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平碉楼
在广东省江门市开平,由华侨华人修筑的碉楼一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与众多碉楼一样,位于开平潭江边的南楼也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十分稳固,但其弹痕累累的楼身却默默叙述着75年前南楼“七壮士”坚守8天7夜,最后弹尽粮绝被捕牺牲的抗战过程。
赤坎镇南楼村
南楼
南楼位于开平市赤坎镇东边6公里的南楼村委会腾蛟村,紧靠潭江北岸。由当地华侨、侨眷出资于1913年兴建。共7层,每层都设有枪眼、瞭望口、机枪位和探照灯。它南临潭江,北扼东滘龙公路,是三埠、赤坎水陆交通要塞,地形险要。
当年乡民修筑南楼的初衷本是防匪防盗,但抗战期间,却成为侨乡人民抗击日军的坚固“碉堡”。
抗日战争时期,受中国共产党抗日宣传教育的司徒四乡自卫团腾蛟中队队部就是设在这里。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日寇节节失利,计划撤出中国战场。同年7月,驻华南的日军要打通从雷州半岛通往广州的交通要道,而由于陆上交通要道被毁坏,日军一直想从水路撤退,而潭江也就成为日寇撤退的必经之路。
7月17日,盘踞三埠的日军进犯开平赤坎,企图控制交通要道。赤坎司徒姓四乡抗日自卫队队进犯日军进行坚决抗击,被日军包围在南楼上。夜间,自卫队留下7名队员在楼顶坚守掩护,其余队员突围撒出。凭楼坚守的七壮士是:司徒煦、司徒旋、司徒遇、司徒昌、司徒耀、司徒浓、司徒丙。他们凭借碉楼据守,与攻楼日军展开激战。
由于南楼易守难攻,且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日军虽多次增兵攻楼,南楼依然屹立不倒。战斗坚持至23日,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七壮士联名把与南楼共存亡的遗言写在南边的墙上。
“南楼七壮士”雕像
南楼内部分实展
南楼内部分实展
南楼内部分实展
25日晨,日军经七天八夜无法攻破南楼,狗急跳墙,在河对岸安装巨炮,戴上防毒面具,用巨型开花式瓦斯毒气弹连续轰击,并将此铁窗炸开,产生的黄黑色毒气笼罩南楼内外,经久不散。七烈士全部中毒昏迷,以致被俘,日军把他们押赴赤坎日军司令部。7月26日,日军在司令部对七壮士进行诱降,遭到其严厉痛斥。日军恼羞成怒,惨无人道地折磨七壮士,最后将七壮士杀害,并抛尸于赤坎河中以泄恨。
乡民们悲痛葬忠骸。抗战胜利后,为了缅怀为国捐躯的七烈士的丰功伟迹,激励后人爱国爱乡的热忱,当地乡民发起大规模的追悼南楼七烈士的活动,于当年8月在开平一中举行追悼大会,数万人参加。南楼七壮士抗日的故事,至今都被开平人民广为传颂。
赤坎南楼是开平人民英勇抗日的历史见证。1983年3月被开平县人民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开平市人民政府筹资300多万元,在原址增设纪念馆、雕像、牌楼,并遍植花卉树木,建成南楼纪念公园。2003年10月,南楼纪念公园被中国侨联命名为第二批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