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第四届江门农博会将盛大开幕,目前布展工作已基本完成。 傅雅蓉 摄
不尝试一下金山火蒜的辛辣,又怎能体会新会陈皮的甘苦?不习惯马冈鹅的浓郁,何不试试古井烧鹅的松脆?是址山的贡粮卖得更火,还是“珍香”丝苗被早早抢购一空?不关注吃?没关系,想不想看看江门最大的南瓜有多大?有没有兴趣体验一下“网上买菜”的便捷?知道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所有这些问题,在明天举办的江门市第四届农博会上相信都能找到答案。
从2008年至今,每两年举办一届,每次为期3-4天的农博会已成为我市集中展示侨乡农产品魅力、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的平台,也是我市向现代化农业强市转型升级的城市品牌,更是侨乡百姓的一次盛会。
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
“江门是农业大市,‘三农’工作只能是越来越重视,市委、市政府态度很坚定。江门既要工业化,也要农业现代化,这两条路是并驱的。”调研我市农业科研机构时,市委书记刘海曾用这样一句话,阐述了“三农”工作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刘海认为,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已有了比较好的经验”。
农业现代化是我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而现代农业要从传统农业“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走向产业化经营,须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为突破口,先解决好“谁来种地”的问题。随着培育力度加大,我市仅2013年便新增农业龙头企业省级3家、市级5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32家。目前,我市已拥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8家,包括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17家。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189家。
以龙头农企和农民专业合作“成长”为拉动力,我市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逐步驶入“快车道”。截至2013年底,我市有效期内的省名牌产品(农业类)26个;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产品15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38个;无公害农产品20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5个,“三品一标一名牌”总数位居全省前列。
农业现代化走的是产业化、标准化之路,而标准化离不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今年9月,我市以“三品一标一品牌”农产品为试点,已全面启动我市农产品生产溯源体系建设。借助信息网络、二维码识别等前沿信息化技术,我市农产品生产将实现“数字化”管理,形成“生产者—消费者—监管机构”的可追溯数据链。同时,作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技术支撑,我市正在构筑以市检测机构为中心,各市(区)检测机构为两翼,镇(街)检测站为基础的市县镇三级检测体系,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检测监管效能。
农博会推开一扇“门”
生产和流通是农业现代化聚焦的两大热点问题。依托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我市农业加快现代化生产的同时,还需要搭建一座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展示、交流平台,为江门农业“走出江门,打响品牌”推开一扇“门”。
2008年,首届江门农博会的举办,成为我市开辟农业流通平台的突破性创举。短短3天展会,逾30万人次入场参观,农产品销售额250万元,确定112个农业合作项目,总投资额31.11亿元。至2012年第三届江门农博会举办时,参观人数已突破50万人次,现场销售600万元,确定农业合作项目104个,总投资额66亿元。
市政府党组成员容福华如此评价道:“江门农博会规模大、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展品特色鲜明、市民参与热情高,是我市推动‘三农’宣传、农业交流合作、农业科普教育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已成为侨乡农业‘嘉年华’、江门乃至广东省的农业会展品牌。”
时隔两年后,第四届江门农博会将于11月21日至23日再次与市民见面。从首届江门农博会“展示成果、推动合作、促进贸易”的展会主题,到如今以“安全、智慧、文化”为主题,江门农博会走到6年后的今天,已不仅是我市农业促进交流、增进了解的展销平台,其本身就已是我市农业大步迈向现代化的城市名片。
「“数”说农博会」
首届农博会:2008年11月28日至30日,逾30万人次入场参观,现场销售额250万元,签订112个农业合作项目,总投资额31.11亿元。
第二届农博会:2010年12月10日至13日,累计有50万人次进场参观与购物,现场销售额近500万元,签订现代农业合作项目91个,总投资额35.27亿元。
第三届农博会:2012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参观人数突破50万人次,现场销售额逾600万元,洽谈确定农业合作项目104个,总投资额6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