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作舟
谭作舟(1903-1928),阳江农民运动领导人。1925年8月,谭作舟等人在阳江雅韶乡建立农民协会,这是广东南路地区共产党领导建起最早的农会之一。1926年3月间,中共阳江县党支部成立,谭作舟任农运委员。至1926年底,阳江地区已建立80多个区乡农民协会,会员达12000多人,并组建了农民自卫军。1927年4月15日,谭作舟遭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928年,在广州红花岗英勇就义,年仅26岁,是大革命时期“阳江十六烈士”之一。
谭作舟烈士给父母的遗书
1925年12月,谭作舟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成回到家乡阳江,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15日,谭作舟在阳江被捕,被押解到广州南石头监狱。在这期间他曾写了五封家书。1928年7月,谭作舟在狱中自知不能幸免,临刑前给胞弟谭作楫写下遗书:“余今……死矣,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余今日之死,适足为异世之光,望你继吾志愿,余死而无憾矣!”这封绝笔信并没有寄出,而是写在一条短裤上塞进监狱墙缝里。后被捕入狱的中共党员冯国治被押解在同一牢房,无意中发现遗书,因恐被狱卒发现,就把短裤穿在身上,日夜背诵信中字句。解放后,冯国治回到阳江,第一时间找到谭作舟信中所提到的弟弟谭作楫,将此信一字不漏念给他听。此后,谭作楫每次重读兄长的这封遗书,总是热泪盈眶,心情澎湃。
谭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每年节假日聚会,都会集体重温谭作舟的几封家书。“三伯父谭作舟牺牲后,我的父亲谭作楫把那些家书谨记在心。他一辈子不敢忘记自己三哥最后的遗嘱,刻苦读书,报效祖国。并把这些话作为家风传承,讲给每一个子孙后代听。”谭作楫三儿子谭中武回忆道。
谭作舟烈士家族后人涌跃从军报国
谭作舟烈士家族一门四代,从艰苦卓绝的大革命时期到朝气蓬勃的新时代,跨越一个多世纪的悠悠岁月,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家国情怀刻进血脉,涌现了28位军人,这在阳江被传为佳话——
谭中岳,谭作舟烈士的亲侄,谭中武的弟弟,从戎40余年。他说,三伯父的遗志和父亲的教诲,像人生前进的灯塔,一直在指引着自己前进的方向。他高中毕业后投笔从戎。在同年入伍的战友中第一个入党、第一个被评为五好战士、第一个被提干。他在部队里成长的每一个脚印,动力都源于谭作舟烈士这座“人生灯塔”的指引和鞭策。“参军报国,在部队岗位上做好自己,是我们后辈继承先烈遗志的最好方式。”谭中岳在济南空军部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年年被评为优秀。2007年,谭中岳在师级岗位部队退休。
谭中行,谭作舟烈士亲侄,是国家第二批培养的飞行员。1950年参军入伍,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1959年转业。
谭中莲,谭作舟烈士的亲侄女,是阳江解放后第一批应征入伍的青年学生。1950年冬,谭中莲在阳江县立中学读初二时应征入伍,从抗美援朝战场回来后一直在部队,1978年在空军医院退休。
谭作健,谭作舟烈士的堂弟,1956年参加海军。1958年11月12月,在海南三亚榆林港执行任务时光荣牺牲。
谭岱珠,谭作舟烈士的侄孙女,谭中岳的女儿,是这个军人之家的年轻一代,曾经从事空军通信研究工作。巾帼不让须眉。她认为参军报国不只是男儿的事。“三爷爷把青春年华贡献给了革命事业,他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毫无畏惧,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他希望后来人继承遗志,完成他的未竟事业,这是先辈们留给我们家族的巨大精神财富。”
谭士锋,谭作舟烈士的侄孙,是谭中武的儿子。也许是从军15年的关系,也许是转业后在公安刑侦养成的职业习惯,又高又瘦的谭锋,年龄不大,脸上却带着日晒雨淋的风霜,他话语不多,一举一动都体现着军人的担当。“虽然长期的高强度部队训练有时候会让人身体疲累,但是我的内心从来不觉得辛苦。家族的优良传统教育,日常生活点滴熏陶,培养了我忠诚勇敢、吃苦耐劳的品格。虽然我已回到地方工作,但还是坚持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只要祖国需要我,‘若有战,召必回’。”
李启慧,谭作舟烈士的曾外孙,是目前谭家最年轻的战士。“小时候外婆经常带着我们回雅韶,和我讲家族的红色故事。谭作舟太爷爷为中国革命流血牺牲,他也留给了家乡和家族一座革命丰碑。我从小对部队和军营非常向往,长大后我选择了去陆军当志愿兵。”如今回到地方工作的李启慧,走路总是迈着正步,部队的痕迹早已深深刻在骨子里。
……
现在,谭中岳和谭中武接过了父亲谭作辑的接力棒,每年给孩子们念谭作舟的家书,讲家庭的革命故事。谭家兄弟说,自己从未要求过孩子一定要当兵,但融化在家族血脉里的红色基因,早已成为他们的默契。革命的信仰,顽强的斗志,红色的家风,已在谭作舟烈士家族后代的每一个人心中生根发芽。
军人谭中莲、谭中岳与父母合影
谭作舟烈士一门四代28人从军铁血铸忠诚,是红色基因在谭氏家族人的血脉中,世代相传流淌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