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潮安区凤塘镇东龙村是水陆连接潮安、揭阳、汕头三地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又因境内有座万里桥而更使其声名显著,桥建于南宋年间1138年,比潮州广济桥(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还早33年,其历史悠久和重要性被誉为“潮州第一桥”。还因曾是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艺术宣传队开展活动和解放战争时期潮揭丰边党组织领导的武工队联络的重要节点而极大荣光。历史的层层铺陈的深邃积淀,构筑成东龙村今日的辉煌与盛名。
“潮州第一桥”——万里桥
追寻革命足迹,回溯红色记忆。走进东龙村村前,只见几百年古老的大榕树,像巨伞撑出了一方荫凉和天地,似饱经风霜的老人诉说着往事的风雨。那段不朽的烽火岁月,让东龙村这处红色遗产愈发熠熠生辉。村中东野公厅东侧二巷曾作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艺术宣传队、大和武工队活动旧址,她娓娓道来一个个激情澎湃、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活动
1939年5月间,日军入侵潮汕在即。潮汕青年抗日同志会与以爱国将领华振中带领的驻潮汕警备部队——国民革命军第十二集团军独立第九旅合作抗日。吴楚人(吴南生)、黄城存、林克清、林西园、谢廷凤等在蓬洲乡成立“汕青抗会流动剧团”,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队伍成员主要由潮汕青年抗日同志会会员与少工队队员所组成。吴楚人任指导员,郑松涛任队长。郑松涛牺牲后,由黄城存继任队长。
吴楚人(吴南生)
1939年7月7日,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在潮安桑浦山宝云岩宣布成立。之后,接受华振中番号成为“独九旅游击队”,“汕青抗会流动剧团”也成为“独九旅艺术宣传队”。艺宣队在吴南生、黄城存的带领下配合军民合作站,组织担架队、运送茶水,护理伤员,开展宣传和慰问等支前工作。1940年1月,在反日军河西扫荡战斗中,艺宣队和军民合作站转移到东龙,进驻在东野公厅东侧二巷巷尾丘玉葵家及毗邻阁楼之中。
战歌永恒,鼓舞抗日。艺宣队驻东龙期间,这支文艺轻骑兵穿梭在青麻山、桑浦山间,用歌声唤醒民众,用艺术点燃抗战的星火。他们知道,每一次演出都可能遭遇危险,但每一次演出,都会在群众心中种下抗日的种子。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文艺不仅是慰藉,更是武器。这支特殊的队伍,用最柔软的方式,做着最坚强的事。他们的歌声,终将汇成抗日的滚滚洪流;他们的演出,终将化作刺向敌人的锋利匕首。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东龙村,村中丘翼龙、丘芝圃、丘克义等进步青年,积极配合独九旅艺宣队抗日斗争活动的后勤工作。艺宣队在这里通过宣传组织、文艺演出、群众动员等形式激发民众抗日热情,吴南生等与这里进步青年也结下深厚的革命友谊。后人特赋诗句缅怀致敬英雄,以作纪念:“凤水英烈势如虹,潮汕艺宣屡建功。醉卧沙场人敬佩,忠魂赤胆战旗红”。
潮汕青年抗日游击大队艺术宣传队的活动,不仅是军事斗争的辅助手段,更是一种“文化抗战”的实践。他们通过艺术形式将政治目标与民众情感结合,成为连接游击队与群众的桥梁,为潮汕地区乃至华南敌后抗战的坚持和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持。这种“文艺武器”在抗战中的灵活运用,体现了潮汕在中共领导下敌后抗战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活动
1948年,全国革命形势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潮揭丰边县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先后建立了山后武工队和桑浦山武工队。5月18日,武工队在东龙村集合,协同潮澄饶丰武工队突袭大和乡公所和警察所,缴获长短枪12支及一批弹药。1949年2月,山后武工队以原大和突击队为基础成立了大和武工队,代号“兔部”,队长罗能,活动于潮揭边的大和(现潮安凤塘)一带,把武工活动伸向潮安平原,活动范围扩大至登岗、浮洋和凤塘交界边区,使山后武工队与上铁区武工队的活动区域连成一片。为相互呼应,建立水陆情报网,桑浦山武工队员、白宫交通站负责人林镇(阿再)等与东龙乡保长丘克义取得联系,安排革命人员前来东龙,夜宿于东野公厅东侧二巷阁楼,日藏于巷尾厝,通过隙巷出村到周边打击敌人,有力开展敌后武装斗争,为潮汕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东野公厅东侧二巷
解放战争时期,东龙村继续作为武工队活动据点,体现了革命传统的延续性和坚定性。如果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舍身支援革命、参加革命,就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事实。
东龙村是一片红色热土,是英雄村庄。中共地下党组织以东野公厅东侧二巷为阵地,传播进步思想,培育革命种子。进步青年丘翼龙、丘芝圃、丘克义等先后走上革命的道路,为党的革命事业,为潮汕的抗日和解放战争做出积极贡献。1958年,东龙村被评为广东省文化乡镇;1993年,被广东省民政厅批准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1994年,被广东省民政厅批准为“革命老区村”;2002年,东龙村小学首批获得广东省政府拨款改造破危小学校舍。
武工队突袭大和乡公所和警察所
感悟光辉历史,赓续红色基因。将近九十年的光阴弹指一瞬间,东野公厅东二巷几经修葺保留存在,其活动旧址列为潮安红色革命遗址,用于传承红色基因。如今,屋前的古榕树苍绿繁茂,古榕正深情凝望着村庄上空这来之不易和平之光,那一场震慑潮汕的革命往事虽已远去,但那段光辉的历史、永恒的战歌却永远烙印在潮汕人民的心中,并定格在潮汕红色近代史的扉页上,成为东龙村世代的荣光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