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关市曲江区沙溪镇东华村,“百千万工程”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在上演:昔日的一片废弃果园地,在政策引领和科技支撑下摇“身”变为占地近百亩的何首乌规模化种植基地,年产值预计可达200万元,村民实现年均增收达1.8万元,勾勒出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何首乌,作为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具有补肾养肝、养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等功效,素有“长寿药”之称,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它通常生长在海拔200至3000米的地方,适应性强,多野生于山坡林缘或丘陵地边灌木丛,喜温喜湿,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据悉,沙溪镇首次引入何首乌特色种植产业,通过“土地流转+技术赋能”双轮驱动,因地制宜流转东华村委付屋村小组约90亩的废弃果园,整合闲置土地资源,升级改造土壤用于种植何首乌,实现了土地高效再利用,预计可推动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3.2万元,辐射带动周边20余名村民参与种植管护,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土地收租金、务工挣薪金”,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基地数百米的地膜如波浪般绵延,农户们穿梭田垄间,正忙着给3月移栽的何首乌幼苗浇水施肥、锄草松土……基地负责人蒋德明介绍,目前流转的废弃果园已经全部完成土地平整、耕地、施肥、起垄、覆膜、移栽工作,并按照40厘米行距,40厘米株距的标准栽种30万株何首乌幼苗,预计两年后可实现亩产约1000公斤,营收可达200万元。这片焕发新生的土地,正以“一亩地变万元田”的实效,书写着“百千万工程”促产业兴村、集体增效、村民共富的鲜活答卷。
特色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近年来,沙溪镇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立足镇情实际,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整治撂荒地为突破口,通过土地流转盘活零散土地资源,借助先进设备开展土地检测,改良提升土壤肥力和透气性,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目前已成功培育了以食用菌、百香果、何首乌等为主导的特色种植产业。同时,积极开展送技术下乡,经常性链接农科所、农技推广中心等农技员,深入田间地头提供精准化农业科技服务,累计开展生产经营指导12场次,覆盖农户300余人次,不断提高农户的种植水平和管理能力。蒋德明表示,“今年以来,农业部门多次选派农技人员到基地实地指导,帮助我们解决土壤改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并制定了科学的种植管护方案,预计何首乌成活率可提高10%,进一步保障了我们农业产业效益。”
下一步,沙溪镇将引导农户运用精细管理技术,做好生长期技术指导,助力何首乌等特色产业健康发展,同时深入挖掘本地资源潜力,积极探索符合地方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特色引领未来,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