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之战是广东抗日第一仗。收复南澳,表现了广东军民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战斗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此战之失利,也留下了贫穷落后总是处于被挨打地位的沉痛教训。
一、日军侵占南澳
南澳是孤悬在粤东潮汕海面的岛县。它北望饶平,西临澄海,主岛面积为1062平方公里(现已12835平方公里),周围有22个小岛,全县总面积为10912平方公里(1995年已达13091平方公里)。抗战前,全县人口约32万人,是南太平洋的天然堡垒,离西南汕头港444公里,西北距饶平县海山岛72公里,东南离台湾岛高雄港2965公里,是广东离台湾最近的县。它孤峙于闽粤交界的海面上,战略地位重要,环岛四周港湾曲折,海岸线77公里。岛内山多林密,形势险要,历称“潮汕屏障,闽粤咽喉”,“固东南之门户”,为华南海防要地,也是一个翡翠美丽富饶的岛屿。从民国元年(即1912年)10月以来,结束闽粤共管历史,成了一个县,归属广东省。
自明朝起,倭寇已犯南澳。南澳岛与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位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刘永福的名字相联系。这里的人民有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由于南澳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军早就对其虎视眈眈。“九?一八”事变前后,日寇派遣浪人、特务多名潜入岛内探察,测量地形。日军的测量舰,也常游弋于南澎、澳海,试探水深和海湾形势,为以后侵略作准备。
早在1936年,有一位广东爱国青年、摄影师沙飞(原名司徒传)就觉察日军有意在广东先吃掉南澳岛的侵略野心。他于是年6月亲上南澳岛调查了解该岛情况,特别是日本浪人、特务的踪迹,拍摄了数十个镜头,后以《南澳岛—日人南进的一个目标》为题,选择了20幅专题照片发表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笫26期(1936年11月29日出版)上。后多次在各地展出照片,以唤醒国人的注意和警惕。“七?七”事变后,驻潮汕国民政府军第155师师长兼东区绥靖主任李汉魂发表宣言表示:“抗战不分党派,除奸无论亲友。”
1937年7月29日,中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红军代表邓子恢、谢育才直接与驻厦门的第62军157师师长兼厦门警备总司令黄涛的代表练惕生等在龙岩谈判,获得成功,签订了合作抗日协定。157师从师部到连部,都有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在官兵中做抗日宣传发动工作,该师从思想上、军事上都做好了抗日的准备。
9月23日,在中共党员曾应之、陈光、钱东等率领下,35人组成的“汕头青抗会155师随军工作队”开往157师师部潮安报到并受训,后赴潮州、揭阳、普宁、惠阳巡回活动,到处点燃了抗日备战的烽火。
1938年2月,155师调防时,李汉魂把随军工作队转到接防的黄涛的157师。进入157师的“汕头青抗随军工作队”在设于汕头市的该师政训处工作。他们和157师官兵一起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反应很好。
