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闻,一名结对帮扶贫困的干部,在对贫困户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时,深入到当地、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结合贫困户的实际,创新扶贫模式,以经营的意识跳出扶贫的常规,与贫困户一起,对当地养鹅传统产业进行延长产业链思考,拓宽了贫困户脱贫的空间。他以引导贫困户主到市场摆摊宰鹅、卖鹅肉的办法,使贫困户当月就摆脱了贫困,实现了脱贫。
精准扶贫,如何才能做到精准,使贫困户迅速摆脱贫困,实现长久脱贫?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也是各地急于解决的问题。而上述结对帮扶干部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已明确,各地倒逼机制已确立,帮扶干部进村入户、为贫困户探索脱贫路径已启动,甚至有的已进行了攻坚克难的阶段。有“热气”逼人来之势,资金的投入、项目的确定,满怀豪情奔小康、脱贫困的步伐在加快,誓让“贫困”换新天的“军令状”在行动中得以彰显。但是,在开展精准扶贫中,个别帮扶干部缺少经营意识、眼光不够长远,有急功近利之“嫌疑”,缺乏谋长远的定力,仅满足于“输血”的立竿见影,完成眼前任务,对于贫困长远脱贫置之脑后。群众称之为“一阵风”式扶贫。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精准”。只有做到“精准”,才能把扶贫、脱贫工作做得实、扎得牢,使贫困户实现长久的脱贫,巩固好脱贫的效果。如果要做到真正的精准扶贫、脱贫,除了帮扶干部、单位苦练扶贫之“内功”,详细了解贫困户面临的困难和焦虑,做到把“脉”准确,用“药”恰当之外,还需要大批有公共经济经营能力的人才做支撑,依靠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及时捕捉到市场信息,优化组合贫困户的资源,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帮助贫困户解开脱贫致富的“密码”,启动源源不断的“造血”管道,实现长久脱贫。特别是对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也可以通过扶贫资金的优化组合,上创造性项目,以股份、分红等形式,实现收益,使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拥有固定的、长远的收入,彻底解决他们生活之困。
精准扶贫是一项需要经营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送点启动资金、苗木、化肥农药等就能解决得了的,而是需要长远的规划,需要发动全社会来参与、来努力;更需要大批懂得资金运作,懂得经济经营的人才来作为、来奉献,让他们开动脑子、灵活创新,整合资源,激发贫困户的积极性,把政策用好、用活,引领群众致富。
最近,各地都陆续举办培训班,给驻村帮扶干部上扶贫课,有效地提高了帮扶干部的综合素质。笔者认为,还要好好补上社会经济经营这一课,着力提升帮扶干部经营意识,把更多的“经营智慧”投入进来,才能把扶贫工作经营好,经营出卓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