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也就是1939年,中国的抗战进入到最艰难的时刻。中国所有的国际通道被日军封锁,只剩下偏居大西南的一条滇缅公路。这是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抗战生命线的战略通道。这一年,有3000多名南洋华侨放弃在海外的优越生活,告别父母亲人,在滇缅公路上冒着炮火,以生命为代价抢运军需物资,其中就包括台山籍南侨机工李月美和黄艺民。日前,在采访中,李月美的大儿媳尹凤娥、黄艺民的女儿黄春华向记者吐露了在心中积蓄已久的愿望:寻找李月美、黄艺民在家乡及海外的亲人。
“当代花木兰”李月美的大儿媳:找到他们也是一种安慰。
“不知道婆婆娘家还有没有什么亲人,希望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找到他们也是一种安慰!”8月15日,身处海南琼海的李月美的大儿媳尹凤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李月美祖籍台山,1918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其父亲李荣基早年从台山移居马来西亚,是一位医生。李月美家中兄弟姐妹9人,她排行第四。1939年初,李月美女扮男装回国参加抗战。同年7月,她的弟弟李锦容在姐姐的感召下参加第八批南侨机工服务团回国参加抗日,分配在西南运输处第15大队。
1940年的一天,李月美因公在滇缅公路一急转弯处不慎翻车,身负重伤,脑部震荡。幸亏她被过路的南侨机工杨维铨发现,并奋力抢救,两人后来结为夫妻。星马报界以“当代花木兰”为题作了详细报道,何香凝女士为她题写了“巾帼英雄”四个大字。
抗战胜利后,1946年,李月美与弟弟李锦容一起复员南返与家人团聚。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时接见了李月美。1965年,李月美先后带8个孩子回国。1968年,李月美去世。
目前,李月美的大儿子已经去世,她的大儿媳表达了寻找李月美在家乡和海外亲人的愿望。“我们寻找我婆婆的娘家人,并不是想得到他(她)们的帮助,只是想知道我婆婆那个大家族的后人过得好不好,看看她哥哥弟弟或者姐姐妹妹的小孩还记不记得这个姑姑或是小姨。”尹凤娥特别强调这一点。
台山籍南侨机工黄艺民的女儿:这是有生之年的最大愿望。
“在有生之年,找到爸爸的亲人,是我们几姊妹最大的心愿!很希望你们能帮忙找一找!”8月15日,身处重庆的南洋华侨机工黄艺民的女儿黄春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据南侨机工重庆二代2008年9月编《定居在重庆的南侨机工》一书记载,黄艺民1914年出生,1939年6月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巴东(住址:埠泮洛街59号)回国抗日,属于第六批回国的南侨机工,被分配在西南运输处第14大队42中队。他在滇缅公路上出生入死,抢运抗战物资。
黄春华说,父亲于1965年去世,走得比较早,那时他们四姐弟还小,最大的12岁,小的才几岁,所以对父亲的信息了解非常少。后来是听父亲的同事说起,才知道父亲是从南洋回来参加抗日的。
“我们去云南省档案局查资料,看到他的登记表上只写着:祖籍广东台山。不知道他到底是属于哪个镇村,也不知道他有几个兄弟姐妹。母亲比父亲小20岁,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性格比较内向,也没有说过什么,现在她也走了多年,所以信息都断了。”黄春华表示。
黄春华说她记得有一点,就是在上世纪60年代,父亲跟他的一个表弟通过信,还帮他兑过钱。信上的称呼,记得是“泽哥”。在最后病重的日子里,父亲说他想回到家乡台山,落叶归根。
“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我和姐姐跟旅行团还专门到了江门。在台山的那琴半岛,我们拿着爸爸的相片,对着大海喊:爸爸,我们来了,我们送你回来了!我们都到了台山,还是找不到,真的很遗憾!我们在梅家大院的商铺问了一位中年人,他说姓黄的在那边,还指了一个方向。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找,时间也不够了……”说到这里,黄春华一度哽咽,直至忍不住失声痛哭。
“几乎每个人回国来参加抗战的经过,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实。”这是1941年1月27日《新华日报》报道南侨机工文中的一句话。据统计,在南侨机工中有1000多人牺牲。事实上,每一位南侨机工回国时都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日寇肆虐、国家危难之时,南侨机工们选择了骨肉分离甚至生离死别。
85年过去了,希望中断的联系能够接续,失散的亲人得以团圆,赤子忠魂得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