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大地作为红军万里征途中的第一站,虽然红军经过只有短短的21天时间,但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和渊源流传的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第一站:粤北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不断扩大,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共产党号召抗日救亡,主张对日作战。国民党、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调集百万军队“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经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战略转移,开始了长达两年的长征之路。
“韶关可以说是二万五千里征程的第一站。”韶关文史学家、市史志办原副主任梁观福告诉记者,红军长征经过的15个省市中,广东是其中之一,而韶关又是红军从广东经过的唯一地区。“红军入粤与国民党粤军的首战发生在南雄界址。红军长征经过韶关,是韶关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梁观福说。
韶关地处粤北,咽喉交广,唇齿江湘,为五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之枢纽,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在中央红军准备横跨粤北实行战略转移时,国民党为追剿中央苏区红军,在粤赣湘地区构筑了三道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从赣州向南到南雄;第二道封锁线从湖南汝城到广东仁化城口;第三道封锁线在湖南郴州、宜章到广东乐昌坪石。红军于1934年10月26日进入粤境南雄,一路向西往湘粤转移,到11月14日全部撤离坪石,历时21天。
“红军长征经过粤北虽然时间很短,但对于韶关来说历史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梁观福告诉记者,一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实施突围西征战略,从突破第一道防线真正开始长征,韶关是它的首站。“红军在粤北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在史学界没有很多的去追溯和记述。但从历史角度来看,粤北是红军长征的第一站。我们认为它是韶关革命历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梁观福继续说,二是当时红军长征通过粤北比较顺利。两年二万五千里的迢迢征途,为什么在首站粤北却非常顺利地通过呢?“当时红军在赣南已经和国民党粤军陈济棠谈判,借道西进,为红军顺利通过粤创造了条件,所以在粤北没有展开什么重大的战斗。”梁观福说。此外,红军能够顺利通过粤北与当地民众的支持分不开。“韶关的老百姓对红军非常支持,争相为红军当向导,给伤兵治病,提供军需给养等,涌现出许多感人的军民鱼水情的事迹。”
与南天王密谈:红军借道过粤北
陈济棠统治粤军,雄霸广东多年,人称“南天王”。“陈济棠与蒋介石之间有矛盾。”文史专家、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主任苗仪告诉记者,蒋介石得知红军顺利突破粤军第一道封锁线后,电令湘粤两省军阀火速出兵加强第二道封锁线,并派空军协同作战。陈济棠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力量被红军所削弱,一方面又怕红军被赶跑后,蒋介石可从江西直击广东,因此主动与红军进行军事密谈,达成了停战、借道等协议。
“陈济棠跟红军长征谈判时,重点是不让红军进入广东地区,他的目的是保住这一方平安,做好他的‘南天王’。同意借道,但只允许红军沿着粤赣湘边界西进,不许红军入广东腹地。”苗仪说,偏安一隅的陈济棠认真执行谈判协议,但同时又对红军处处设防,紧盯红军动向,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进行狙击。
“比如说南雄界址战斗,陈济棠派了很多嫡系部队专门在边山盯着,红军只能沿着山路走。红军一过湖南边界遇到的便是湘军,湘军由蒋介石直管,对红军实施剿杀。红军在湖南边界上基本无路可走,只能靠着粤北边界西进。”苗仪说,“所以到城口为什么会发生战斗?就是因为红军夺取了城口。而陈济棠担心红军驻留,所以从仁化派出国民党粤军到城口,企图将红军赶出去。红军也派出了部队迎战,主要是保护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通过城口。”
出奇制胜:几次战斗彰显英勇
“红军经过粤北的战斗不多,在南雄界址,仁化城口、铜鼓岭,乐昌九峰、大王山等地一共发生过四五次战斗。”梁观福介绍,红军长征进入广东的第一战在南雄界址镇打响。
1934年10月26日,红一军团前锋进入粤境南雄的界址、乌迳一带。与红军秘密达成协议的陈济棠为避免被蒋介石抓住把柄,在红军的必经之地慢吞吞地修造工事。红一军团直属侦察连发现国民党粤军在挖战壕、筑工事,于是兵分三路进行夹攻。敌人发现被包围,为逃避被歼的厄运,一边还击,一边沿着小山沟逃命。这次战斗歼敌100多名,缴获枪支弹药一批,是红一方面军进入粤境的第一仗,也是在粤的第一个胜仗。打垮这股敌人之后,红军占领乌迳,红一军团部直属队进驻南雄界址墟。
奇袭城口是红军经过韶关仁化时发生的较大战斗。城口镇位于湘粤边境,地势显要。蒋介石决心把城口建成“围剿”红军第二道封锁线南端的中心据点。经分析,红军决定乘敌不备,突然袭击,夺取城口。11月2日夜间,红军潜入城口镇内,割断电话线,包围了敌军。在“缴枪不杀”的响亮声中,敌军纷纷举手投降。慑与红军威力,据守在山上碉堡、碉楼、哨所的敌军也纷纷弃岗仓惶逃窜。此次战斗共俘敌100多人,缴获枪支数百,子弹逾万发。
红军占领了第二道封锁线的重镇城口后,红军主力在城口休整,筹集军饷,集结部队,继续西进,与铜鼓岭狙击战的胜利分不开。铜鼓岭位于厚坑村南面,岭高坡陡,地势复杂,是城口镇通往仁化的要冲隘口。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一部肩负着从外线堵截城口敌人退路,阻击敌军从仁化方面增援追击的任务,迂回在铜鼓岭北麓山地中。11月4日、5日红二师在此与敌军展开了两昼一夜的阻击战。国民党粤军伤亡80多人,红军伤亡140多人。红军虽然损失较大,但遏制了敌人,将敌牢牢地控制在铜鼓岭南麓一线,掩护了红军主力安全通过城口一带。
鱼水情深:军爱民民拥军
“红军在粤北的21天时间里,以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战胜了蒋介石军队的堵截和追击,突破敌人封锁线,胜利通过粤北西进,同时也留下了许许多多拥军爱民的感人事迹。”梁观福告诉记者,红军在城口镇休整时,纪律严明,爱护群众。连塘口被潜入的敌探纵火,红军数百人神速前往灭火,抢救老百姓和财物,并将一批粮食、衣物用品分送给受灾户。
红军得到群众的爱戴。当地商民纷纷为红军筹粮,帮红军舂米、杀猪、做饭,主动为红军带路,埋葬牺牲战士等。有的伤员掉了队,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掩护。13名红军伤病员在马奢村养病期间,村里群众争相给伤员送饭送药,伤病员离开村庄时,群众热情指路相送。大水村的李德林秘密收留了一名重伤红军战士,机警地躲过保安队,每天坚持为伤员洗伤口、敷草药,经过20多天的耐心护理,伤员病情好转。伤员离开时,李德林准备好干粮,亲自将其送到30多里开外的湘境老虎洞,才与其告别。深受感动的伤员将一支步枪送给李德林留念。
日月如流。如今,韶关境内现存的红军遗址遗迹有131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园)8座,认定命名的红军遗址(旧址)文物保护单位37个,红军历史文物1120件。每年清明期间,革命老区的群众都会前去给红军烈士扫墓,祭奠为革命事业奉献了热血和生命的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