1937年12月和1938年5月,福建的金门和厦门先后沦陷,潮汕形势顿时紧张起来。1938年1月,汕头市及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成立了第9区民众抗日自卫团,各县也成立自卫团(团长由县长兼),南澳也成立了有近百人的抗日自卫中队,并加紧训练。厦门失陷后6天,即5月19日,徐州国民政府军撤退,日酋松井主张积极进攻华南。但是,鉴于华南民族意识特别坚强,尤其是广东精神之不可侮,故在日军台湾军事会议中,决定了“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侵略策略,未有马上进攻广东。
6月中旬以后,日机、舰不断窥伺、肆扰潮汕沿海一带,并炮击潮阳、惠来、澄海、饶平的柘林半岛等沿海地区,其目的在于试探我海防虚实,图谋进攻南澳岛。日军攻占战略要地南澳的目的,是把它作为侵犯潮汕及全广东的跳板,配合北线南下的日军,骚扰华南,以实现比军事上更为重要的政治阴谋,即是使革命策源地广东丧失一个县,妄图以此涣散我民众的抗战精神,同时对英、法国作进一步的试探,牵制我国抗战后臂广东的实力,实现“中夺武汉,南取广州”的计划。
1938年6月,广东军政当局电令潮汕防军,密切加强戒备,一方面加紧肃清汉奸,一方面动员民众,壮大抗日自卫团,枕戈待旦,实施武装保卫潮汕。
日军终于动手了。6月20日,日军调集华南沿海舰艇20多艘和飞机4架,轰炸南澳。正如沙飞所报警一样,日军南进侵略之火,终于烧到了粤东海隅孤岛。南澳火急,南大门万分危险!此时的潮汕海防万分薄弱,没有战舰、飞机,故驻汕防军当局无法火速救援南澳,而南澳本身,防军单薄,独力难支,更何况县长昏庸,军官胆怯,孤岛危在旦夕。
21日凌晨3时,日本海军陆战队以300余人,在4架飞机和29艘军舰的炮火掩护下,从县城之西部的钱澳一带登上南澳岛。国民党守军营长罗静涛,率300多名官兵与敌稍作交战,即全部撤退,逃往饶平县的柘林。县长兼自卫团长林捷之也以久病为由,弃职逃往大陆。南澳自卫中队仅二三十人,缺乏武器弹药,也抵挡不住日军的攻势,或撤往饶平县海山,或藏在岛上。于是,难民四散内迁。日军长驱直入轻易地占领了县城隆澳,南澳全岛遂告沦陷。
潮汕防军最高长官、157师师长黄涛很快将畏敌潜逃的罗静涛、林捷之扣押,呈准驻广州第4路军副总司令余汉谋,将罗静涛公审枪决,将林捷之押解到广州总部囚禁(10月21日判有期徒刑5年)。
南澳沦陷后,日军在县城迅速组织起维持会,建立傀儡政权,并把该岛作为进一步侵犯潮汕的根据地。3万多岛民,一下子成了亡国奴。日军在南澳气势汹汹,实行封海,使渔民无法出海渔猎,船夫无法驾船运输,完全断绝了生活来源。日军兽兵,狂魔乱舞,随意劫掠杀人,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南澳成了人间地狱!
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国难深重的南澳人,是不甘心当亡国奴的。在遭受强敌侵占、孤岛陷落的苦况里,他们仍运用多种方式,与日军斗争。其中一种,就是编民谣,在民众中广为传唱,号召澳民起来救国抗日。如“……现在只有两条路,不是抗战是投降。谁人愿作亡国奴?谁人愿去作汉奸?除非无知个猪狗,除非无耻个臭人。……誓与南澳共存亡。”“南澳老小受遭殃,此仇唔(不)报不是人!……”“……日本鬼子敢逞凶,就是看俺弱可欺,俺举桨棍作刀枪,勇敢杀敌勿迟疑。众父老,兄弟伙,有力出力,有钱出钱。……誓死保卫俺潮汕,永远飘扬我国旗!”等等,似炸弹,像匕首,刺向敌人!
与此同时,南澳沦陷,也引起了潮汕和全省军民的痛心和愤慨。在华北、华中各地人民抗日热情的鼓舞下,在民族义愤、爱国热情的感召下,潮汕驻军和人民群众决不屈服,决心给侵澳日军以坚决的反击,以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卫国保家,收复失地,拯救身陷囹圄的南澳同胞。
