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段时间来,梅县区大坪镇卢氏村民纷纷传颂着一件感人的事:在广州居住的92岁高龄的叶玉芬,在春节前特托前来广州看望她的卢氏内宗捎回一份委托书,将先夫卢伟良(1910-1988)的老屋馈赠给大坪镇党委政府、大坪卢氏理事会、大坪草塘唇村民小组办公益。叶玉芬说:“我现在年老体弱,和子女都在广州居住,老屋只有赠给社会办公益最合适。这不但是我的心愿,更是卢伟良生前的遗愿。”卢伟良是梅州当年为数不多与叶剑英、李坚真一道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干部之一,是一位有着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老红军。
少怀壮志 投身革命卢伟良,1910年8月出生于梅县大坪镇大坪村草塘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懂事的他从读小学时开始,每逢假日都会到石灰山上挖石灰卖帮补家用。192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东山中学,得到印尼姑母资助的他有幸读了半年初中预科班。期间正是东征军第二次来梅,受到进步革命思潮影响的卢伟良加入了共青团并秘密参加了革命。1925年冬,听说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来梅招生,他前往报考未果又返回梅县闹革命。辍学后的卢伟良一边在梅县丙村挑煤炭,一边积极向大坪党组织靠拢,经常给党员带路,送信、送文件,他在192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是积极参与组建大坪农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1929年春,共青团东江特委派人到梅县召开会议,卢伟良被选为共青团梅县县委书记、共青团东江特委常委。在这期间,梅县梅南、畲江一带武装斗争非常艰苦。南昌起义向粤东南下,朱德领导下的红军,在大埔三河坝失利,退至梅县梅南、长沙一带,短枪队也因敌众我寡难以维持,古柏和东江特委陈启昌(梅县畲江人)只能藏在柴草间。后来古柏(后任红军36军军长)由卢伟良送上江西井冈山。1929年10月31日,朱德率领红四军攻打梅城撤离时,卢伟良被派当向导引红四军由梅县大坪经梅西,上平远石正进入赣南的寻乌、安远。其时,朱德劝卢伟良回去,卢伟良说:“不,我不走,我要参加红军!”朱德军长、朱云卿参谋长等一再劝说:“地方工作也是很重要的,你是共产党员,要服从组织呀!”卢伟良只好服从安排回梅县。
不畏风霜 南征北战1929年冬,为了适应扩大苏区工作的需要,按照党中央决定,在苏联莫斯科学习和白区工作的同志,纷纷到中央苏区去。为了保证这些同志安全经过白区,当时设在福建永定县虎岗的闽西特委决定建立大埔青溪秘密交通站,特委书记邓发指定卢伟良担任站长。
1930年秋,组织上派卢伟良护送留居在香港的叶剑英去中央苏区。其时,广州起义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正悬赏十万元通缉叶剑英。在白色恐怖下,卢伟良时刻保持高度警惕。由香港乘船到汕头时,他与叶剑英装作互不相识,避开了特务的耳目;经由崎岖难走的山路前往饶埔苏区(即红军十一军四十八团驻地)的那天,考虑大家多日来连夜赶路太疲劳,卢伟良与叶剑英商量在较安全地带让大家睡一觉。担负着保卫任务的卢伟良却不敢睡,临天光他叫醒大家又继续赶路了。
从1929年冬到1932年春,卢伟良马不停蹄地往来于闽西、粤东、香港、上海之间,多次机警地安全护送中共领导干部和数百名同志以及大批秘密文件、物资到中央苏区。他先后输送转移到中央苏区的有刘少奇、周恩来、邓颖超、邓小平、刘伯承、董必武、林伯渠、聂荣臻、蔡畅、张闻天、任弼时、叶剑英、杨尚昆、张爱萍、谢觉哉、胡耀邦、瞿秋白、蔡树藩、李维汉、阮啸仙、陆定一、李克农、苏联顾问李德以及随行人员200多人。
1932年5月,卢伟良离开大埔青溪交通站,由叶剑英安排在红军总部二局任参谋,在朱德总司令和叶剑英参谋长领导下进行侦察工作和反间谍斗争,接着参加了朱德指挥的3次战役:即南雄水口战役、乐安战役、1933年2月的第四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春,卢伟良被调到瑞金红军大学参谋班学习,毕业后担任国家保卫局总队部一局参谋长。1934年10月,卢伟良跟随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遵义后,他所在部队被编入第三军团,在李克农负责的红三军团保卫局任侦察员。红军长征后期,他任红军总司令部一局参谋,积极做好保卫工作,历尽艰辛,终于胜利到达延安。
