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陈伟南不仅种西葫芦,还种上了苦瓜、丝瓜、茄子等蔬菜。本报记者方莲花 摄
2010年12月2日,《惠州日报》B1版《红葱抢手 瓜烂田头》初次报道了惠阳区平潭镇红光村西葫芦滞销的消息。2010年12月9日,《惠州日报》B1版再次报道《红光村过量西葫芦无处销》,呼吁市民帮一帮这些村民。报道见报后,引起爱心市民和爱心单位的热烈反响。本报同时联合今日惠州网举行“献爱心!周日农家乐采摘西葫芦”活动,网友们踊跃报名参加,还有一些企业饭堂纷纷购买西葫芦。2010年12月13日,60多位市民驾驶10多辆汽车,浩浩荡荡来到惠阳区平潭镇红光村,义买了西葫芦1000多公斤。现在红光村种西葫芦的村民怎么样了?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红光村,对该村西葫芦种植和销售情况进行了回访。当天上午,记者一进入红光村,就感受到了一番美妙的乡村风光。远处的山林在清新的空气下显得十分青翠,村道两旁种植着茄子、辣椒、豆角等各种蔬菜。村民们在田里忙碌着,摘下了一筐筐豆角。
红光村新围村民小组村民陈伟南家的苦瓜地挂着一条条大苦瓜。“这段时间的蔬菜只剩苦瓜没摘完,现在忙着要种下一造的经济作物了。”陈伟南种了40多亩地,除了少量的水稻,大多是经济作物。对于4年前西葫芦滞销的遭遇,他仍记忆犹新。“那时1毛钱1公斤都没有人要,后来来了一群爱心人,买走了不少。”陈伟南说,新围村民小组那时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西葫芦,那一次西葫芦滞销之后,现在种的人只有十分之一。
据了解,2006年,新围村民小组村民开始种植西葫芦,当时亩产可达3500公斤至5000公斤,价格每公斤2元至5元。后来,种植的村民越来越多,价格就开始下跌,产量也不如以前了。2010年以后,种植西葫芦的村民开始减少。“有的村民把地租给外地来的农民种,有的就改种其他经济作物,种植变得多样化。”以前,陈伟南最多时曾经种了20多亩西葫芦,现在他非常注重多种经营,种植了品种多样的经济作物。“今年上半年种了丝瓜、水瓜、苦瓜、黄瓜、枸杞,丝瓜、枸杞的价格都不错,苦瓜价格时高时低,黄瓜的产量高。”陈伟南说,现在不少村民采取多种经营降低了风险,减少了损失。本报记者方莲花
新闻回放
2010年12月,本报记者在走基层时发现,平潭镇张新村的红葱卖得红火,十分抢手,而隔壁红光村村民却对着地里满地的西葫芦发愁。村民们告诉记者,在1个月前,每公斤西葫芦收购价是3.6元,10天后每公斤收购价变成了1.6元,到了当年11月30日,收购价已是每公斤0.1元至0.2元。西葫芦的“跳水”价,让红光村不少栽种西葫芦的村民不知所措。地里,熟透了的西葫芦无人采摘,有的村民请人每天摘几千公斤去喂鱼喂猪。村民非常无奈:请一个帮工摘菜每天工资就要60元,加上还有种子、化肥、农药等开支,这西葫芦每公斤0.1元的收购价,连成本都收不回来。2010年12月2日,《惠州日报》B1版刊发报道《红葱抢手 瓜烂田头》,报道了红光村村民的遭遇。
报道刊发后,记者进行了追踪,得知红光村西葫芦的销售状况没有改善。当时记者不仅到惠州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了解西葫芦销售情况,寻找西葫芦滞销的原因,还与今日惠州网筹划“献爱心!周日农家乐采摘西葫芦”活动。希望网友们伸出援手,联系相熟的餐厅、学校或食堂等,集体前往红光村义买。活动引发了我市爱心网友的强烈反响,2010年12月13日,60多位市民驾驶10多辆汽车,来到惠阳区平潭镇红光村,义买西葫芦1000多公斤。
记者点评
此次回访红光村,再次体会到农民的不容易。靠天吃饭的农民,农产品大丰收时价格低,价格好的时候又没产量,总是在两头摆动。农民要改变旧思维———看见什么好卖就种什么,价格高时一窝蜂上,价格低时又不种了。事实证明,关注产供销信息,种植品种繁多的经济作物可以更有效地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