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市作为“中国羽绒之乡”,羽绒产业一头连着国内国际的羽绒市场,一头连着老区千万家的鹅鸭养殖户。吴川江河交错,鹅、鸭养殖场星罗棋布,除了因为本地居民喜食鸭肉鹅肉外,最主要是由于吴川羽绒行业40多年的飞速发展,带动了老区养殖户的积极性。
据统计,目前吴川市鸭、鹅养殖量达5000万只,行业队伍近5万人,成为全国最大的白鸭和羽绒集散地。近年来,吴川老区不少农户通过番鸭养殖走上了致富之路,现已形成种鸭养殖、鸭苗孵化、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一条龙产业格局,向多元化生产经营迈进,助力老区乡村振兴。
市场科技赋能行业发展
吴川羽绒产业的兴旺带动了番鸭的养殖。
吴川市老区长岐镇肖山村番鸭养殖户吴叔年逾六旬,从15年前开始涉足番鸭养殖行业。吴川羽绒产业的兴旺令他看好水禽养殖业的发展。他通过参加培训、请教专家等方式,不断学习养殖技术和管理知识。注重科学养殖,从选种、饲料配方到疾病防控,他都亲力亲为。如今,吴叔养殖场的鸭肉、羽毛、鸭蛋等番鸭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不仅向当地的羽绒企业供应,还远销外地,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吴叔在介绍番鸭养殖经验时说,番鸭的饲养管理包括饲料供应、饲养密度和生长监测,合理的饲养管理可提高生产效益,减少疾病传播。番鸭体型大、生长迅速、耐粗饲、易肥育、肉质鲜美,鸭肉可食用,鸭毛可用以制作羽绒,“一只鸭子两份收入!”
吴川市塘尾街道塘头社区番鸭养殖户凌先生认为,番鸭养殖不仅要注重提升养殖技术,关注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喜好,还要探索番鸭养殖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努力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吴川番鸭养殖业繁荣发展。他引进了优质的番鸭品种,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番鸭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同时,他还积极开发新产品系列,如番鸭蛋、番鸭肉制品等,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他还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生态养殖开启混养模式
在吴川,番鸭养殖还出现了新模式。据了解,最常见的是稻田养鸭、鱼鸭混养模式。稻田养鸭,从雏鸭开始放养,一般每亩稻田放养番鸭15-20只,以80-100只为一群,5亩稻田为适宜。放养的雏鸭以鸭龄10天左右的为佳,在水稻栽插后7天至10天的时段进入稻田。在水稻抽穗扬花后,成鸭离开稻田。鱼鸭混养,
就是池塘水面养番鸭,水体养鱼。鱼塘为番鸭提供清洁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天然饲料,利于增强番鸭的体质,鸭粪可为鱼类提供上等饵料,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鱼类提供天然饵料。番鸭在水中活动有增氧和改善水质的作用。
吴川市老区浅水镇李林从1995年开始从事番鸭养殖的,经过近30年的打拼,现已形成较大规模种鸭养殖和孵化番鸭苗基地。经过多年奋斗,李林的番鸭苗孵化产业越做越大,产品远销国内各地及东南亚各国。
李林创办的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现已形成种鸭养殖、鸭苗孵化、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一条龙生产经营格局。为带动更多人致富,李林除了开办养殖场养殖种鸭,还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与养鸭农户签订产、供、销协议,实行“四统一”服务,即统一提供鸭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蛋品和淘汰鸭,惠及了镇内外养鸭户数百户。
李林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展“公司+农户”订单养殖模式,健全产业链,向多元化生产经营迈进,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完善销售网络体系,实现订单农业、顺应新时代、新发展、新需求。
特色养殖助力乡村振兴
吴川番鸭养殖产业链的发展,为当地老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也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幸福。
近几年来,吴川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推进水禽养殖与羽毛加工产业链。2021年,吴川市投入2亿多元创建水禽现代农业产业园,坚定“一只鹅鸭做大产业、一根羽毛做强产业”的建设思路,重点建设水禽规模化养殖、屠宰加工、羽绒加工、技术研发、品牌构筑等产业板块,加快推进水禽产业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实现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水禽产业发展大集群。
“多年来,番鸭养殖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吴川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包括番鸭养殖在内的吴川水禽产业及羽毛加工产业发展将围绕补短板、强加工、亮品牌、依科技、高效益的目标,扶持以水禽良种繁育及规模化养殖为主,养殖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水禽养殖企业,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重点建设水禽良种繁育基地及规模化水禽养殖基地,让龙头企业以点带面,促进产业园区水禽标准化建设,提质增效;同时,积极建设禽羽现代化加工生产车间等硬件设施,升级改造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设备及建设设计开发中心与第三方定价检测中心,提高禽羽产品高精品率,从而提升吴川禽羽市场竞争力及科技含量,带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