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8月,日军为了打通豫、湘、桂线,从广东方面进犯西江地区直逼广西,北进打通粤汉铁路南段,以连接湖南衡阳;驻广州周围的日军频繁紧张调动部队,集结西进、北上的队伍,调动作战物资,紧急准备进犯。为此,中共西江特派员冯燊带着广东省临委关于集中全力搞武装斗争的指示,来到郁南发动党员、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1944年9月16日,郁南县民众武力指挥部(以下简称“南武”)在县城(今建城镇)甘棠书院挂牌成立,由李振业任指挥官,张执中任副指挥官,李光汉为顾问,并组建五个中队和一个由伤愈荣誉军人组成的荣誉中队,任命林若星、李荣欣、余镇镛、陆良醒、阮韶华和关云为各中队队长。
1944年9月18日,日军第22师团第84联队抵达郁南县连滩。此时,国民党郁南县县长带着县政府官员逃跑到南部千官乡。“南武”指挥部接到日军继续进犯县城的情报后,立即部署抗击来犯之敌。当时中共地下党建城支部书记陈其荣也秘密召集党员刘灶莲(刘莲)、张梓棋、梁彤晖、廖仲培、岑彪和原抗先队员余炳耀、廖淑培、刘均、钟子豪、杜晖、陈清等20多人开会,布置参战事宜,并到国民党县政府搜到步枪16支,手榴弹24枚。
19日(农历八月初三),部分日军先头部队从今郁南县历洞经过连城(今宝珠镇)向县城进犯,经过连城大用村牛揾口孔家大屋时,早就埋伏于对面密林中的“南武”连城中队战士开枪射击(“南武”成立时,连城乡抗日自卫队分配有30余支步枪及一批弹药),当场打死日本军官1人──打响了郁南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日军当即火力顽抗,但“南武”抗日战士凭借熟悉地形及茂密的树林,快速转移到另一个更加有利的抗日地点。
20日,日军第22师团第84联队另一部分官兵从连滩出发,分兵两路扑向县城。“南武”指挥部命令张克率一个分队共40多人在建城青山庙对面枫木坪高地设伏,其他两个分队共80多人在冲坡口和回龙庙一带设防,另外又安排一支战斗力强的直属中队共100多人在五里亭桔仔坑一带埋伏,等待从井涌、合村、车滘两个方向进犯县城的日军。
21日下午2时许,100多个日军到达建城井涌,在进入青山庙附近时,遭埋伏在枫木坪的“南武”战士猛烈打击。此战,毙敌5名。因敌强我弱,张克率队主动撤出阵地。与此同时,又有100多个日军进入五里亭,“南武”直属中队以强大的交叉火力压住日军进攻,日军企图以增援兵力对“南武”战士作迂回的包围,但“南武”战士凭借熟悉的地形、地物和作战经验,与日军展开一场生死大决战。在残酷的战斗中,日军多次冲锋均被“南武”战士的火力压下去。决战中,双方各有伤亡。激战至黄昏,日军自觉夜战对己不利,慌忙撤出,向青山庙的日军靠拢进行联合作战。两队日军汇合后,继续向县城进犯。“南武”战士以退为守,陆续退回县城,利用黄昏时分凭借熟悉的街道、房舍、进退路线与日军打了一场巷战。此巷战至夜幕降临,日军又有10多具尸体横躺在小巷内。巷战过后,日军疲惫不堪,急忙找驻地安歇。“南武”派出一支8人的飞行袭击队乘黑夜下山,摸到县城周围,在文昌宫和西武庙附近与日军打起“麻雀战”。一阵又一阵激烈的枪声过后,由于黑夜看不见人影,双方均无伤亡。接着,飞行队员们乘黑夜潜入城内,从新路巷小径摸进有几个日军占住的史家家中,一进门便缴获了两支上了刺刀的步枪,并拿起缴来的枪刺死两个呼呼大睡的日军。在斗米塘附近埋伏的警卫排战士,凭借田埂、小山丘上的建筑物作屏障,与日军决战。当天,共击毙日军大尉中队长富川太郎以下官兵20余个,并在日军中队长尸体上搜获比例为十万分之一的郁南军用地图及相片各1张,史称“一天五战日寇”。
23日,在县城的日军4000余人,向都城进犯。“南武”都城中队在队长林若星的率领下,在都城西南的象山、金鱼山、石头山一带构筑工事,袭击日军,击毙日军10余名。
25日,日军第22师团的后续部队5000余人,由连滩经大方进犯通门。“南武”通门中队在中队长陆良醒的指挥下,于是日拂晓在通门东南边羊兰坑、思律坑、高界顶、冲木堆一带布防,袭击日军,击毙日军10余人。
郁南打响抗日第一枪之战,是郁南人民自卫抗日的最大一战。战斗中,“南武”指战员士气旺盛,沉着应战,广大民众同仇敌忾,紧密配合,一批共产党员和爱国青年发挥了中坚作用。此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共毙敌47人,其中军官2人,缴获各种轻重枪械、子弹一大批,战马一匹。“南武”官兵牺牲22人。
为纪念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郁南社会各界人士在建城镇附城城东门外建起“郁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身高4.3米,碑座占1.7米,呈“圭”字形。1985年11月,该纪念碑被郁南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因道路扩建而迁移至附近的西宁公园内按原貌重建。2010年9月重修,并镶嵌花岗石。2015年9月,在郁南县首位女共产党员、抗战老同志刘莲的资助下,增设了抗战纪念园标志石和郁南抗战历史展览室。该纪念碑现是云浮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和郁南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本文参考文献:《中共郁南地方史》《郁南县革命老区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