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基路烈士
林基路烈士子女瞻仰乌鲁木齐烈士纪念馆内父亲雕塑。左起林令婉、林海洪、林枚。
邓小平为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三位烈士题词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从保存的敌伪档案中看到了当时审讯林基路的一次记录。问:你的信仰怎样?答:我信仰共产主义。问:你可以不可以脱离共产党?答:共产党我绝不脱离。这就是一位共产党员在敌人面前的坚定立场和态度。
2013年9月27日,新疆各界在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隆重集会,深切缅怀革命先烈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人们仿佛再次听到或触摸到这些先烈们的心跳,这种心跳犹如和谐耳的旋律,穿越了时空,却又定格成了永恒的历史。
这些革命烈士中,有一位是广东台山人林基路。他在新疆工作5年多,写就了勤政为民、英勇无畏的共产党人的一段感人故事。
学生眼里的“阿康”
林基路,原名林为梁,1916年出生于广东台山县都斛镇大江村。1932年加入中国共青团,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东京支部书记。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他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进人延安中央党校学习。
1937年抗战爆发后,统治新疆的军阀盛世才不断标榜“亲苏、亲共”,并发电邀请中共派员协助其政府工作。我党为保卫和建设新疆这一抗日大后方,决定在迪化(今乌鲁木齐)设立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1937年10月,党中央先后派出陈云、邓发、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100多名党员干部赴新疆开展工作。
1938年初,林基路被任命为当时新疆的最高学府_新疆学院教务长,负责主持校务工作。
林基路刚来时,校园里脏乱破旧,有些荒凉。他带领教师和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修整清理,粉刷了学校教室、学生宿舍,重修了篮球场和操场,还栽植了花草树木,新疆学院的校园慢慢有了生机。
林基路参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办学方针,为新疆学院制定了“团结、紧张、质朴、活泼”的校训。他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编写了昂扬向上的院歌,并把每周的星期六定为“抗战救国日”,在学生中进行抗日救亡教育,组织学生上街进行抗日宣传和募捐。当时的新疆学院逐渐成为新疆各族革命青年从事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林基路从内地聘请了一批学者教授来给学生讲课,向新疆的青年们传播新文化、新知识。他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课、作报告,在课下与学生们谈理想、谈人生,鼓励他们为祖国、为新疆发奋学习。为了加强校纪校风管理,林基路在师生中建立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号召青年们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他发现学生食堂存在贪污行为,有人多吃多占,致使学生伙食不好,便采取措施杜绝了贪污现象,改善了学生的生活。
林基路先后组织成立了学生会和反帝会新疆学院一分会,并通过这两个组织来领导整个学校工作。在一次有全院积极分子参加的大会上,林基路作了一个在全疆产生很大影响的报告——《论新工作作风》,这篇报告实际上讲的是马列主义的科学工作方法。这一报告很快传开,在迪化进步青年和军政干部中成为热门话题。
林基路的优秀品质和工作作风,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大家公认他是新疆学院的青年导师、革命火种的传播者。在各族学生的眼里,林基路是老师,是朋友,还是“阿康”(维吾尔语:大哥)
群众眼里的“林青天”
林基路出众的才华和威望,使多疑善变的盛世才又恨又怕。1939年初,因担心共产党人的影响日益扩大,盛世才找借口把林基路调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落后的南疆地区,让其担任阿克苏行政区教育局局长。
当年6月,林基路调任库车县县长。库车,史称龟兹,是“丝绸之路”北道上的重镇,历史悠久。民国时期,由于军阀统治、政治腐败,这里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十分落后。
林基路一上任就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民情,以极大的决心和魄力清理了冤假错案,惩治了贪官污吏。当时,县政府的监狱里关押着很多犯人,林基路得知其中许多人都是被陷害、被冤枉的穷苦人,就秉公办案,将无辜者全部释放。
为从制度上加强民主,林基路聘请各界人士,在库车县建立了政务委员会。凡遇大事,都拿到政务委员会上协商决定。
当时,库车县一直实行“包税制”。“包税制”是指地主、乡绅先向政府包缴税款,再向农民摊派,给农牧民增加一倍甚至几倍的捐税,这种税制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林基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下令废除了“包税制”,并将原有的20多种捐税减少到7种。他起草了县政府公告,让农民3年免缴土地税,还免去了农民开荒、屠宰牲畜、买卖农产品的各项捐税。
林基路没有官架子。调任库车县长时,他乘长途汽车到库车车站下了车,自己肩扛行李步行到县政府上任。为了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林基路经常骑着马,带上行李和干粮,在各乡村转悠,有时与农牧民同吃同住。
林基路把县里的“接官亭”改建成孤儿院,收养了120多名孤儿。在对各族群众走访的。过程中,林基路发现库车县的粮仓很少,每年秋天农民缴纳公粮都要排长队等候好几天。他立刻责成农业科增设粮仓,方便了农民缴纳公粮。
当时,农民磨面主要依靠水磨,但库车县的水磨几乎都被地主控制。农民每磨10斤面,就要交2斤面的“加工费”。林基路立即安排建造了几座水磨,以成本价为农民磨面。他还修建了库车县通向轮台县和新和县的两条公路,拓宽了县城里的4条街道,同时修建了6座桥。
林基路上任之初,库车县只有两所学校。他千方百计筹措经费,在每个区、乡都建起了一两所学校。到他离开库车时,全县学校已增至30多所。当时库车的文盲率高达90%,在林基路的提议下,库车城乡广泛开办了夜校和扫盲班,老城水巷子设立了“社教委员会”,就连巴扎里也设立了醒目的“识字台”。林基路安排文教科在县政府门口布置了一个光荣榜,专门表彰扫盲成绩突出的教员和摘掉文盲帽子的成年人。
1941年,林基路的长子出生时,恰逢古尔邦节,他按照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将孩子取名为“库尔班阿洪”,表达了林基路盼望新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的美好愿望。
林基路的这些举措在库车县各族群众中广为传颂,大家都亲切地叫他“林青天”。
1941年6月,林基路调离库车县时,县城各族群众夹道相送,难舍难分。此前,大家曾联名致电盛世才,请求其收回调走林基路的调令。
审讯者眼里的林基路“不屈不挠”
1942年秋,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盛世才由“亲苏联共”转向公开反苏、反共,先后将在新疆工作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民主人士逮捕入狱。
林基路奉调回到迪化后,先是遭到软禁,1943年2月被捕入狱。在狱中,林基路等坚贞不屈,建立党的秘密组织,继续同敌人进行坚决斗争,表现出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和崇高气节。
当时在狱中参加审讯并担任记录的苏某于1951年2月13日交代说:林基路态度顽强,不屈不挠。军统特务就搬来一把椅子(刑具“老虎凳”),让林基路坐上了。林基路坐了三天三夜的“椅子”。面对敌人残忍的酷刑,林基路无所畏惧。
林基路在狱中用香灰头写下了著名的《囚徒歌》,其中最后一段写道:囚徒,新的囚徒,坚定信念,贞守立场。
掷我们的头颅,奠筑自由的金字塔;洒我们的鲜血,染成红旗万载飘扬。
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决心,在《囚徒歌》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1943年9月27日深夜,年仅27岁的林基路与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潭秋,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等一同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于监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