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铭,1900年出生,广东省首个原中央苏区——大埔县西河镇下黄砂村人。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二个月,即1921年8月就加入其中,是广东最早的党员之一,也是梅州市首位中共党员。
张善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张善铭深受鼓舞,与同学一起上街游行,搜查日货。同年秋,他考取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读书期间,受阮啸仙、刘尔崧等人的影响,阅读了各种进步书刊,如《社会主义史》《唯物主义史观》《新青年》等,思想更趋进步,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各种运动,与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一起被誉为“甲工”的“四大金刚”。
1920年,张善铭先后加入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广州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广州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8月,广州代表陈公博返粤传达大会精神,张善铭与谭平山、阮啸仙、周其鉴、刘尔崧等1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经谭平山介绍,张善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广东支部的首批成员,亦是潮梅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人。在中共广东支部的领导下,他更积极地投入到培养工人群众运动骨干,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发展党、团组织的工作中。
1922年春,张善铭和阮啸仙一起,参加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领导工作。他认真抓好团的建设,强调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团结革命青年的团体,是青年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学校。在他的努力下,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有较大进步和发展,受到团中央的赞扬。
1923年10月,张善铭担任社会主义青年团广州地方委员会委员长。为团结和争取更多的进步青年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他与阮啸仙等人,先后组织了爱群通讯社、新学生社等团体,以新学生社的名义,召开了广州各大中学校的学生代表会议,成立统一的学生联合会,并在学生会中建立党、团组织,改造广州地区形形色色的学生团体。
1924年,张善铭被党组织选派去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2月结业回国,当选为青年团广东区委书记。不久,他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随军南伐。
1926年3月,国民革命军准备北伐,张善铭因体质较弱,离队治病。11月,他调任中共海陆丰地委书记。为提高党员素质,他在海丰县城举办党员骨干训练班,常向学员作政治形势报告。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5日,广州国民党反动派也制造了反共“清党”事件,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张善铭处乱不惊,与彭湃先后组织三次发动海陆丰工农武装进行暴动,建立工农革命政权,打击了反动派的嚣张气焰。11月,他调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参与策划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他在香港负责收容起义流散人员,并任中共广东省委代理书记,代表省委于12月19日向党中央报告广州起义经过和全省革命斗争情况,并提出将参与起义的教导团向北江撤退,与北江工农军相结合,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意见,得到党中央的支持。
1928年1月,为加强对北江农民暴动的领导,中共广东省委决定任张善铭为中共北江特别委员会书记。他根据省委指示,首先健全中共北江特委,增补必要成员,随后制定《关于各县暴动工作纲领》,具体规定暴动的组织领导和有关政策,指导和推动了北江农民暴动。不久,他到香港向中共广东省委汇报北江工作情况,被留在省委工作。当时,国民党余汉谋部对海陆丰根据地进行“围剿”,步步进逼。为加强对东江的领导,省委任张善铭为中共东江特委特派员,赴东江组织力量对敌人进行反击。4月,他与军事特派员赵自选等人赴海陆丰参加反攻战斗,至汕尾登陆后,遇敌围捕,他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虽然张善铭英年早逝,但其坚定的革命信念所树立的形象成为早期共产党人的代表,他的牺牲也表明了早期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虔诚与执着。
张善铭故居遗址
据了解,1988年4月,中共梅州市委、中共大埔县委联合举办张善铭同志牺牲60周年纪念大会,并出版纪念专辑。当时,聂荣臻元帅还为该专辑题词: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献身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