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顺县龙岗镇的马图村,位于粤东莲花山脉高深山区,座落九龙嶂下海拔千米之高,地处丰顺梅县交界,是广东著名的革命老区。
早在大革命时期,马图村落便是粤东最早建立地下党组织和开展武装斗争的地区之一,有良好的群众基础。1929年5月底,红四军按照中央和前委指示,从闽西来到东江兴梅地区。当年10月25日下午,红四军攻克梅县城。10月28日,在东江特委和丰顺县委的策应下,朱德军长率红四军的三个纵队6000余人进入马图村休整。红四军在马图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两夜,但红军的革命精神和爱民为民的故事却久久在人民中传颂。而今,马图人走出以红色文化引领绿色发展的致富之路。
红四军梅城战役示意图
红薯与铜板传佳话
话说1929年10月28日,朱德和朱云卿带领红四军进驻马图,受到了乡亲们的热烈欢迎,村里到处张贴了“热烈欢迎红军第四军”“组织起来,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打土豪、分田地”等标语。当天下午,村里一位饶大伯为了表示对红军队伍的热爱,蒸煮了一篮甜甜的红薯,送到见龙居朱德军长的住地,恰巧朱德军长不在,他便把这篮红薯交给了一位红军战士,随即转身离开了。战士找到这位送红薯不留名的大伯家,表示谢谢并悄悄留下五个铜板。可过不了多久,大伯又拿着这五个铜板回到了见龙居,硬要给回刚才那位红军战士。两人互相推让时,正好朱军长回来了,说:“多谢!你送给我的红薯,我已经转送给红军的伤病员吃了,我们红军是人民的队伍,有纪律规定,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这五个铜板你老一定要收下。”饶大伯感动的热泪盈眶:“我今年六十多岁了,还是头一回见到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军长。红军真是我们老百姓最爱最亲的人哟!”
一篮红薯五个铜板,留下了红军纪律严明,军民鱼水情深的一段佳话。
马图村红色文化建设一景
革命火种熊熊燃烧
1929这年的6月,红四军政治部主任陈毅曾从闽西到丰顺革命根据地,商议共同开创闽粤赣边区革命根据地等事宜。这次红四军进驻马图,10月30日,朱德、陈毅在当地的文祠学校召开各纵队司令员、参谋长及东江特委丰梅等地方负责同志参加军事会议,研究红军走向,号召东江同志艰苦奋斗,争取扩大红军队伍,巩固苏维埃政权,史称第一次“马图会议”。
位于马图村西村的当年红四军军部旧址——见龙居。朱德军长就住在见龙居内右侧廊子间。
马图村见龙居是红四军军部旧址,朱德就曾在此住宿三天两夜,而政治部则设在得震楼,是陈毅的居所。朱德军长在马图这几天,连续的几场大会小会,研究制定反攻梅县部署,与东江特委军委书记古大存等彻夜长谈东江红军的组建大计……红四军离开马图时,留下了梁锡祐、谭汉卿等30多位军事政治骨干和部分伤员约120人,以及枪枝170多支、轻机枪3挺、弹药一批、战马12匹等,支援东江红军。
当年红四军朱德、陈毅、聂荣臻、罗荣桓、林彪这几位后来的共和国元帅和粟裕、谭政、罗瑞卿、萧克,以及古大存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丰顺和马图留下了可贵的革命足迹,有力地推动了土地革命运动与苏维埃政权建设。是年5月在丰顺八乡山,东江苏维埃政府成立,主席陈魁亚;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成立,军长古大存。同时丰顺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当年冬天,八乡山、铜鼓嶂、九龙嶂等革命根据地相继成立了区乡苏维埃政府,积极领导农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史料记载,革命战争年代在马图区域内发生战斗60余次,革命群众被杀害270余人,有烈士38人。见龙居、燕翼居、得震楼等20多处红色遗址无声诉说着当年血与火的岁月。
“红色马图”
茶香浸透幸福日子
在马图期间,朱军长还在古大存和丰顺县委书记黎凤翔的陪同下,远眺马图群山,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在交谈中,朱军长深知粤东人民生活艰苦,得知当地群众有着种茶制茶的传统,他叫康克清从马背上卸下一大袋从闽西准备带到井冈山的茶种,赠予给马头村落茶农。此后,茶农把朱德赠送的茶种精心培育,并称之为“红军茶”。
1955年,马图老区人民怀着崇敬的心情,把醇甘的“红军茶”送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夫妇品尝。丰顺县文宣队依据以上故事,编成“敬您一杯马图茶”山歌小组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放,唱出“红军茶”由来。
2003年马图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之一。2008年,该村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擦亮红色品牌提振发展动力,将“红军茶”发展成马图茶、马山茶等品牌,带动农户种茶增收。目前全村种植茶叶1.2万亩,创名品茶10多项。全村 807 户茶农已完全脱贫,有80户年收入超10万元,走出了一条产业路、致富路。如今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马山生态茶园
“2019中国农民丰收节”丰顺马图分会场拍摄情景。
马图红色记忆,为“马图茶”增添了传奇色彩。从未忘却的“红色精神”,成为马图人坚韧的源头,成为世世代代传承不息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