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邹韬奋(1895.11—1944.7),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政治活动家。1926年任上海《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1931年“9.18”事变,他以极大的热忱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11月,因积极宣传抗日,同上海各界救国会的其他领导沈钧儒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成为著名的七君子之一。皖南事变后被迫流亡香港,在艰难的条件下恢复出版《大众生活》,撰写长篇史料《抗战以来》,发表在《华商报》上。1941年12月,香港沦陷,在中国共产党的掩护下,于1942年4月被秘密安全转移到客家侨乡——广东梅县畲坑江头村。同年9月去往苏北抗日根据地。1944年7月24日因脑癌在上海逝世。根据其临终遗愿,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邹韬奋
毛泽东、周恩来的题词
朱德、叶剑英的题词
宋庆龄、邓颖超的题词
隐居江头村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香港很快就被日寇占领。党中央非常关心滞港的一批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和进步文化人的安全,特指示中共华南工作委员会设法营救。在广东东江抗日游击队周密部署下,一场紧急大营救展开。邹韬奋于1942年1月11日脱险,到达东江游击区的白石龙村驻地。接着,组织上设法替他弄来一张“身份证”,上面写着“姓名:李尚清。职业:商人。”以此作为掩护,由部队派人护送他经惠州到老隆。
这时是1942年的4月,掩护文化人撤退的任务基本完成,韬奋是最后一批到达老隆的,原计划也要转送他到桂林去,但当地党组织接到上级电告:国民党政府已密令各地特务机关严密侦查韬奋行踪,一经发现即行就地解决。党组织研究决定,把安置韬奋的任务委托给老隆“侨兴行”的经理、共产党员陈炳传(启昌),“公开隐蔽,严密防范,保证安全”。陈炳传随即护送韬奋到他的家乡梅县,在县城西南一个偏僻的乡村畲坑圩江头村住下,由父亲陈作民具体进行掩护。
负责安置邹韬奋隐居的中共党员陈炳传(启昌).
梅县畲坑江头村地处梅、丰两县的边区山乡,有六七十户人家,多为陈姓。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在这里组织起第一个乡农民协会,畲江区苏维埃政府一度设在这里,曾遭受国民党的多次围剿,屠杀了30多人。大革命失败后,青壮年男子多已逃往海外,此时这里不再是国民党政府注目的地方。负责安置任务的陈炳传是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曾先后任中共梅县特支组织委员,团县委、团地委书记等职,后在马来西亚、印尼、香港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其父陈作民是—位早年的农会会员,农运斗争失败后母亲被敌人杀害,他被迫携全家幼小逃往南洋,直至全面抗战爆发后才回到家乡,是一位正直、有斗争经验的老同志。
演习辨狗吠
陈作民老人把韬奋的住地安排在一所比较僻静的老学堂里,并和11岁的孙子陈汉辉伴随他,不久又搬进陈作民的新居“作庐”。
就在这个时候,从好多方面可以看出国民党特务对韬奋的侦缉活动是一天紧似一天了。日占领香港后不久,曲江国民党报的“时人行踪”栏,两次登出韬奋行踪的消息。在韬奋到达老隆期间则谓:“邹韬奋原在东江游击区,后因日寇进攻,闻已离队住在东江乡间。”陈炳传由梅城回到家里,把情况与韬奋及父亲研究,一致认为必须严密戒备,一面组织武装保卫,一面作易地隐蔽的准备。