二、义勇军收复南澳
1938年6月24日,第4路军总司令部发出布告,针对南澳被侵占的严峻形势,号召发扬广东精神,粉碎暴敌的残酷威胁。
7月初,爱国抗日将领黄涛师长从师部所在地的丰顺县汤坑,来到汕头,连夜紧急召开军事会议。汕头市长何彤、第9区抗日民众自卫团统率委员会主任刘志陆、副主任陈卓凡,第8区抗日民众自卫团统率委员会主任翁照垣、副主任林先立,157师参谋长李宏达和157师3位团长等军政警察要员10余人出席会议。
黄涛首先将南澳沦陷之事作了介绍后指出,南大门已被日寇打开缺口,我们要发扬“广东精神”,乘敌立足未稳,出其不意,渡海收复失地。与会者纷纷表示了决心尽一切力量收复南澳。940团团长李友庄主动请战,誓死收复失地!会议决定,派遣第9区抗日民众自卫团军第4大队洪之政部为先锋队(队员来自澄海、饶平、潮安等地),该师471旅940团第1营长吴耀波率领第2连为主攻部队,以饶平县海山岛为反攻基地。洪部、吴部登陆南澳后,统一由吴耀波指挥,一律称“义勇军”,不暴露原部队番号。力争在7月10日夜洪部便衣队率先偷登,立住脚跟后,接应吴部、洪部全体官兵偷登南澳袭敌。????汕青抗的中共地下党员得悉157师准备派兵收复南澳,甚为赞赏。他们又增派临时性的7个随军工作队,由中共党员曾应之、周礼平、吴楚人(即吴南山)等率领,分别深入到南澳岛对岸的海山、樟林、柘林等地向军民宣传抗日救亡,鼓动誓死为收复失地,为捍卫祖国南大门而战。????7月初,刘志陆和义勇军先锋队来到海山,受到爱国乡绅和民众热烈欢迎,热情劳军,踊跃支前。为配合收复南澳,按刘志陆的布置,海山区成立了抗日战地运输委员会,乡绅刘国忠、朱进廷分任正、副主任。该会全力以赴,负责安置义勇军,雇用船只、水手,从事运军、载粮等战地支前各项工作。在海山岛的数十名南澳自卫队员,更是摩拳擦掌,恨不得马上飞过海面,返故乡把日本军队赶出去!刘志陆在海山黄隆乡刘氏祖祠设立指挥所,调度指挥辖下洪之政自卫大队,雇用征调船50多只,技术过硬的舵公、水手150多人和大批准备抢运粮弹的民工,全部进入临战状态。????7月10日下午2时,洪部便衣队员40余名,在中队骨干陈序明、陈澄清、吴大柴、杨俊清的率领下,由南澳县自卫中队正、副队长李居甲、吴承绵等人作向导,悄悄向着东南面的南澳岛出发,晚上8时许在南澳岛小猴澳海滩登陆,与在此等候的南澳县自卫队骨干会合。经山间小道,偷袭县城隆澳(即后宅)。当时隆澳正流行霍乱,数百名日军怕被传染而退驻旧县城深澳,而且夜间多返兵舰。隆澳只由维持会维持。便衣队当夜便顺利地把正在梦中的维持会主席黄麟麒为首的汉奸11人一网打尽。便衣队从汉奸口中探明了敌情之后,连夜由分队长李鉴等把俘虏押渡到海山,转至潮州市,交给第9区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主任办事处。经呈余汉谋核准,汉奸们于7月21日被就地枪决,大快人心。????7月13日,940团团长李友庄率领1个特务班从汕头来到海山,吴耀波率加强连官兵约160人(内有高射机关枪排40人,师部无线电班、工兵班20人)也由澄海来到海山黄隆乡。20日,157师参谋长李宏达也来到海山。义勇军指挥部设在黄隆的刘厝祠,吴营长是一位爱国的勇敢的军官,行伍出身,他对李团长表示,这次收复南澳,不成功便成仁!在他的影响下,战士们斗志昂扬,誓死要把日寇赶出南澳岛。????7月14日晚,义勇军首批渡海之前举行誓师大会。李友庄团长作训话鼓动,义勇军举行宣誓:中国必胜,日寇必败!收回南澳,誓雪国耻!精忠报国,有我无敌!生当人杰,死为鬼雄!当晚吴营长率部下20余人,洪之政大队长、陈汉英副大队长率部下150名先行渡海。李友庄用无线电话指挥战斗,并与汕头的黄涛师长保持联系。????洪之政表面上信誓旦旦,实则暗施诡计,收买副大队长陈汉英,由陈做假证,自己假进岛实逃跑。