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地处雷州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1243.7公里,拥有102个大小岛屿,40个港口,205个渔船临时停泊点。陆地上林木葱葱,五纵三横的公路、铁路交通网把半岛连通到祖国的东西南北。尽管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但是这里属于海洋性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水充足,适宜种植170多农种作物,同时3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沿海生物2000多种,其中经济鱼类520种,贝类547种,虾类28种,日常捕捞有79种鱼虾蟹螺虫等海鲜,成为半岛多种特色产业繁荣发展的宝贵资源。
大海湾里兴起番薯村
九月份的北方已经秋色浓浓,但是在雷州半岛,到处生机盎然。在遂溪县建新镇港门镇老区村,一片片番薯苗生机勃勃,长势喜人。据介绍,雷州半岛八月份可以种植第二季番薯,春节过后就能上市,已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每个乡镇一般都会种几万亩番薯,带动形成巨大番薯供应市场。
进入港门镇西坡村地界,远远就能听到海浪拍击岸滩发出的轰鸣声。海边小镇港门,原本靠海而生,村民大多下海捕捞,抗战时期,这里是护送情报和伤员的重要通道,而今村民靠海发家致富。随着时代变迁,各地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海域综合保护,转向陆海资源统筹开发新阶段,当地着力推动村民兴起各类特色种养产业。
响应时代召唤,西坡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兴起远近闻名的“番薯村”。谢土生是当了三十多年的村委会书记,他独自承包了2000亩土地,带领乡亲们种植番薯,成为种养大户,也是村里致富带头人。村民流转了承包地,为他做工,每天有150元至200元的收入。像谢土生这样规模的带头人,西坡村还有6个。村民停下手里的农活,笑着表示,在西坡村一样可以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上下班正常,工资收入有保障。
谢土生书记说,随着信息科技进步,物流网、信息网、销售网纷纷建立,全国各地的番薯经销商经常聚集在港门镇,查看番薯生产情况,交流番薯市场动态信息。据悉,这些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番薯商,把港门镇的番薯卖到全国各地,西到新疆乌鲁木齐,北到北京,东到上海。
番薯产业兴旺,带动村民过上幸福生活。村里外嫁的妇女每年“三.八”妇女节,都会回村团聚,在广场合影留念。在西坡村的广场上,宣传橱窗里有三幅巨大彩色合影的彩喷图片,一幅是八零后合影,一幅是七零后合影,一幅是六零后合影。她们用甜美的笑容表达了对西坡村幸福生活的深深留恋。同时,“弘扬老区精神”“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致富”“建设美丽宜居新农村”等标语,陆续展现在村道两边的墙壁上,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橱窗融为一体,历经风雨后,依然十分醒目,让一代代村民时刻牢记一个道理:要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多产并举造福卜巢村
卜巢村是抗日根据地村庄,在上世纪50年代建立的卜巢村初级农业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2020年卜巢村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授予广东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通过历史发展的不断积累,当前卜巢村培育了勇于探索创新的时代品质,先后建立了火龙果、海水稻、荷花竹三大产业,带动群众创业增收,纷纷过上幸福生活。
在发展乡村经济方面,各级重视资源开发利用,同时鼓励多种经营。卜巢村从道路交通、自然资源等实际出发,大力探索特色产业发展。火龙果种植在当地比较普遍,但是由于常年种植,出现品种退化现象,经济效益大大降低。2017年初种植大户林开发、林江等党员村民,前往广西南宁等地学习火龙果培育技术,及时引新品种,并按照种植技术要求,结合天气特点,实施夜间灯光辐射光合作用,使得火龙果能够不分昼夜、不分季节常年开花结果,获得成功,带动群众纷纷种植。2021年全村种植火龙果850亩,总收入1700多万元,纯收入1100万元,全村人均6000多元收入。
不仅如此,在改造近海边洋坑的600多亩盐碱地方面,他们放开思路,重视科技支持,与广东海洋大学团队合作,利用海水倒灌现象,培育海水稻种子。村民林开平承包了186亩盐碱地,投入资金80多万元培育海水稻,从亩产100斤至150斤,通过海洋大学技术改造,达到亩产400多斤。广东海洋大学负责收购和深加工,产出海红香米、米糊、红米线等新产品。海水稻在广东乃至全国享有一定名气,今年9月中旬,海水稻苗和稻谷被送往北京,参加全国农民丰收节展示。
同时,卜巢村还尝试种植荷花竹,2021年村里共计种植荷花竹410亩,亩产2万株。致富带头人林开平表示:“保守估计,咱们卜巢村种植火龙果、海水稻、荷花竹,2021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2000元,今年可能要接近26000元。”
产业兴旺,推动卜巢村村容村貌和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明显改变。从2017年开始,卜巢村投资建设50吨容量的饮水塔,拉通管网到户;2018年建设硬底化文化广场;2019年建设400平方米乡村小公园和公共厕所2间;2020年投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并安装路灯50盏。当前,获得市级红色村100工程建设资金200万元,开始筹建占地620多平方米的原卜巢村抗日中队旧址。通过一系列建设,卜巢村环境优美易居,群众生活幸福和谐。
海水养殖铺开东里新画卷
走近雷州东里老区镇,顿觉神清气爽。东里镇三面环海,与周边众多岛屿隔海相望,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为革命战争年代开展海上交通运输,提供了重要条件,也是党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区域。新中国建立以来,为了发展老区经济,当地政府不断进行沿海开发,推动群众发展海洋经济。上世纪八十年代,政府在堵海区前后开发虾塘200口,随后,沿海一带也陆续开发出一片片虾塘,加上群众自发开发的虾塘,整个东里镇成为广东省最大的斑节虾养殖基地。1999年,当地开始养殖南美白对虾,成功率达到80%以上,因为采取自排自灌方式,水质良好,水产品质优良,一时享誉全国各地,还有部分出口欧美市场,让10多万东里人民过上好日子。
走进东里镇三吉村一带,村内道路四通八达,与县镇便捷通达,交通网十分密集。村内规划整齐,渔业养殖、加工设备设施摆放齐整。这里是金鲳鱼养殖集中区域,三吉村林老板从事金鲳鱼养殖24年,每年养殖育苗500万尾,近几年林年均收入数百万元。据镇干部介绍,像这样的养殖户在东里镇沿海一带比较多,当前随着海洋环境综合治理推推进,沿海养殖户呈现逐步整合优化趋势,开始向标准化、规模化、科研引领新模式转化,群众增收幅度扩大。通过海水养殖业的带动,东里镇现有各类个体工商户1500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经营产值超过2亿元,同时快递物流发展迅速,进驻快递物流公司10多家,村内到处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近些年,湛江的水产产量和总产值,连续20年稳居全省首位,年产值500亿元,带动100多万人就业,被国家发改委认定为“海洋健康养殖基地”,被国际权威认证机构SGS评为“全球水产采购基地”,其中对虾加工产品销售额占全国的60%,出口占全国的25%、全省的50%;2021年湛江获评为“中国金鲳鱼之都”,拥有全国最大的金鲳鱼生产基地,年产金鲳鱼8万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