革命遗址——江头村邹韬奋隐居处“作庐”
他们估计,特务纵使发现韬奋疑踪,还要经过一番深入侦查,收买内线,组织拘捕等一系列活动。但村里可能充敌内线的人极少,即使可能找到,由于许多条件限制,特务不会采取公开拘捕的办法,很可能采取秘密绑架的形式,而且夜间行动的可能性大。
家里已有一枝左轮和一枝驳壳枪,陈炳传通知外甥李彩风来家同住,万一发生意外由他与父亲两人实行武装抵抗;另教同住的孩子领引韬奋往隐蔽地的方法和道路。此外并添购武器,发交族内贫苦正派的可靠青年。对他们公开的说法是:李伯伯是外来的客人,因地方不宁,为防范土匪绑票,必须作好准备。不论白日夜间,只要听到老学堂的螺角声或枪声便来救援。陈炳传还建议氏族,将祖上存的、锁在仓里的10多枝步枪,全部发给族内青年专人保管使用,并议定村内盗匪警报信号一响,大家便要勇敢上阵。同时号召大家提高警惕,严密注意来村的担贩及陌生人的行动。
在积极准备对特务斗争的几天中,陈作民老人根据过去反围剿时的经验,反复告诉大家在晚上如何辩别狗吠的声音,从中判断个别过路人还是大队人马及远近。一连几个晚上,他们都进行辨别狗吠的演习,韬奋几次匍匐在地上静听村头村尾狗吠的声音。大家还进行了在各种不同条件和情况下跑往隐蔽地、利用地形地物进行武装抵抗等的演习。
秘密读书房
韬奋在江头村近半年的隐蔽生活,主要是晚上参与“山村夜谈”。村里的老学堂位于全村的中心,是村民晚上聊天的集中地。聚谈村内公私事件、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新闻或史话。大家对提出的话题无拘无束,各抒己见。韬奋对这样的农村夜谈评价极高、兴趣极浓。他说这里是村里人民生活经验交流的场所,是思想智慧的源泉,是乡村文化的特种形式,对他来说是一所“夜大学”,可以听到过去没有听到过也难于听到的课程。他成了夜谈会中最积极的成员。
在夜谈会上,村里群众给韬奋提供了很多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和历史资料,还谈到山村人民的斗争历史。韬奋详问每一事件的经过和人物。为弄清一些重要问题,他常常和陈作民老人一起背起罗盘,以“勘察祖坟”“寻龙捉脉”为名,进行实地调查。
为了使韬奋进一步了解梅县地方的革命历史,陈作民老人设法把埋藏在梅县一个亲戚家里的两箱历史文献取回来,并带着孙子到兰园屋的一间鲁草间,从地下挖出两只用油布、石灰密封的水缸,缸里藏着满满的书,还有大革命时期的农运红旗、农运袖章、会印等;还有儿子陈炳昌近几年从外面弄来的书刊,都转移到鸣岗楼二楼最顶层的一间阁楼上,在这里给韬奋布置了一个秘密的书房。
收集的图书有整套党中央机关报《向导周刊》,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广东党区委机关报《政治周刊》、团区委的《少年先锋》、梅县地委的《青年旗帜》,还有《犁头周报》、《梅县妇女》,以及鲁迅的作品,毛泽东同志早期著作的单行本,《辞海》、《资本论》等,不下二三百本。对此韬奋非常兴奋和珍惜,“好极了!我要利用这个时间认真补课。”他常常因为读书忘了吃饭。为了不使人注意到这个秘密书房,他们约定每到该离开书房的时候,由陈作民老人的孙子在屋外向窗户边的树上丢石块,学猫叫,听到了韬奋就随后回家。
苦学客家话
韬奋进村不久,陈炳传父子商量,以韬奋的名义邀请村中长老到老学堂来吃饭,那天请了两桌酒。在小小的宴会上,陈启昌向长老们介绍,“李先生”是他的好朋友,是商行的股东,因为身体不好,到村里小住,望大家多加关照。韬奋举杯拜见各位父老,还亲自给他们斟酒。他不会讲客家话,但是有陈炳传父子当翻译,席间气氛热烈。长老们一点没有想到眼前的谦谦“商人”竟是一位著名的抗日勇士。
1937年邹韬奋在上海被国民党当局无理逮捕关押期间写下的墨迹
