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企图在3个月内歼灭中国。同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其中红一方面军第一、第十五军团及红军第七十四师,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全师共1.55万人。历经十年血火淬炼的红军将士,以新的番号挺进抗日战场。同年9月底,日军矛头直指太原,企图攻取平型关。中国军队决定誓死保卫平型关,担任作战任务的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为阻挡日军攻势,决定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伏击。9月25日,在山西平型关两侧的深谷险隘中,一场震动山河的伏击战骤然打响。八路军一一五师广大将士以血肉之躯,在此痛击骄狂突进的日军板垣师团辎重部队,击毙日寇千余,焚毁汽车百辆,缴获军械无数。这场被称为“平型关大捷”的血战,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大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士气。
在彪炳史册的平型关大捷背后,曾国华、刘愈忠、李继生一批历经长征烽火洗礼的五华籍八路军一一五师将士,将故土赋予的坚韧、勇毅与担当,毫无保留地淬炼于华北抗日的烽火熔炉。他们以无畏的果敢、勇气与智慧,在硝烟弥漫的前线与艰苦卓绝的后方,为这场胜利铸就了永恒的功勋。
刺刀:铁血战将曾国华的血火淬炼
曾国华(1910-1978),五华县岐岭镇凤凰村人,1931年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红一军团十一师战士、班长、排长,红五团连长。1934年参加长征,先后参加了湘江战役、遵义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直罗镇战役等重大战役。1936年5月起先后任长征红军三大铁血团之一的红一军团五团副团长、团长,担任东渡黄河开路先锋,参加了山城堡战役。1937年8月,红五团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9月25日,八路军改编后出征抗日的第一仗平型关战役打响。战前动员会上,担任该团二营营长的曾国华,接到如山军令:抢占老爷庙至关沟以北高地,彻底斩断日军先头部队退路,使其成为瓮中之鳖。清晨,老爷庙高地,曾国华沉着指挥,待日军先头部队进入伏击圈后才下令开火,随即率部与敌近身肉搏。战斗甫一打响,便陷入白热化。日军精锐凭借精良装备疯狂反扑,阵地几度易手,枪炮声震耳欲聋,刺刀撞击的寒光令人胆寒。经激战,炸毁敌汽车十余辆,占领辛庄东侧一段公路,完全切断被围之敌与增援之敌联系。随后又奉命东进,带领六、七连攻占老爷庙西南侧制高点,打退日军多次反扑,并协同兄弟部队全歼该区域敌军。此后,他再度率领不足百人的四连夺取1900高地,完成任务后转至老爷庙东南侧阻援,成功击退日军多次进攻,掩护全师转移。曾国华在枪林弹雨中,子弹擦过耳畔,碎石迸溅划破脸颊,他毫无惧色,以无畏的身姿激励着全营官兵。此役,曾国华率领六八五团二营圆满完成任务,杀出“模范红五团”威风。战后,二营五连被授予“平型关大战突击连”的至高荣誉。锦旗上的荣光,浸染着曾国华与全营官兵的赤诚热血。
曾国华率领的六八五团二营五连获得“平型关大战突击连”锦旗
硝烟未散,曾国华又踏新征程。1938年,他转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五支队支队长,深入日寇重兵布防的冀鲁边区。在险象环生的敌后战场,他智勇兼备,将游击战术运用得出神入化。忽而化整为零,神出鬼没地袭击日军运输线;忽而聚零为整,在日军必经的要地设下致命埋伏。随后,相继取得了“三打灯明寺”“郯城战役”的重大胜利,如尖刀般插入敌后,搅得日军日夜不宁。
枪械:铁血军需刘愈忠的军械驰援
刘愈忠(1908-1990),五华县河东镇宝瑞村人。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修械班长,红二十二军、红一军军械股长。在铁血长征途中,他先后任红二师五团供给处工人班长、军械股长,专管修械和武器弹药。1937年8月,刘愈忠改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修械股股长,六八五团军械员。在平型关战役打响前,作为该团军需处唯一负责军械粮秣供需的骨干,他肩头的担子重逾万钧。当六八五团团长杨得志率部自晋西南侯马站乘火车星夜驰援平型关时,日机肆虐,炸毁铁路,部队被迫转乘汽车颠簸于崎岖山路。在这紧急关头,刘愈忠的身影穿梭于混乱之中。他最初仅靠赶着毛驴驮运,一到太原,立刻想方设法换乘汽车,凭借惊人的调度能力与脚力,硬是在部队徒步抵达冉庄集结地前,将全团急需的弹药、军械、药品等物资悉数运抵!有力保障了前线部队的作战,为保证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胜利的背后,是刘愈忠用无数个不眠之夜和磨破的双脚换来的保障。
9月25日,胜利的枪声渐渐平息。硝烟未散的战场上,日军遗弃的军服、军毯、罐头堆积如山,崭新的“三八式”步枪、歪把子机枪、掷弹筒散落各处。此刻,刘愈忠带领的运输排成了最忙碌的身影。他们要在日军反扑前,将这些宝贵的战利品迅速转移。战士们扔掉破旧装备,欣喜地换上缴获的日械,仍有无数的物资等待搬运。面对无法开走的日军汽车,他们只能忍痛付之一炬,烈焰升腾,映照着他们疲惫却坚毅的脸庞。
粮草:铁血后勤李继生的粮秣竞速
李继生(1906-1989),五华县河东镇苑河村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在红军兵工厂修枪械。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历尽艰辛到达陕北。后任红军大学会计、干部团出纳、军委直属干部休养连(又称“中央纵队休养连”)副连长。1937年8月,李继生奉命调入八路军一一五师供给部,随即随主力东渡黄河,直抵平型关前线。9月,当一一五师进入晋北后,后勤陷入困境:原平粮站受阎锡山部控制,屡屡克扣粮食,需八路军团级干部多次交涉才勉强发放。至平型关附近,粮断多日,就地筹粮却见村庄遭日寇洗劫,战士一度仅以土豆充饥。直至大战前夜,粮食方艰难运抵,勉强维系了战斗的最低需求。在这场与封锁、歧视与险峻地形的严酷竞速中,李继生与供给部同仁以惊人的坚韧,在绝境中为平型关大捷托起了生命线。这段在封锁线上淬炼出的后勤智慧,为其随后在晋察冀根据地担任军区“理财人”积累了直面复杂困境的宝贵经验。1937年10月,聂荣臻率一一五师一部挺进五台山,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这片新生的热土上,李继生开始了他默默耕耘的八年。他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科员、财务处长,成为这片红色根据地的“理财人”。
平型关战斗结束后,战士们高兴地背着缴获的战利品归来
时光荏苒,平型关的炮火早已沉寂八十余年,但历史的回响从未断绝。当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来临,“硬打硬”的五华阿哥曾国华之勇猛,在刺刀见红的搏杀中粉碎了“皇军不败”的狂言;刘愈忠之坚韧,于十万火急的军械辎重里撑起了胜利的基石;李继生之缜密,在锱铢必较的账簿上维系着部队的供给。他们在战火硝烟中的身影,挺了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参考资料:
1.中共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编,《曾国华传》,媚子、曾林辉著,2019年10月出版;
2.中共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编,《五华长征人物谱》,2019年9月出版;
3.五华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五华县志》(1991年版);
4.中国文史出版社,《罗荣桓元帅功著山东》,王汇川主编,2005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