他带了8人逃回海山又转青岚洞藏身,自此不敢公开露面,直到南澳战役结束,洪才出来冒功领赏。????7月15日夜间,吴部第2连连长陈永宸率领全连和机枪排及自卫团一部也偷渡南澳成功。7月16日夜,师部的无线电班和工兵班,虽遇到麻烦,但最后也渡海成功。偷登上岛的义勇军,皆隐蔽山中,吴部官兵左胸佩戴布章,上写有“不怕死,不贪财;爱国家,爱百姓”12个字。洪部官兵短衫左臂佩白底布章,上写蓝字:“游击队”。????7月17日拂晓,吴耀波率领约150人(内有护送人员4人),洪部约180人,南澳县抗日自卫中队约30人,共约360人,在吴耀波的统一指挥下,由南澳本地人李居甲、吴承绵等引路,从黄花山区出发,挺进10余公里远,出敌不意,一举占领县城隆澳(当时日军不在此处)。吴耀波即用无线电话向李友庄报捷。至此,沦陷了20多天的南澳岛又回到了中国军民手中,开创了粤省收复失地之先声,震动全国。南澳人民热烈游行庆祝。消息传开,海内外祝捷电报、信件似雪片飞来,潮汕各地欢呼游行庆祝,《义勇军进行曲》等响彻潮汕大地。东南亚国家的华侨、港澳同胞,闻讯踊跃捐款捐物,支援南澳义勇军。蒋介石、孔祥熙、何应钦、陈诚、周恩来、张发奎、余汉谋、李汉魂等,从中央到省的国共两党要员,及各个群众团体、华侨团体都发来贺电、贺信,慰勉有加。
7月17日夜,李友庄在海山再派遣4只小船、14名船工,运载弹药、枪械、大米、药物去支援守军,但不幸在海上被日舰发现,在密集的机枪扫射下,人亡船沉,仅1名船工遇救生还,刘正塘等13名船工被日军枪杀牺牲,他们不愧是渔家的好儿子,是海山人民的光荣与骄傲!
义勇军收复县城之后,吴耀波指挥部属在各个要口驻扎,之后即带一部分队伍,向西退至山下既是中心又隐蔽的长畔小村,在此设立临时指挥部。吴在此召开了骨干会议,决定当晚乘敌不备,派便衣队奇袭日军驻地深澳。17日夜,便衣队60多人,在中队长吴大柴率领下,由李居甲、吴承绵带路,袭击深澳日军。但在夜色朦胧中,一小队长误把稻草把当成日军哨兵而擅自开枪,过早暴露了自己的目标,遭到敌人从陆地、舰上炮火的猛烈轰击,队伍只得撤回。
日军占领南澳不足1个月,没想到竟在中国没有优势海空军的情况下,被义勇军一举克复县城,成为“皇军”的奇耻大辱。日军当局恼羞成怒,乃将指挥侵犯华南的敌酋海军少将大熊吉政召回东京,改派台湾陆战队司令佐藤前来指挥,连夜用无线电调集沿海大小舰艇30多艘(后来最多时大、小舰船达93艘),严密封锁南澳岛,并以汽艇和武装渔船,截捕进出南澳的船只、竹排,企图将义勇军封锁在岛上,再行歼灭。7月18日,敌对南澳实施残酷的轰炸和炮击,重点是隆澳,使南澳岛笼罩在硝烟火海之中。岛上渔民赖以生存的讨海工具船只、竹排等,或被炸沉,或被炸散,砍断了渔家的生路。7月19日黄昏,日军增派兵舰载陆战队1000余人,企图从后江湾登陆,但见我有备,未敢冒进。7月20日晨,日舰炮击沿海阵地,飞机数架投弹数十枚,意在炸毁义勇军的防线。狂轰滥炸一番之后,日军在宫前后山出现了。一场血战,即将开始。
日军的战斗力,明显地占了绝对优势。当时义勇军使用的武器是“七九”步枪、驳壳枪、木柄牛根的手榴弹,数量很少的轻、重机枪及高射机关枪,而日军有威力强大的飞机、军舰、迫击炮、数量多的轻、重机枪,先进的步枪和手榴弹,而且日军1000多人,义勇军仅有360人。但义勇军们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战,为正义而战,个个壮志报国,同仇敌忾,没有一人当逃兵,人人誓与强寇决一死战。
吴耀波与骨干们密商,接受了南澳骨干的意见,并用无线电话请示海山指挥所李团长同意,作出了针对日寇从后江、宫前而来,我分5路御敌的守岛作战方案,各路都配有吴部、洪部及南澳自卫队的官兵联合组成。吴耀波营长召开了全体义勇军大会,公布了作战方案与官兵分工后,激昂地进行战地动员,他说:“义勇军弟兄们,我们要同南澳岛共存亡,要以死报效国家。即使杀不退日寇,也要拼死沙场!……157师加强连和抗日民众自卫团要紧密团结,同生共死,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会后,各路人马,进入阵地。南澳岛战地不少居民(包括妇女)努力支前,不顾酷热,冒着危险,煮饭,煲冬瓜汤挑到阵地上,为官兵们解饥渴。