为了克服语言的困难,韬奋刻苦学习客家话,拜孩子们做老师,并把日常用语写出来用英文字母注音。日常生活中则学一句用一句,讲错了就请人纠正。他用了一个办法,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像上课提问一样,要陈炳传11岁的儿子用客家话复述一遍他们一天的生活,还让他用客家话反复讲述小朋友的一个关于修钟表的“秘密”故事。韬奋听熟小朋友的故事,就用客家话转述出去。人们听了又笑话,又赞扬,还用生动的语汇补充他的故事。这样,他的客家话就丰富熟练起来了。每天晚上有人到老学堂来聊天,也是韬奋学客家话的好机会。不到两个月,基本上能听懂客家话,也能和大家作日常生活的简易交谈。
韬奋力求深入到劳动人民的生活中。6月农忙,他争着到田间送茶送水;晚上总想向人索取打禾的绞棒,帮农民打一打。人家不愿给,都说:“我们怎能给你干这样的粗活。”在韬奋的再三请求下,才得到干农活的尝试。韬奋对全村的青少年爱护备至。不论谁找到他,也不论是提出什么问题,他一定耐心细致的帮助分析、交谈、给予满意的解答。他特别注意培育孩子们的正义感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经常利用一切机会给孩子们讲述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抗日英雄的故事。村内儿童每有急病疾病,一定叫陈炳传设法抢救,韬奋也一定与他一起携带便药前往病儿家里协助护理…。
山村留佳篇。这一切,使“李先生”的形象深深的印刻在江头山村的男女老少心里。
中秋别亲人
九十年代,邹韬奋的儿子邹家华看望江头村的乡亲们
最初估计,韬奋隐蔽在江头村的时间可能较长,中共地下党曾从各方面作了长期准备。韬奋也曾决定利用这时间写一部对当时中国革命斗争能直接起促进作用的中国历史。
正在这时得到上级的通知,国民党当局在各地侦查不出韬奋行踪,特派“大员”驻广东,针对东江和兴梅一带指挥侦查。对此,我地下党决定韬奋立即往苏北解放区。行程的前两三天,即1942年9月24日,刚好是阴历中秋节。是日,用韬奋的名义,在老学堂设便餐,邀请村里长辈和青年,韬奋向全村人告别。
夜深人散,韬奋和陈炳传漫步到老学堂门前的芙蓉树下,望着月夜的村景。“啊!江头村,革命的江头村哟!”他满怀深情地叹了一句,接着说:“炳哥!我不能忘记江头村,这里是我第一次深入接触的祖国农村,是我第一次和劳动人民交往的场所。从这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领受到语言说不出的深情厚意。从这里引起了我不少残酷与壮烈的想像——看到历史的和现实世界的屠夫们的血手,也看见中国人民对着屠夫们的浴血搏斗。在这里的半年生活是我一生经历中有极深刻意义的一段,将来我一定要把这段生活写出一本详细的回忆录来。”
离别前,韬奋还给陈作民老人写了四幅中堂,给陈炳传写了一幅立卷,留作纪念。
在邹韬奋出发前,地下党员胡一声特派交通员郑展到韶关跑了一趟,摸清了沿途关卡检查的情况,并事先联系好沿途的落脚点。1942年9月27日,邹韬奋便告别了江头村,在地下党员冯舒之、郑展的伴随下乘“侨兴行”运输货物的汽车前往韶关。他扮装成港商的模样,和冯并排坐在驾驶室里,郑坐在后面的车厢里。胡一声坐在另一辆车的车头里,一路尾随,准备万一第一辆车出了问题,马上向组织报告,及时援救。
两辆车途经老隆、龙川、连平,第二天抵达韶关。每逢关卡检查,则由冯舒之拿出通行证,机警沉着地应对。凭着人熟地熟,一路化险为夷,总算平安无事。在湖南渌口,将护送韬奋的任务转交当地地下党的同志,大家在湘江码头依依惜别。
九十年代,为了缅怀和纪念邹韬奋,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当地在畲江相继建造了“韬奋学校”、“韬公桥”、‘邹韬奋纪念馆“。
2016年,广东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和梅县区领导到江头村“作庐”看望陈炳传的亲属
(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