卢伟良到延安后,担任从延安到上海的交通员,多次奉命赴上海找到宋庆龄、潘汉年等同志,把支援边区的经费和药物带回延安。1935年底卢伟良还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担任抗大一大队教导员、分党委书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周恩来、叶剑英与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会谈推动了全面抗战的开始。当时,卢伟良跟随叶剑英、李克农等到张学良的东北军部队担任联络工作。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卢伟良又调任新四军东南局交通站站长,负责护送重要机密文件、抗战物资、华侨爱国青年到新四军。
1939年春,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广东东江地区抗日武装的斗争力量,将卢伟良调回广东,在曾生司令员领导下的东江游击队任大队长、大队政训员、主力大队政委、支队长、江南指挥部指导员和东进指挥部指挥员等职。1946年6月东纵奉命北撤到山东烟台,他随部队前往,1947年任山东渤海军区参谋处长,1948年到华北军政大学学习,解放战争时期曾转战淮河以北战场。
刚正不阿 关心桑梓1949年,卢伟良任广东兴梅地区专署专员、地委常委;1952年任华南国防公路修建总指挥部干部部副部长兼处长;1954年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1957年被打成极右分子;1961年摘右派帽,任白云山农场副场长;1964年任广东省政协委员。“文革”期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坚信国家是爱护他的,他也深深爱着国家。1979年卢伟良重任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时不改刚正不阿、依法办事的作风,被誉为“活包公”。
1983年,卢伟良离休后,积极协助当时的梅县市、县做好统一战线的工作,为团结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不顾年高体弱,经常受邀回梅参加活动。他还花大量时间,撰写回忆周恩来、叶剑英、朱德、邓发、肖向荣、邹韬奋、罗明等人的文章以及他自己参加革命的回忆录,这些都成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宝贵资料,成为教育青少年一代的珍贵材料。
卢伟良非常关心家乡建设,重视家乡的教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首先在广州邀集热心教育人士,牵头发起复办嘉应大学,倾注了大量心血。亲自担任嘉应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时,复办后的嘉大教育经费较困难,他毅然从微薄的离休金中,每年捐赠1个月的工资230元给嘉大教育基金会,而此时他家中尚有一位90多岁的老岳母要赡养,要请人服侍。他知道嘉应大学图书馆藏书少,便把自己的藏书捐赠出来,还发动梅州市各中学广州地区校友会的成员捐赠图书。他在担任东山中学广州地区校友会会长期间,发动国内外校友支持母校的教学和建设。他对历来受干旱严重困扰的大坪镇用水问题非常关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他的多方奔走,政府拨款架设了一口大机井,避开石灰岩层,直接把地下150多米深的溶洞水引上来给村民饮用,解决了大坪圩镇及周边村民生产生活用水要到10多公里开外的梅西上官塘取水的难题。
1988年4月,卢伟良病重住进医院时,曾对前来护理他的梅县畲江归侨陈汉辉(奋)说:“汉辉,你是个多才多艺的发明家,带头建了畲江大桥,又筹建韬奋学校,可惜我病成这个样子,爬起来都相当困难,否则我真想帮你们跑跑腿。我的祖屋在大坪镇,已经破烂到不能住人了。还有禾坪和一口塘,给你去搞发明,促文化,干你的多维教育,总之给公益利用。如果只修不用,也等于荒废。”卢伟良在临终时,要求把骨灰送回故乡去,在骨灰上种上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