7月20日中午,日军出动近2000人,分3路进攻黄花山,震动中外的广东首次抗日大仗的枪声,终于在南澳岛打响了!当日下午,在广州的第4路军总司令余汉谋,亲用无线电话与吴耀波对话,慰勉有加,并委任吴耀波为南澳警备司令,洪之政为南澳县长。当夜,汕头市民举行火炬游行,声援南澳义勇军。但由于日寇人数多,又配有迫击炮,海陆空并进,义勇军人少力弱,杀伤一部分敌人后,只得边战边退,从隆澳撤往黄花山上。
7月21日拂晓时,义勇军又分成新的5路布防,全部进入了山地,严阵以待。天一亮,吴耀波用无线电话向海山岛李友庄团长请求从广州派出军舰、飞机来支援南澳孤军,但广州总司令部答复说,派不出战舰、飞机来。南澳孤军只能用血肉之躯筑起御敌的长城了。不久,义勇军的无线电台被日军炸毁,与大陆的联系中断,处境更为艰难。
7月22-23日,在黄花山群峰上,敌我双方,继续发生血战,惨烈异常,处处火海焦土。各路忠勇官兵,冒着酷暑,忍着饥渴,在枪林弹雨中,拼命阻击,甚至与敌肉搏,日寇死伤惨重,陈尸遍山。我方阵地,受到日军的飞机投弹,军舰排炮和迫击炮狂轰,摧毁甚剧,官兵壮烈阵亡也多。
日军在围剿西半岛义勇军、血战的同时,为清查义勇军和防止岛民援军,残暴地对县城隆澳实行大烧乡。在赤日酷暑的天气里,强逼1万多名居民跪地2昼夜,有的不堪此苦,跳海身亡。有的孕妇,在众目睽睽之下,痛产婴儿。日军又随意抓了9名平民,诬为“义勇军嫌疑犯”当众枪杀。又严禁渔民出海,焚烧渔船、竹排、网具,使整个隆澳火光冲天,哭声震地。有的日军强奸妇女,不分老少,奸后还用刀刺死,比禽兽还凶残!日寇烧乡两天,无辜平民死伤数十人。
7月23日,吴营长下令集中4挺高射机关枪,把1架日机击中,最后坠落在饶平县柘林海面。次日晨起,日机低空轰炸,倾泻了大量炸弹,义勇军阵地和高射机枪多被摧毁,伤亡惨重,又由于粮尽援绝,日军控制了全岛,义勇军幸存者只好转入山洞,夜间出来寻找地瓜、花生充饥,并游击袭敌。敌我多次发生遭遇战。李团长不断派出人员冒险划着竹排、小船运去物资并想救返义勇军,但多数失败,甚至牺牲在海上。
在南澳之战中,义勇军以弱战强,英勇搏斗,视死如归,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如在后江港陈标击毙日军联队长而英勇就义,在内埔山杨俊清光荣成仁,在大尖山上陈永宸壮烈殉国,在麒麟峡女护士与敌同归于尽,吴承绵在日舰英勇就义,李居甲夜渡死拼,陈序明南海洒血,陈澄清文祠尽忠,15岁的勤务兵刘南茂拉响手榴弹,与跟踪的两个日兵同归于尽,负伤的张奎标炸死日军联队长……
三、南澳再度沦陷
坚持到8月初,吴营长派炊事兵陈水源扶着锅盖,泅水到海山岛向李团长报告险情,请派援军来南澳。李团长请示黄师长,黄涛指示,我们已完成了消耗战的任务,让他们统统撤回来。陈水源又冒险泅海返回南澳传达撤退的命令。吴营长即组织寻找分散在各山洞的幸存人员,在当地居民(包括妇女)冒着生命危险大力帮助下,80余人分批在黑夜避过敌舰,撤回大陆,南澳再度陷于敌手,⑨南澳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南澳之战,自7月20日隆澳交火,至8月初吴营长奉命撤离,历时10余天,其中7月20日至23日为血战。日军共出动约1000余人,伤亡逾500人(一说100多人),其中被毙2名联队长(团级)山野次郎和田太一郎,被击落飞机1架,耗炸弹300余枚,炮弹上万发,所消耗弹药等价值超过日金250万元。
