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雄市认真落实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着力打造科技强服务优、品牌强质量优、效益强经营优“三强三优”农业强县,建设自然和谐美、乡风和淳美、社会和乐美“三和三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南雄市乡村振兴局荣获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农业农村局获评为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
抓载体强活力,绘就乡村振兴“斑斓画卷”。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在队伍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三个方面一体推进、全面发力,以“党建+”力促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一是激发组织活力,绘就乡村振兴“雁阵图”。由市委书记带队进村入户了解基层情况,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党员干部常态化走访4.3万余人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619个,解决“急难愁”问题4255件。利用“百万党员进党校”开展培训活动,培训新发展农村党员96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97名。二是激发引才“活”力,绘就乡村振兴“英才图”。我市建成县镇两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12个,开展人才交流、参观学习、产业调研、技能培训、学术探讨、项目洽谈、绿美生态主题等人才活动138场,柔性引才122人,参加人数4629人次。培育“南雄工匠”“土专家”“田秀才”59名。三是激发创新活力,绘就乡村振兴“建设图”。开展乡村振兴“积分制”,涉及208个村3.6万人;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建村“两委”干部兼职网格员472人,群防群治队伍4874人;推进“数字化”治理,以“雪亮工程+智慧网格”打通“智治”末梢,建设视频监控探头1897个,部署广播终端1538个。我市有3个镇25村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镇村,湖口镇湖口村、珠玑镇灵潭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抓产业强增收,激活乡村振兴“源头活水”。紧扣各镇(街道)村特色资源及能源资源禀赋,充分发挥产业振兴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围绕农业产业、优化服务和集体增收等做足文章、打造亮点。一是走好产业基地“路子”,培育乡村振兴新业态。创建丝苗米产业园、南药产业园、丝苗米产业园(扩容提质)三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丝苗米产业园(扩容提质)17个项目已全部开工,总投资1.69亿元。二是走好集体经济“路子”,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成立镇级强镇富村公司18家,1-8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180.78万元,利润401.52万元,实现村集体收入96.61万元,172个村集体收入达15万元以上。三是走好能源产业“路子”,厚植乡村振兴新优势。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韶关南雄犁牛坪风电场于2020年12月并网发电,2023年营收1.3亿元,税收1000万元;百顺镇朱安村风电项目于2021年12月完工并网发电,总投资约4.5亿元,项目用地总面积约275.36亩;韶关南雄工业园光伏电站项目于2016年12月投产,项目总投资1.47亿万元,年上网电量1898度,年纳税约200万元。
抓责任强落实,扮靓乡村振兴“颜值面貌”。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多措并举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党建红”擦亮乡村振兴“生态绿”。一是围绕“扩规模、提品质”,推进典型镇村培育。围绕典型镇“七个一”建设要求、典型村培育“五个共富”任务目标,率先推进首批典型值珠玑镇以及灵潭村、长市村等6村典型培育、第二批17个典型村,全市共建成18个美丽圩镇、35个干净整洁村、145个美丽宜居村、28个特色精品村。二是立足“展形象、提档次”,扮靓乡村颜值面貌。完成农房微改造8925户,打造“四小园”8420个,美丽庭院“示范户”939户。打造“古巷新村”“红层沃土·缤纷湖珠”和“粤赣驿道”三条乡村振兴示范带60公里,2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均达到30万元以上。三是着眼“抓绿化、促美化”,扎实推进绿美乡村。组织召开村庄绿化美化动员会、乡贤座谈会,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捐钱捐物,认种认养,募集资金1066.36万元,认捐树木34932株,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乡村绿化党员带头”“我为家乡种棵树”等主题活动130余次,全市乡村绿化植树数量21.81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