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予
李任予,乳名亚桥,辈名济道,参加革命后曾用名李力一、李德山、黎亚克、李之道,早期中共党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之一。李任予革命生涯堪称传奇,他先后参加了省港大罢工、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是闽西苏区创建者之一,参加了著名的新泉整训和古田会议,并在古田会议后成为红四军领导层中仅次于毛泽东、朱德、陈毅的第四号人物,后来又受党中央委派到南京、上海开展革命工作、组织领导北平反蒋抗日运动,领导了保定二师护校学潮和著名的高蠡暴动,最后因暴动失败壮烈牺牲。他从1925年投身革命至1932年壮烈牺牲,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南北转战,革命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经历了中国革命诸多重大历史事件,革命阅历之丰富在早期共产党人中无疑是个传奇。2022年5月,李任予革命生平事迹被录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第90卷。
李任予故居
投身大革命洪流
1903年11月, 李任予出生于广东省新丰县丰城街道城东村车田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妹5人,他为兄长,其父亲李名伍,以教书、行医为生,兼种几亩薄田,勉强维持七口之家生活,贫寒的家境使他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刚正坚毅的性格。幼年时期,他随父在私塾读书时,早诵晚读,刻苦求知,成绩名列前茅。后因母亲因病去世,他在9岁时被送到梅坑镇大岭村诸家镇塘陂岭外公家寄养。1923年,在其舅父资助下,李任予考入韶关开明中学。在校就读期间,受五四爱国运动和各种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进步书刊,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并积极参加校内进步活动。1924年,李任予因为参与发起反对校方压制进步学生的活动而遭到学校开除。
1925年初,李任予又在其舅父资助下前往广州,考入广东甲种工业学校。此时的广州,在国共合作推动下,大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这既使他深受鼓舞,激发了他投身大革命的热情。在工运领袖苏兆征、邓苏夏的引领下,李任予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他一边读书,一边积极参加工人运动,在省港大罢工中表现突出,同年10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李任予接受党组织安排,投笔从戎,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蒋光鼐教导团任政治指导员,随军北伐。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大举逮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于是党组织安排他到北江和西江从事革命活动。在白色恐怖下,1927年8月1日,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四师第七十团指导员的李任予率部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他乔妆脱险,潜回广州找到党组织,接着又参加了广州起义。在起义中,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反扑,李任予率领工人赤卫队顽强抵抗,血战街头,起义失败后撒往海陆丰。这样,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为了工农劳苦大众的翻身解放,李任予接连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成为一个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参与创建闽西苏区
1928年春,李任予受党组织委派前往福建,先后任中共福建临时省委特派员、中共上杭县委书记、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军事书记,在闽西开展土地革命。期间,李任予与特委书记邓子恢等深入平和、连城、龙岩、永定、上杭、长汀一带农村,发动群众,组织工农武装,举行武装暴动,建立红色政权,为创建闽西苏区奠定了基础。
1929年春,为打破蒋介石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围剿,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第一次入闽。李任予率领闽西工农武装,主动出击,积极配合红四军作战,从而粉碎了蒋介石对井冈山的围剿,壮大了闽西苏区。
5月中旬,蒋介石在赣南再次调集重兵围剿井冈山。毛泽东、朱德乘闽西敌军兵力空虚之机,决定避敌锋芒,率红四军第二次入闽,经长汀、四都直取龙岩,在李任予率领的闽西地方武装配合下,接连攻占龙岩、永定等县城,使闽西苏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开创了闽西革命斗争新局面。6月,红四军在闽西休整期间,为加强地方武装正规化建设,扩充红军主力,毛泽东、朱德决定,将闽西地方武装整编为红四军第四纵队,任命李任予为党代表,傅柏翠为纵队长。
第四纵队组建不久,蒋介石为消灭闽西正在蓬勃发展的革命势力,迅速调集闽、赣、粤三省兵力,对闽西苏区进行“会剿”。面对来势凶猛的敌人,李任予率领第四纵队配合红四军主力,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先后取得了3次攻占龙岩县城胜利,并在红四军“七月分兵”行动中,与其他纵队一起,在闽西广大地区放手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闽西苏区,第四纵队也在反围剿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成为红四军主力纵队之一。
接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
1929年7月,李任予调任红四军第二纵队党代表、军委书记兼政治部主任,不久,又接替陈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辅佐毛泽东、朱德加强红四军思想政治工作。
李任予接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后,为扩大政治宣传,鼓舞部队斗志,以红四军政治部名义创办了《浪花》报,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和人民军队宗旨,揭露国民党压迫剥削工农大众的反动本质,报道苏区军民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号召广大指战员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而奋斗。为了办好《浪花》报,李任予经常废寝忘食,组织、审阅、修改稿件,有时还亲自动手撰写重要文章,使《浪花》报既政治鲜明,又生动活泼,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浪花》报的创办,开创了人民军队新闻宣传工作的先河,成为人民军队第一张铅印军报。其中李任予主编的《浪花》报“创刊号”,已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由古田会议纪念馆收藏展出。