我方约360名义勇军中,壮烈殉国者约265人,其中有吴部连长陈永宸、排长高强、林乡,洪部中队长陈序明、副中队长杨俊清、陈澄清、小队长陈标,南澳县中队长李居甲、副中队长吴承绵,另有海上运输牺牲的海山岛水手13人,殉职南澳籍水巡员1人、保安员1人。整个战役我方没1人投降,即使被俘也自杀殉国,坚贞不屈,至今仍为人传颂。
交战期间,日寇杀戮、烧死无辜岛民近100名,焚烧民房、商店、学校、医院、教堂、祠庙等共4000余间,烧毁渔船、竹排462只,等等,使渔、农、盐、运输业遭受极严重的摧残,成为空前的浩劫。10月9日,157师471旅全体将士在旅部所在地丰顺县汤坑,隆重举行追悼南澳之战阵亡烈士大会。加强连约150人,牺牲了约130人,生还者仅约20人。余汉谋下令对参战者分别犒赏,并提升2级官衔,吴耀波营长提升为团长,并荣获国民政府军委会授予抗战时最高勋章—青天白日勋章。
当时,南澳县群众和政府先后给牺牲者建墓立碑纪念。1985年抗战胜利40周年时,南澳县举行纪念大会。之后连长陈永宸、中队长李居甲、副中队长吴承绵被评为烈士。1995年抗战胜利50周年时,南澳县人民政府在黄花山龟埕上建立起有义勇军民塑像的“中国义勇军南澳抗日牺牲将士纪念碑”,1997年冬于碑后兴工建抗日纪念馆,并拟把这一带建为“黄花忠魂”景点,永远纪念抗日阵亡烈士,让爱国卫国精神发扬光大。
南澳抗战的影响
在全国奋起抗战的怒潮中,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统一战线旗帜推动下,南澳军民打响了广惠战役前广东抗战首次大仗,日军以犯粤海空军三分之二以上,军舰40余艘,出动1000多人的兵力,企图吞没弹丸小岛南澳,却遭到中国军民的奋勇抗击,伤亡累累。正如当时的广州《中山日报》称此役“昭示广东精神的确是名副其实,它证明广东民众的确是不可欺侮;它使日军于震惊羞愤之余,把侵澳的寇酋大熊痛加申斥;它使国际观感显示惊叹钦佩,粤人已有痛击日寇南侵迷梦之前奏。这种事实,无疑的堪在抗战史中占着光荣的一页”,在世界战史上也是罕见的。它表现了伟大之广东精神与南澳民气之不可侮。它受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嘉奖。它在全省、全国及港澳同胞、东南亚华侨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和影响,被誉为“南澳抗战精神”。
中共的《新华日报》、国民党的《中央日报》、汉口的《大公报》、广东的《中山日报》、香港及东南亚华侨报纸,都连续报道这场义战。其中汉口《大公报》于当年7月28日发表社论《南澳抗战精神》指出:“南澳这种抗战的精神,真是我们全国抗战的模范”。
中共高层领导机关,对南澳抗战十分重视。《新华日报》自1938年7月2日至8月21日转载了中央社有关南澳抗战的电讯稿多达29条。重要的有《南澳岛民遭浩劫》、《我克服南澳》、《南澳逮捕大批汉奸》、《敌舰18艘围困南澳》、《南澳附近敌我激战中》、《苦战收复南澳》、《敌舰在粤沿海骚扰》、《南澳孤军与敌鏖战》、《南澳敌我仍在激战中》等等。
南澳之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开创了广东抗日收复较大失地的先声。
第二,体现中华民族不可欺侮的精神。
第三,树立了军民合作抵抗外寇的范例。
第四,推迟了日寇侵犯潮汕大陆的计划。
总的来说,这一仗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贫穷落后总是处于被挨打的地位,惟有全民团结奋斗,提高综合国力,加强国防,才能使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世界和平和发展有所贡献。这是值得我们牢牢记取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