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浮滨镇东里村位于饶平县中部山区,毗邻潮安区、澄海区,前曾是有名的贫困村,也是革命老区的红色村。这里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红色资源历久弥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色村庄 革命村庄 英雄村庄
五月草木繁盛,花儿娇艳。走进风光秀美、民风淳朴的东里村,有一座古朴雅致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它便是刘氏祖祠。此祖祠建于公元1370年,土木结构的祠堂在数百年的时光更迭中保留至今。这祖祠在土地革命时期,曾被作为中共潮澄饶县委联络站,见证了一段段跌宕岁月。
到1945年2月,中共潮澄饶县委派陈汉为潮饶丰特派员,在凤凰山一带恢复武装斗争。陈汉等人组织地下游击小组,在东里村建立联络站作为潮安和饶中之间的联系点,使沦陷区至上饶的交通线保持畅通,地下交通联络站便设在东里村祖祠大厅。1946至1949年间,祖祠设立学校,大厅居住过西四武工队队长陈剑青及队员杨玉坤等人,他们在这个学校以教书作为职业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培养和保护一批党的骨干,然后再输送到南四乡其它学校,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东里村是红色村庄、革命村庄、英雄村庄,全村当时只有200几人,而村民先后有20多人参加赤卫队和游击队,为革命牺牲烈士有3人。无论是传递情报、捐款捐物,还是接送伤病员,做部队的向导,他们都表现出色。作为革命交通站旧址,在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没有发生一起泄密事件,他们为党的事业出生入死,为凤凰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潮汕地区革命斗争的胜利作出巨大牺牲,书写了英勇辉煌的红色历史。
革命老区再出发。近年来,东里村紧扣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古色传承的理念,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积极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广场、村道路、公厕、卫生站、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建设,不断满足村民的文化生活需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施乡村大喇叭项目,让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扎实推进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以红色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
宁静山村觅乡愁 悠悠驿道看古色
初夏的早晨,沿着水泥路来到东里村,坪溪溪蜿蜒经过村子东面,溪水清可见底,滋养着世代村民,溪岸草木葱茏,满眼翠绿。随着向导村民刘伯往村子深处走,古屋新展,错落有致,温婉静谧。在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村落,时间仿佛放慢了脚步,历史与现代和谐共处。
几年前,东里村还是大山深处一个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村落,加上生活贫困,真是“静得吓人”。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因有奔头大都回来了,远近的城里人也纷至沓来,“好不热闹”。
行走在东里村,最大的感受是一切都原汁原味。村居、祠堂、巷道,都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便是村民世代居住的祖屋——龙船厝。据村民刘伯介绍,这龙船厝围屋,是东里的特色民居。围屋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因整体外观神似龙舟而得名。龙船厝内共有房屋三十余间,据说高峰时期住户近百人。
若说建筑是古村落的形,那么民风便是古村落的魂。只有守住了魂,古村落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东里人深明其意,村前的村规民约,成了村民的准则和默契。守民风,续乡愁,重传承,东里村,承载城市的差异,承载泥土根脉,承载故土乡愁。每到周末总有从四面八方来的游客,问他们看什么?他们说:想看古色历史的底蕴和深厚。
古驿道,又称驿路、官道,古代指经由驿站传送公文,商贾运行的交通路线。在村东南面,有一条由卵石和石块拼砌而成的古驿道。据史料记载,旧时驿道西接潮州府,北通凤凰镇,道上常年车马络绎。
如今,驿道已不再熙熙攘攘,但卵石和石块却仿佛记录下了一代代人无数奋进向前的脚印,在漫长的岁月里,驿道发挥了巨大作用。刘伯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古驿道功能虽已日益淡化,但作为历史上的黄金通道,驿道给东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的人文瑰宝。
苍劲挺拔的百年古树,绿意环绕的登山步道,古色古香的休闲凉亭……在村后头有一片古树林,这便是该村著名的古树公园。
进入公园,一棵棵参天大树挺拔矗立,清风吹动密林,阳光越过繁茂的枝叶洒下道道光影,透着几分不可捉摸的静谧。村民们正坐在凉亭里聊天,悠然自得,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园内共有古树二千多株,以赤锥和榕树为主,树龄最大的历经300年风雨洗礼,这些古树一直陪伴着我们,如今又建起了公园、修缮了步道,处处都是靓丽的风景线。”刘伯高兴地说。
为了保护这片古树林,东里村专设护林员巡山,日复一日从未间断。由于保护得当,这座古树公园被评为镇级“森林公园”,村因此获评广东省“文化古树之乡”。
千亩茶山翠绿美 万只鹅场品牌建
在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同时,东里村委想方设法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该村是纯农经济山区村,以种植茶叶、龙眼、橄榄、柑橘和养鹅为主。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村委因地制宜,以“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做强“绿色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村民刘伯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也见证了该村从有名的贫困村到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华丽蜕变。
茶叶是东里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目前,全村共有465人,115户,茶园2400亩,每户收入约25万元,每年春天是一年中最好的茶季。踏进东里,空气中弥漫着丝丝茶香,伴着甘甜的山间雾气,仿佛不用饮茶已知茶滋味。一眼望去,村前厝后漫山遍野的茶树占据着整个山坡,一排排茶树形成天然的纹理,一山山千行绿纵横阡陌间,为东里村带来新的希望。
好山好水好茶在,茶香茶韵茶客来。东里村党支部书记刘成源说,近年来,村大力发展茶叶产业,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道实现硬底化,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四面八方的茶輋,行走方便舒适。村里还邀请专业人员进村开课培训,积极组织村民学习茶叶种植新技术,举办茶评会,提高茶农种植效率和茶叶质量。
茶叶飘香,茶韵悠悠。依托茶叶产业,东里村大胆探索茶旅产业发展。不难想象,如能在这般景致如画的山村里居住小憩几天,亲手体验茶叶采摘、杀青、揉捻成型、烘干等工艺流程,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休闲度假方式。随着茶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茶产业赋予了东里茶旅业新的内涵,旅游业则助推了茶产业更新升级,更能拓展广阔的商机,相信未来前景可期。
狮头鹅是东里村又一张名片,这里是饶平狮头鹅的原产地。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狮头鹅生态养殖产业,把人们印象中气味难闻的鹅场,变成新的旅游打卡点。只见成群的狮头鹅在茶山间、牧草丛中漫步嬉戏,是美丽乡村鲜活图景。
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东里村民逐渐转换思路,转而向更集中、更规范的养殖业要效益,他们着力狮头鹅原产地品牌建设,组建浮滨狮头鹅原种繁育基地(国家级狮头鹅保种场)和狮头鹅餐饮管理公司等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业基地,把狮头鹅的产供销、深加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打造一条从田头到餐桌的狮头鹅产业链。2012年原农业部正式批准对“饶平狮头鹅”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21年获省认定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如今,东里村的狮头鹅产业越来越规模化,本土养鹅大户陆续冒头,村中几个养殖场能容纳八、九千只鹅,稳步壮大狮头鹅产业,使有数百年生产历史的饶平狮头鹅产业告别“单兵作战”模式,踏上协力打响品牌、产业兴旺之路。
红色是珍贵的历史,古色是发展的底蕴,绿色是美好的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村书记刘成源表示:将深入落实县5个“三年计划”,抓党建促乡村建设,抓现代农业发展,立足本地优势,发展优质高效的茶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业,通过产业活化促进村庄焕发新彩,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幸福感、自豪感,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