同年10月,红四军攻占了上杭县城后,为加强地方工作领导,李任予兼任中共上杭县委书记。李任予到任后,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召开上杭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上杭县苏维埃政府。为打破国民党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发展生产,上杭县才溪乡创办了闽西第一个消费合作社,并在全县推广。从而活跃了苏区经济,促进了物资交流,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在经济上“困死”苏区的阴谋。
在上杭期间,李任予与毛泽东等红四军领导接触较多,颇得他们赏识。这年重阳节,毛泽东从永定来到上杭,当他看到满山遍野金黄色的野菊花,联想到上杭大好革命形势。不禁诗兴大发,在上杭临江楼挥笔写下《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香。”这首词,既是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又是他革命豪情的抒发,或许也表达了他对上杭革命形势的肯定。
闽西是客家方言地区,毛泽东在上杭开展农村调查和群众工作时,他的湖南口音让当地人听不明白。李任予是客家人,每逢这种场合,他总是主动给毛泽东当“翻译”,将毛泽东说的湖南话用客家话表述出来,让当地老百姓倍感亲切,又懂得了革命道理。李任予这种热情主动、认真负责,积极协助毛泽东开展工作的精神,深得陈毅赞赏。当时,为了争取驻福建的国民党蒋光鼐部起义,朱德、陈毅准备让曾与蒋共过事的李任予前往福州做工作,陈毅还特此写了两句诗:“且遣李郎招旧部,重阳决策下福州”,对李任予去福州搞“策反”寄予厚望。福建省委对李任予工作也十分满意,曾专门给红四军前委去信,请求在红四军离开闽西时,将李任予留在当地工作。这一切充分表明,当年毛泽东、朱德、陈毅及苏区人民对李任予的器重和信任。
筹备和参加召开古田会议
1929年11月28日,在福建长汀,李任予参加了毛泽东主持召开的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讨论和研究如何贯彻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决定对红四军部队进行政治军事整训和召开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
作为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李任予在这个重要历史时刻,为部队整训和筹备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在会议筹备期间,对代表产生、会议议程、文件起草、代表食宿等工作,李任予都亲自部署,周密安排。尤其是在“九大”召开前的十多天里,为协助毛泽东解决当时红四军存在的问题和争论,统一党内思想,李任予几乎天天和毛泽东一起深入部队,召开各级干部联席会、座谈会,以纠正党内错误思想为议题,查找单纯军事观点、军阀作风、游击习气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军中的表现和根源,探讨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这些深入细致的工作,既为毛泽东起草会议决议提供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也为红四军党的第九第次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做好了充分准备。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毛泽东在上杭县古田曙光小学(原为廖氏宗祠)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以古田会议著称的红四军党的九大)。李任予作为120名代表之一参加了这次大会。12月28日大会开幕。在毛泽东、朱德、陈毅发表讲话后,李任予代表红四军政治部在会上致词,号召与会代表按照毛泽东所作报告的精神纠正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内团结,增强组织纪律性,发挥党团员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为实现党的最终目标努力奋斗。
会上,选举产生了由毛泽东、朱德、陈毅、李任予、黄益善、罗荣桓、林彪、伍中豪、谭震林、宋裕和、田桂祥等11人组成的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前委书记,李任予在11名委员中排名第四位,成为红四军主要领导人之一。同时,大会通过的由毛泽东起草的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确立了党对红军的领导原则、制度和方法,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大会通过的决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成为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伟大纲领。作为古田会议组织者之一,李任予做了大量工作,倾注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田会议后,李任予为贯彻大会决议,落实“政治建军”原则,主持制定了《红四军各级政治工作纲领》,以及《宣传员工作纲要》等文件,明确了红军政治工作基本任务,以及政治工作与军事工作的关系等,为建立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
1930年1月,为打破国民党军第二次三省“会剿”,实现争取江西的计划,毛泽东、朱德、李任予率领红四军转战于赣西南,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第二次三省“会剿”,进一步沟通和密切了闽西与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联系。
2月上旬,李任予在江西吉安参加了毛泽东主持召开的红四军前委、红五军、红六军军委及赣西、赣南特委联席会议(即“二七会议”)。会议听取了毛泽东关于政治形势和今后任务的详细报告,确定党和红军的当前任务是深入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和发展工农武装。会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既统一领导指挥赣西南、闽西、东江革命根据地党组织、苏维埃政府和地方红军,又指挥主力红军第四、第五、第六军的“前委”,由各军和各根据地党政主要领导人组成,毛泽东为前委书记。
二七会议后,在毛泽东统一领导指挥下,红四军和红六军一部协同作战,在吉安水南、施家边全歼国民党独立第十五旅唐云山部近3000人,接连取得反围剿战斗胜利,进一步发展了革命大好形势,使赣南、闽西苏区连成一片,逐步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苏区。
6月23日,红四军第四纵队与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在龙岩县城合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李任予任政治委员、军委书记,胡少海任军长。6月25日,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向江西南昌开进。李任予领导的红二十一军奉命留在闽西,担负扩大和巩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任务。
