平方米,相比以往十几平米一块的宅基地,不但建房更宽敞了,而且还更实用了。新城村则由村里统一规划,以新村的形式建起了连片的两层半楼房。
土地整多了
在罗观林看来,土地整合最大的好处是节省劳动力。“一分地耕种起来,不比一亩地少费心;几十块零碎地都得种,在路上倒腾的时间比耕种的时间还长。”罗观林说,土地置换整合后,劳动力省了,各村出外打工做生意的人比以前多了,村民收入提高了。
“以前根本用不了机械。”黄亚树告诉记者,村里的地从地形上来看是连片的平坦耕地,就因为一块一块地分散在个人手里,本该机械化作业的土地多年来一直靠人工劳作。
土地置换整合对于土地资源的节约也极为重要。“据说,有个村通过土地置换整合多弄出来了几十亩地,我没求证过,但这理论上是可能的。”罗水波告诉记者,土地置换整合之后,原来地块之间的小路、界限少了,水渠也少了,耕地就多了。黄亚树觉得多出几十亩太夸张,但大岗村100亩水田置换整合后,“多出两三亩还是不成问题的。”
村里将置换整合后的土地对外发包,村集体有了集体收入。记者采访的几个村子,地租基本为300元每亩每年,根据土地多少,村集体收入比以往提高了3至10万元不等。活石水村用这些收入,在村里建了广场、礼堂和公园。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各种问题,但总的来说并没有严重的冲突。记者在几个村子随机采访了多位村民,他们基本都对土地置换整合持支持态度。罗水波告诉记者,当年有些思想保守的老人不同意,做不通工作,“我们就做年轻人的,发动舆论。”罗水波、曾水先承认,村里人都是一个姓,事情办起来较容易。
农民职业了
清远市委农办副主任王灵仕认为,土地置换整合只是开始,最终的目的是建设家庭农场,让家庭农场成为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随着土地置换整合的推进,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会逐渐成为市场主体,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才能有稳定、富裕的生活;土地规模经营,农业机械才有用武之地,劳动力才能得到解放。”
王灵仕说,土地置换整合不断推进,在家种地的人可以进行商品化经营,外出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种城乡双赢的局面,有利于推动城镇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此前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镇化应该是一个城乡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农民进城,从农业进入工业、服务业;另一方面,知识和资本下乡,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确保农业稳定,不断解放农业劳动力,提高机械化、专业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认为,大趋势是农民不断从“身份”变成“职业”,其市场主体地位在加强,农业不断从小农经济变成现代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