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郁南县先后成立“励志读书会”“抗敌救亡会”等组织,开展抗日宣传和爱国献金活动。1938年7月,中山大学中共党组织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指示,派中共党员学生李福海(祖籍中山,广州出生)、吴子熹(郁南人),以回乡服务团回到郁南,首先在县城(今建城)发动县立第一中学师生织织宣传队,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为中共郁南地方组织重建作准备。同年11月,经中共广东省委批准,成立中共郁南县中心支部委员会(简称县中心支部),由吴子熹任中心支部书记。
1938年7月,建于郁南县城(今建城镇圩镇城东外)的“郁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1938年10月,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队部驻西江办事处(1939年2月改称西南办事处)在云浮县成立,先后由梁嘉、朱荣、李鹤超担任办事处主任。同年12月,根据广东省委指示精神,县中心支部参照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省抗先队”)的经验做法,推动郁南县当局成立“抗先”组织,向国民党当局倡议成立郁南县青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郁南县抗先队”),得到批准后在县城公开成立。该队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广大进步青年和一切抗日力量,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同时通过活动,物色建党对象,发展中共党员,扩大党的队伍。为了利于团结中间势力,争取地方开明人士对抗日救亡运动的支持,县中心支部物色了21人为县抗先队队委,推选支持抗日的士绅刘梓材(建城人,刘莲的父亲)为名誉队长,曾迺桢(建城人,国民党员、国民党乐昌县卸任县长)为队长,黄世传(国民党县党部秘书)、县中心支部书记吴子熹为副队长,县中心支部委员廖根培为组织部长,县中心支部委员赵约文为宣传部长,中共党员王仁才为秘书。其余队委除李雨田是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外,李曼晖、梁荣新、岑彪、卢鉴埙、周文焯、黎曼青、陈其荣、陈鹏、陈克、黄木许、吴耀枢、刘莲(女)、麦子仪、陈耀初等均为中共党员或进步青年。县抗先队规定,一切重大事情和决策,必须经队委集体讨论研究决定,这样就从组织上保证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
县抗先队在前阶段回乡服务团工作的基础上,加上有一批热血方刚的知识青年,他们理直气壮地在民众中宣传抗日,动员和组织民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因而,组织发展很快,短短一个多月,县抗先队组织就由县城扩展到农村,先后建立了都城、连城(今宝珠)、桂圩、通门、罗沙、罗旁、冲强7 个支队,队员主要是中、小学校师生、农民和各阶层青年,达800多人。
县抗先队在中心支部直接领导下,利用合法的地位开展各项工作。首先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各地纷纷组织抗日宣传队,通过讲演、出版墙报、画漫画、演剧和唱抗日战歌等形式进行宣传。县中心支部书记吴子熹带头参加宣传活动,并任宣传队长。县立第一初级中学的师生成为抗先队的主力,该校抗先队副队长刘莲是个10多岁的初中生,她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带病坚持宣传演出,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革命理论,于1939年9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郁南县首位女共产党员。
为了阻止日军入侵,县政府下令设置路障,使日军车辆无法通行。县抗先队响应政府号召,与民众一起参加设置路障行动,一边劳动,一边做宣传鼓动和服务工作,烧茶送水到各个工地,提前完成任务。
在农村,县抗先队通过大办夜校,成为联系民众、团结教育农民,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的阵地。县中心支部书记吴子熹首先在建城冲灶村开办夜校先行点,做出示范,然后推广。很快在附近10多个村庄开办了夜校。各抗先支队均利用夜校为阵地,每2至3位抗先队员负责一间夜校,定点、定时、定人上课。由县中心支部统一印制《民众识字课本》,既学文化,又教唱歌,讲时事,宣传抗日道理,深受民众欢迎。如通门、罗沙的夜校就有500多人参加,每到晚上,男女老少,携儿带孙,点燃火把前往夜校学习,使这个僻静的山村顿时热闹起来,民众对夜校十分赞赏,不仅能识字学文化,还能学习和掌握革命道理。县立第一中学的学生定期到乡村讲坛讲课,他们白天在校本部听课,晚上在夜校授课,既是学生,又是老师。他们的义举,经常受到学校国民党当局的阻拦,诸多借口阻止学生参加活动。
县抗先队通过抗日宣传,揭露日军侵华“三光”(杀光、抢光、烧光)政策的罪行,指出他们是要颠覆灭亡整个中国,使中国沦为他们的殖民地。同时揭露汉奸、卖国贼投敌卖国的罪行,从而激起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对敌人的义愤,支持战斗在抗日最前线的人民子弟兵。县抗先队发起募捐献金活动,并向前方战士写慰问信。县立第一中的女教师及女学生不但带头献金,而且发动社会妇女缝制慰劳袋、布鞋送往前方。
1939年5月,在陈克(陈隆基)、陈鹏(陈美材)的直接领导和策划下,罗沙抗先支队向罗沙升安局(民团)借来枪支武器,成立了一支40多人的武装队伍,为日后郁南党组织开展武装斗争做了准备工作。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反动派在全国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郁南县县长邹志奋等认为解散县抗先队时机已到,借口县动委会已组织工作团,县抗先队应撤销,决定解散县抗先队。经过党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的多次斗争,出于形势需要,活动历时仅一年的县抗先队被迫解散。
县抗先队在党组织不能公开活动的条件下,仍然秘密开展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县中心支部团结教育青年、领导青年进行抗日斗争的纽带和桥梁,成为全县统一的最大的青年抗日团体;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群众热爱祖国,仇恨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感情;在郁南城乡点燃了抗日之火,培养了一批抗日积极分子,利用这个阵地发展了一批党员,壮大了党的队伍,扩大了党的统一战线,为坚持抗日斗争,揭露和抵制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政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郁南抗日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参考文献资料:《中共郁南地方史》《郁南革命老区》《郁南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