从1929年7月到1930年6月,李任予担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这十一个月是李任予革命生涯中十分重要的阶段。其间,他得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的信任,作为红四军第四号人物进入红四军的领导核心层,既使自己经受了锻炼,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7月上旬,李任予与军长胡少海率领红二十一军进行剿匪军事行动,在攻打驻永福的民团詹方珍部的战斗中,军长胡少海不幸中弹牺牲。红二十一军军长军由李任予兼任。9月,为加强军事组织领导,统一指挥作战,李任予任闽西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李任予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他从1928年被党派遣到闽西领导闽西开展农民武装斗争开始,在闽西工作、战斗了三年。这三年时间,正是闽西革命根据地从创建到发展壮大和红四军壮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李任予作为中国共产党闽西临时特委领导人之一和红四军领导人之一,为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转战华北洒热血
1930年12月,为加强白区工作,在党中央的委派下,李任予奉命离开战斗了三年的闽西苏区,前往上海、南京从事地下革命斗争,在刀光剑影的隐蔽战线,经受了血雨腥风的考验。
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11月,党中央为推动华北反蒋抗日运动开展,开辟北方苏区,李任予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化名李德山与妻子陈竹君一起前往北平,首先参与重建中共北平市委。先后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为恢复和整顿北平党组织,领导北平学生开展反蒋抗日运动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据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性资料显示:“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北平市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党员失去联系。李任予到任时,全市仅有党员76人。在他的努力下,经过艰苦细致地工作,至年底,基层党组织恢复到60多个,党员增至300多人。与此同时,李任予还深入北大、清华、燕京等多所高等院校,发动北平学生成立南下请愿团,冲破国民党当局重重的阻挠,前往南京递交抗议请愿书,强烈要求蒋介石枪口对外,对日抗战!北平学生的正义呼声,推动了全国各地爱国抗议运动的开展。
1932年5月,李任予调任中共保属特委书记。他到任不久,就在保定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组织开展反蒋抗日运动。师生们正义行动,引起了地方当局的恐慌,派出大批军警包围学校,封锁学校与外界联系,甚至采取断水、断电、断粮等手段,企图逼迫学生离校,停止反蒋抗日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李任予一方面组织师生开展护校斗争;一方面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进行声援,送水、送粮接济师生。在各界大力支援下,保定二师师生不退让、不离校,坚持进行护校斗争。7月6日,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地方当局悍然下令军警砸开校门,推倒围墙,冲进校园,残杀进步师生42人,制造了震惊全国的“二师惨案”。国民党当局的血腥暴行,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反动嘴脸,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谴责。
二师学潮后,中共河北省委根据党中央指示,为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决定在冀中地区组织武装暴动,开辟北方苏区。曾参与创建闽西苏区的昔日红军领导人李任予,肩负起组织领导武装暴动的重任。他深入高阳、蠡县一带农村,与当地党组织一起发动群众,培训武装骨干,很快建立起一支300多人的武装队伍,并制定了暴动计划。由于暴动消息被敌人察觉,暴动计划被迫提前。8月27日,在李任予指挥下,高阳、博野、蠡县三县数千农民举行了轰动华北的“高博蠡暴动”,后称“高蠡暴动”。冀中平原掀起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的红色风暴。然而,因为对在平原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的困难认识不足,加上准备仓促,在国民党反动派重兵反扑下,暴动很快失败了。但是,高蠡暴动毕竟在华北大地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点燃冀中平原武装斗争的火种。著名文学家梁斌所著《红旗谱》就是以此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而创作的,它真实再现了当时暴动的情景,讴歌了冀中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精神。
高蠡暴动失败后,由于叛徒出卖,同年9月,李任予不幸被捕。在狱中,国民党反动派对他进行了鞭打、火烫、压杠子、灌凉水、手指钉竹签等种种酷刑的摧残和折磨,妄想迫使其屈服。李任予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中共河北省委为营救他,多方筹集资金,打通各种关节,但由于“案情重大”,种种努力都未能如愿。最后联系冯玉祥、蔡廷锴等有声望的爱国将领面见蒋介石力保,蒋介石均以“李之道(李任予)是中共保属特委书记,组织领导高蠡暴动有据”而拒绝。
高蠡暴动殉难烈士纪念塔
1932年11月27日早晨,李任予在保定小西门英勇就义,临刑时高呼“红军万岁”“共产党万岁”。人民的好儿子、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战士、红军早期的知名将领李任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9岁。
后记
因为李任予在革命活动中的化名较多,并在革命过程中未与家里人联系过,家里人只知道他参加过革命,但一直不知道他的具体行踪和所从事的事业,所以当地一直是以失踪革命人员登记。上世纪50年代李任予父亲李名伍、弟弟李任辉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查询李任予下落。1999年《广东党史》第一期刊登刘子健撰写的《青山何处觅忠魂》一文提到:李任予牺牲60年后,家乡的群众才得悉他早已血洒华北大地。2000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认李任予为革命烈士。2022年5月,记述李任予生平事迹李任予传被收入《中共党史人物传》第9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