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贫困、走向小康、踏入富裕的生活,是每一个贫困人的心愿。然而,据统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1.66亿人减少到600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现在还有6000万人需要政府和社会进行帮扶,使他们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小康生活,这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啃下的“硬骨头”,需要强大的“真扶贫、扶真贫”力量来支撑。这个重任,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的肩膀上,注定需要来一场“以贫困百姓心为心”的扶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过上真正出彩的生活。
目前,在2020年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吹响,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快速而又平稳地抵达目标呢?这是一个值得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党员干部思考的问题。前不久,笔者与一位从事多年扶贫工作的干部聊天时,她说,要扶真贫,需要做一个有温度的扶贫人,自觉与扶贫对象攀亲戚,认真倾听他们所需、所盼、所能,想方设法在“能”字上面做文章,重点是把精力集中在“造血”上面,为贫困的家庭打通财富的通道,保证他们长期有收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生活。这可是她从多年实践中积累下的总结,很值得研究和采纳。
一直以来,我们党就是群众的主心骨,就是群众需要依附的精神力量。因此,紧紧围绕群众切身利益这个重心,打赢这场扶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目标,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应担负起的责任。在贫困群众队伍中,导致贫困的根源各有不同,有的是因病贫困、有的是因无劳动能力贫困的等。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如何做好帮扶人,首先应该把工作落实在把脉方面上来,到实际中去摸底,深入到贫困家中去听心声,到群众中去找答案,再根据不同的情况,分门别类,创新、拓展扶贫思路,实施精准扶贫,方可实现群众脱贫奔康的目标。
据报载,福建省宁德市有个村叫东山村,通过帮扶使当时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贫困的群众收入也逐年增加,惜日的“旧东山”也变成了“新东山”。但是,村里还有22户因病、因灾、因没有劳动力,仍然贫困的群众。如何让这些群众走出贫困成了村里最头疼的事儿。为此,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村里决定创新帮扶模式,拖也要把他们拖出贫困的泥潭。于是,村里通过争取资金,为他们引进了30条牛,引导他们发展养牛业。并从22户中找几个最有能力的当主管,替大伙统一负责放养;每户掏一些钱给他们付工资,最后分红大家一起算。这样一来,为这些贫困户搭建起了“造血”平台,解决了他们的经济收入问题,最终实现脱贫。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也许不平坦,但主要广大党员干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追求,甘做有温度的扶贫人,做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笃定前行,消灭贫困,走向小康社会一定会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