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老区苏区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抢抓入选广东首批省级“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机遇,聚焦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风貌提升、乡村绿化等方面,扎实推进典型村建设,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打造红色文化示范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制定乡村绿化“作战图”,提升乡村颜值;创新“榕树下议事”制度,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取得显著成效。该村入选2024年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优化人居环境,着力提升乡村颜值
走进中国传统村落汇城村,只见:韩江源头江水如碧,明媚的暖阳,配上绘塑精美的母亲雕塑,犹如梦中的冬日画卷。沿着崭新的柏油路往村子里走,有一片占地约100亩的“小公园”——城西水系。过去的城西水系,存在池塘水体浑浊、杂草丛生的情况。如今,经过提升改造,原来的荒废地变成了休闲广场,古香古色的百年老宅与生机盎然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整体风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赏游玩。
据汇城村党总支书记周世祥介绍,该村以“三清三拆三整治”为契机,由镇驻村干部带领村“两委”干部一起逐户摸排,制定具体方案、处理计划、清拆时限,按照先易后难、集中攻坚的原则开展清拆工作,并争取资金对城西水系因地制宜打造“水文化”功能区,同步推进周边农房外立面改造提升、生活污水管网铺设以及道路硬底化改造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三清理653处、三拆除133处,提升农房风貌178栋、“三线”整治2.7万米。
在绿美村庄建设方面,汇城村突出绿化和美化协同,制定完善乡村绿化作战图,在进村口、主干道两侧等因地制宜打造绿美景观带。至目前,该村已接受捐赠苗木632株,新种各类苗木约2500株,打造“党员先锋林”“巾帼林”等4个主题林,创建美丽庭院共17户。“典型村的建设让我们村子变得更漂亮了,没事绕着村子转一圈,到处都是好风景!”汇城村村民饶琪锋说。
挖掘深厚底蕴,着力打好“文旅”牌文章
沿着石板路漫步,穿过弯曲的巷道,村内50多处特色古民居古建筑散落其间、错落有致。一座明代古城墙安静地矗立于此,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里的中山纪念堂、“一门九清华”的陈氏宗祠、华萼楼等特色古民居、古建筑,令人仿佛穿越时光。该村于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2013年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作为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汇城村,以水为媒介,进一步盘活文化资源、滨水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集古城旅游、滨水休闲、农耕体验和文创产业于一体的古城水乡,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目前,当地已完成梅江碧道、韩江源碧道、韩江源母亲雕像周边环境提升、城西旅游公路、三河坝古渡口修复等文旅配套项目建设,并完善了周家庄特色民宿配套设施,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参观。其中,国庆期间游客数量达到4000多人,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聚拢了人气。文化赋能、文旅共生,汇城村正奋勇争先,积极探索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助推“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
据周世祥介绍,该村围绕中山纪念堂、明代古城墙等核心资源,大力推进全村环境提升和休闲步道建设,辅以“四小园”打造,形成处处是风景的新汇城,进一步提升了汇城村的知名度。
探索“光伏+”产业,着力增加村集体收入
汇城村结合乡村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地推动分布式屋顶光伏农房建设,充分利用村集体和农户闲置屋顶,铺设光伏发电设备,盘活闲置资源,增加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如今,在汇城村,一排排银色的光伏板向阳而立,平整有序。
“依靠租金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一万元。”周世祥说,汇城村积极探索“光伏+”融合发展模式,计划引进企业发展光伏农业,即光伏棚下培育灵芝,夯实产业基础,可助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11万元增长至40万元以上。
汇城村还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智慧鱼塘,大力发展清水鱼、松茸菇、蜜柚等兴村富民产业;探索推进农文旅融合,全力发挥中国传统村落、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旅游资源,通过华润希望乡村项目集约周伯明故居周边土地,打造红色文化示范区,同步引进休闲茶室、书吧、特产购物中心等业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特色乡村旅游业。
“当前,我们已完成梅江碧道、韩江源碧道、韩江源母亲雕像周边环境提升、城西旅游公路、三河坝古渡口修复等文旅配套项目建设,并完善了周家庄特色民宿配套设施。”周世祥说。
接下来,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将充分发挥好中山纪念堂、“一门九清华”的陈氏宗祠、华萼楼等特色古民居古建筑的资源禀赋优势,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众多特色在农村文旅融合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创新“榕树下议事”制度,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乡亲们,晚上好!我是三河镇党委书记钟丽惠,今晚把大家召集在一起,主要是想跟大家谈谈心,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和建议,共同推进汇城村‘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建设……”5月29日晚,大埔县三河镇汇城村在南门坪榕树下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榕树下议事”活动。
在三河镇党委书记钟丽惠说了开场白后,围坐一团的村民们马上以“拉家常”的方式,你一言我一语地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这个榕树下可以摆几张桌椅吗?最好是带棋盘的那种。”“池塘旁边路基太低,下雨天会浸水,出门很不方便。”……镇、村干部则认真倾听、仔细记录。钟丽惠在现场表示,会就群众提出的问题持续跟进并解决,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
“市级‘美丽庭院’分为基础标准和进阶标准,基础标准包括庭院整洁美、庭院秩序美……”大榕树下,三河镇妇联主席张丹还向村民们宣讲“美丽庭院”的相关政策,鼓励村民们积极打造“美丽庭院”,让“小庭院”成为带动绿美生态建设的“大引擎”,以庭院“小美”点缀乡村“大美”,绘就“百千万工程”新画卷。
近年来,三河镇围绕“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在汇城村打造“榕树下议事”基层治理新模式,做到理论宣讲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着力打通党委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百千万工程”建设赋能添力。
钟丽惠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以“榕树下议事”作为化解基层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通过聊天说事、拉家常等方式,为百姓提供有地说话、有处讲理、有人办事的平台,畅通群众意见表达诉求,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家门口,同时全面收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向群众宣传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做到政策解释清、掌握准、理解透,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