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暴发,国共两党的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南雄也不例外,在中共南雄县委的领导下,全县城乡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国民党广东省政府迁至韶关,随后不久广东省委也迁至韶关。广东省委在南雄瑶坑期间(1939年冬至1940年),领导指挥了全省的抗日救亡运动。南雄党组织采取积极灵活措施,掩护了省委书记张文彬等人的省委机关活动,为保障省委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救亡运动作出了贡献。同时在雄州街道水西桥、古市镇丹布村委湖罗丘村和全安镇暖水塘,经历了南始战役,迟滞了日寇进攻县城和城郊飞机场的军事行动。
在民间,英勇的南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怕牺牲、前赴后继,也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抗击日寇斗争之中。“里东农民夜袭日敌营房”、“瑶坑农民打死日本鬼子”就是活生生的例证。
里东农民夜袭日敌营房
抗战期间,日军凭着优势兵力和装备,使我军屡遭挫折,1945年2月3日南雄失守。日军四出骚扰我村庄,烧杀、抢掠、奸淫,无所不为,激起了南雄人民无比愤怒。当时就有(现珠玑镇)里东乡南山背村农民曾昭模、曾昭怀等10多人,不畏强暴,他们曾两次进入敌人住地偷取很多枪弹等物。
第一次在深夜待敌人熟睡时,他们各持菜刀一把,潜入驻灵潭石街日军营房,爬墙跳进后园,牵走被掠耕牛一只,再进入敌人寝室,偷取38式步枪六支,手枪两支,子弹二百发等物归家。第二次深夜潜入驻里东圩日军马房,打算牵马而归,不料马踢蹄,牵不走。结果则偷取大炮架一个,望远镜一个,防毒面具一个等物。天亮后被日军发觉,即跟踪追查,发现炮架花过路面上有轮迹到南山背村,敌军判断该村民偷了,即放火烧毁民房三十多间。幸村民早有预料,在高山上放哨警戒,见日军跟踪进村,村民早已远离村进山躲着,不致遭日军捕杀。
瑶坑农民打死日本鬼子
1945年7月间,驻在(现湖口镇)拱桥村的日本鬼子,有10多人先到洋汾村骚扰之后,又到(现水口镇)下湖村抢东西拉妇女。其中有一个鬼子追妇女走散了,就抓到一个农民(湖口镇龙眼头人)带路,由司马窝向腾气坳走来。几个农民正在茶棚里喝茶乘凉,约是中午的时间,天气很热,乘凉的人是附近(现雄州街道)村庄荆江(岗)、瑶坑、司马窝的人。他们看见日本兵来了,没有长枪,手里只拿着一支长茅,但还不知道他有没有手枪,大家有点慌。他们几个人:刘烈琰、世懋、世民、烈瑞、过房生、光华(初星)商量,要干掉他。日本鬼子越走越近,那个带路的人又暗示他们,鬼子除了那把长茅再没有其他武器了。于是他们直向鬼子冲去,其他群众又在岭上喊话助威,鬼子兵作慌了不敢走大路,见前面有人,就走小路,经山塘下向荆江(岗)村跑,并一路呱呱嚎叫。他们几人手拿石头穷追,在荆江(岗)村桥板将鬼子包围起来了。他们用石头击中了鬼子的脑壳,鬼子手中的长茅掉落地下,刘烈琰迅速冲上去捡起长茅向鬼子捅去,其他的人则用石头猛击鬼子的头部,顿时就将鬼子打死在水田中。为了不被日敌发现,他们将鬼子的尸体拖到附近的水坑里埋掉,并把现场的血迹也用水冲掉。当时,围观的农民有100多人,见刘烈琰他们把这个侵略者打死了,都感到出了一口怨气。过了两、三天,来了些日本鬼子到瑶坑、司马窝附近村庄寻找失去的鬼子,但什么也没有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