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民宿独具特色,推窗就见大片稻田;这里可以体验农家生活、农事活动;这里还有农副产品经营、文艺演出,村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干……它,就是环境优美、处处生机勃勃的大埔县西河镇。该镇采取“十村联动”、农旅结合等方式,走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民宿建在田园,村民收入翻番
在大埔西河镇漳北村,蜿蜒的漳溪河绕村而过,稻田旁建有一排排独具特色的民宿。入住民宿,推开房间里的窗户,就能看到大片稻田。这些坐拥田园特色的民宿每到节假日和周末经常一房难求。为扩大房源,该村还开发利用周围村民家里部分闲置房间,重新设计装修,同步放在民宿平台,吸引游客前来,增加村民收入。“等稻子成熟时,房间提前一周就被预订光了。我在这里收入不错,又能照顾家庭,工作很开心。”民宿工作人员、村民范瑞日说。
昔日,漳北村曾是一个省定贫困村。近年来,在多项政策的支持下,漳北村将过去穷乡僻壤的劣势,转化为山水田园风光的优势。当地通过大力打造田园民宿,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同时紧紧抓住美丽乡村的建设、管理、运营和引领等关键环节,进行品牌化建设、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现在,漳北村已成为梅州市美丽家园示范村、梅州市百佳乡风文明村、广东省卫生村,村民过上全面小康的好生活,贫困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西河镇是大埔县粮食主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种植富硒农作物的自然条件,生产的“西河香米”远近闻名,但过去产销不大。为此,该镇充分培育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作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该镇通过与旅游结合,“西河香米”增产增收非常明显。据该镇黄堂村一位农户说,近年他种的稻米都销售给旅游景区,他和村里人的收入翻了几番。
“十村联动”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作为“中国葡萄酒之父”张弼士故乡的西河镇善于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去年就依托张弼士故居开发并打造了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张弼士故居旅游区,建成了张弼士博物馆,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参观。现在,这里已发展成为集文化展览、农耕科普、旅游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实现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据统计,该镇去年全年的游客接待量达28.4万人次。
“为了推动‘农’与‘旅’更好地融合发展,近年来西河镇提出‘十村联动’的乡村振兴方案,由此优化漳溪河沿线十个村的资源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十村绕漳河 五香飘十里’的乡村区域振兴格局,统筹谋划山、水、田、房、路,把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融入农家生活体验、农事活动、农副产品经营、文艺演出等,建设西河连片美丽乡村,辐射示范带动周边17个村共同发展,使周边3万多群众受益。”西河镇副镇长何斯航说。
据了解,目前西河镇已培育了13家农业龙头企业及100余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初步实现漳河沿线稻香、花香、果香、墨香、酒香“五香飘十里”的产业效益。
着力抓好“三点”,实现“三农”目标
西河镇党委书记余茂滨表示:梅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和大埔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1568”思路举措,为我们清晰地指明了下来发展的方向。西河镇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县党代会精神,脚踏实地、鼓足干劲,以实施乡村振兴为核心,从坚持抓好党建引领、加快发展文旅小镇和深入把握农业发展三个点着重发力,推动西河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为全县振兴发展贡献西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