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沿海的广东,历史上从“漂”开始去海外讨生活,有着多数量的华侨。在革命战争年代,从武装斗争中走出一大批华侨将士,他们无一不是有着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举的优秀人物。庄田、曾生、周楠是其中华南抗日战场上我军三位归侨将领。
武装起义震慑敌寇——南路抗战指挥员、朝鲜归桥周楠
周楠
周楠(1907—1980),广东中山三乡人。少时家贫,13岁到朝鲜姐夫处谋生,在汉城华侨小学读书,后当学徒;1927年回到香港当工人。在大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他接受了党的教育,1929年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中共广州市委常委兼市委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从事工运为抗日奔走呼号。
1939年5月至1945年10月,周楠到南路工作,先后任高雷工作委员会、南路特委、中共粤桂边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和高雷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南路位于广东西陲,是历史上的高雷(高州、雷州)钦廉(钦州、廉州)和两阳(阳江、阳春)地区的统称,东连粤中,西邻越南,北靠广西,南濒南海。
1939年初,毗邻雷州半岛的合浦涠洲岛和海南岛相继沦陷。1943年2月16日,日军1600余兵力在雷州半岛的东海岸登陆,整个南路地区也由此直接进入战争状态。
彼时,国民党部分守军消极抗日。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共南路特委迅速担负起领导南路人民抗战的责任,以“联防自卫、保卫家乡”为号召,团结群众共同战斗。当时,合浦白石水区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坚决实行武装自卫,并组织武装队伍几百人,打退了国民党多次进攻。白石水的武装斗争一直坚持了近两年,并取得了胜利。周楠当时作为南路特委书记,一直指导着这个地区的武装斗争。他曾回忆,抗日初期的南路群众运动,所形成的地方抗日团体为后期建立南路人民武装奠定了雄厚基础。
1943年2月16日,日寇在雷州半岛登陆,国民党守军望风而逃,鬼子长驱直入,不几日雷州半岛和广州湾便整个沦为敌后。中共南路特委随即提出了抗日保乡的口号,号召南路全党全民发动敌后游击战争。一方面以公开合法形式,以党员与青抗会为核心力量,组成了海遂联防等几个大队;另一方面,以秘密分散的形式组织游击小组(自卫队)。
1944年3月,周楠由遂溪启程前往重庆,一路历尽艰险,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见到中共中央南方局董必武、王若飞等人,汇报了自1942年南委和粤北省委遭受破坏、南路特委与广东党组织失去联系以后的工作情况。王若飞根据中央的指示和南路即将全面沦陷的形势作出指示,并强调:南路党组织必须放手发动群众,打出共产党的旗号,建立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在南路大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周楠回到广州湾后开会贯彻这一指示,推动武装斗争起了很大的变化。
1944年8月9日,南路特委在遂溪县界炮镇老马村祠堂前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誓师大会,公开打出共产党的旗号,成立遂溪人民抗日联防大队。这次抗日武装起义,标志着我党在雷州地区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已从联防自卫发展为公开建立中共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开启了独立自主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新历程。
遂溪县老马起义旧址
在此期间,周楠注重统战工作,团结和促使国民党爱国将领张炎举行抗日武装起义。1945年1月9日,张炎率部在吴川起义,所部整编为高雷人民抗日军,与我军协同抗日。
老马起义和吴化廉梅边起义,这两次由中共南路特委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义,震动了粤桂两省,推动了南路地区抗日武装斗争形势快速发展。1945年1月中旬,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于吴川泮北村遗风小学宣布成立,周楠任司令员兼政委。
1945年5月,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建立了遂溪、廉江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随后部队整编为5个团,共3000余人,成为广东南路抗日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周楠曾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