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同志在粤赣边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梅岭三章》。你想知道这诗篇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吗?
1936年冬的一天,红军游击队交通站站长李绪龙在梅岭山坑里发现一个陌生人。他衣服破烂,神情不定,东张西望,探头探脑在找什么?难道是敌人的探子吗?李绪龙就把他抓了起来,送到游击队机关去。那人写了一个条子交给看守的人,条子上写着:“我叫陈海,是红军六军团长征时掉队的,因为与组织断了关系,现我流落在大庾敌46师修马路。我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和负责同志面谈。”
看守把条子送呈给领导同志,经调查红六军长征掉队的人员中,确实有陈海其人。于是,项英化名老周,陈毅化名老刘,出面与陈海接谈。陈海说:“我在修马路时,和国民党军队混得很熟。因国民党部队生活太苦,士兵怨声载道,有可能发动士兵暴动。”
陈毅等同志听了陈海的话,认为他可靠,就发给他一笔钱,让他仍回去修马路,密谋进行兵运工作。过了一些时候,陈海主动上梅山汇报工作,还带了一大捆不知哪里搞来的港、沪报纸来。他说:“国民党有一个连,内部情绪很不稳定。第三排排长过去曾当过红军,已经跟他接上了关系。要把全连拉过来不大容易。但第三排全部,第二排一部可拉过来。国民党的士兵贪钱,要送点钱给他们。”
陈毅听他说得有道理。尽管游击队经费十分困难,但还设法给了他一些钱,并告诉他:“要稳坐钓鱼台。钓大鱼,现暂不要拉它,以免打草惊蛇,要等待时机成熟,听候指挥。”10月中旬,陈海又带港沪报纸来接头说,他已经搬进大庾城住了,还留下地址,他说:“如有什么指示请派人与我联系。”临行时,陈毅同志叮嘱他:“城里有坏人,你要多加小心。”过了几天,交通站送给领导机关一封信,是陈海写来的:“中央有人来了,要负责人出去接头?”陈毅和项英商量很久,觉得此信有疑惑,既然中央有人来,为什么不直接带他上山来呢?但如果不及时下山又恐错过与中央联系的机会。当时,陈毅心里十分矛盾,并估计到下山可能会碰上危险。不过有地下党的支持,有群众的掩护,危险中可得安全,经过深思熟虑,陈毅决定亲自去大庾走一趟。为了不引起敌人的注意,陈毅挑熟悉道路的梅山区委书记黄占龙作向导,两人化了装一同下山。
当时特委领导在梅山杨梅坑,项英、陈毅等几个人住在一个棚子,特委副书记杨尚奎生病住另一个棚子。就在陈毅下山的那天中午,忽然听到砰!砰!砰!的枪声。敌人来了!警卫员潘聋古扶着杨尚奎急忙往外跑。情况来得突然,许多游击队员从他们的棚子里跑出来时,什么都没带。杨尚奎等绕过山坡,在小溪边一处的小凹角里隐蔽起来。
直到天黑,聋古出去侦察,见敌人走了。他到屋场去带几斤米饭回来,还炒了些茄子,大家吃了一餐后,都很担心陈毅同志的安全。聋古跑到特委原住的地方,什么都被毁坏了,连棚子也烧了。交通员陈妹子被敌兵抓走了。聋古便顺着常走的山坡找上去,翻过了小山脊,隐约地听到有一个人的喊声:“我回来了,国民党走了,出来吧!”
夜静更阑,听那声音很亲切,是谁呢?不久那人又在喊:“我的声音你还听不出来吗?敌人走喽,快出来吧!我在等你。”这一次可听真了,这是陈毅的声音。潘聋古猛然跳出来打个招呼:“刘同志(陈毅),你在这里,我们都在担心你呢?”陈毅说:“是呀!你们都好吗?周同志(项英)在那里?快找去!”于是大家分头去联系,到了半夜,大家会合一起,谈起白天所遇到的一切。
区委书记黄占龙激动地说:“我们下山后,穿过莲花梁直往陈海的住处去,到了陈海家,有个妇女正在那里洗衣服,我问她:”陈先生在家吗?‘她答道:“到团部去了。’我们误以为是到‘糖铺’去了。糖铺名‘广启安’,是游击队在大庾城西水门外的梅风桥头设立的秘密交通联络站。我们就向‘糖铺’走去,刚拐过弯,就看见国民党兵直扑‘糖铺’来了。我们急忙转身,拐进小巷,然后绕到一间茶馆里坐下来,眼看我们那个‘糖铺’给国民党封闭了,还抓走一个人。忽然,‘糖铺’的老工人从后面走上前来说:陈海叛变了,你们快走!”。
这时,敌人已开始戒严,陈毅向黄占龙使个眼色后立即起身转入小巷,顺原路往回走。刚翻过一座大山来到斋公坑,发现对面满山岗都是国民党的队伍。陈毅果断地说:“现在不能走,找个山坳暂避一下。”于是,在半山腰找到一个小山洞,黄占龙和陈毅就隐蔽在里面。这洞不大,洞前有茅草遮盖着,所以,后来敌人搜索数次从旁边擦过,都未被发觉。突然问,听到敌人大叫大喊:“捉到一个土匪婆,捉到一个土匪婆”。接着是一阵拳打脚踢后的审问声:“这山上有几多人?”答声:“两个。”听得出是南雄人地下交通员陈妹子的声音。敌人又问:“你们的头子在哪里?‘陈妹子说:”不知道!“接着又是毒打一顿。忽然一阵枪声,敌人大叫起来:”大头子跑了,快追!“
原来是两个躲在茅草里的游击队员,为了转移敌人的目标放的枪。于是敌人又满山搜索起来,花了大半天,一无所有。跟着他们又施出一条毒计,放火烧山。霎时火迎风势,呼呼地燃烧起来,树木和茅草烧得毕毕剥剥地响。眼看火就要烧过来了。陈毅和黄占龙正准备突围时,恰好天上乌云密布,雷声轰鸣,一阵暴雨从天而降,瓢泼的雨水一会便浇熄了那熊熊烈火。而被淋得如落汤鸡的敌人狼狈地走了。当时,陈毅高兴地说:“这真是托马克思在天之灵,保佑了我呀!”黄古龙生动的描述,逗得大家大笑起来。
历史称这次事变为“梅山事件”。原来前次陈海下山时,被反动派抓住而叛变了革命。敌人要他写信上山,假报中央来了人,骗取我领导同志下山。敌人等了好几天,不见人来,就一面破坏游击队交通站,一面派兵上山搜捕。陈海两次上山,陈毅同志化名为“老刘”与他谈话。虽然没有暴露身份,但陈海认定“老刘”是大头子,才费尽心机诱骗“老刘”下山。想取得国民党的“三万大洋”的奖赏。敌人并不死心,又加派兵员重重包围着游击队的领导机关。这时陈毅的腿伤复发,走路很困难,但是他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忍受着伤痛,带领着特委机关的数十人,爬过一山又一山,越过一岭又一岭,经过二十多天的周旋,终于冲出包围圈,从梅山安全转移到北山。遇险归来,陈毅写下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梅岭三章》: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