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红色文化高度重视,在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2010年5月6日,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认定,南雄县(今南雄市)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属于中央苏区范围,正式确认南雄为中央苏区县,也是目前韶关唯一的中央苏区县。光荣的革命历史孕育了南雄灿烂的红色文化,也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址。
目前认定的革命遗址有94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有16个:其中县级9个,韶关市级6个,省级1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共有9个:其中市县级5个,省级3个,国家级1个;红色旅游景区有2处:梅关古道景区(4A)、南雄市博物馆;旅游景点有6处:瑶坑广东省委机关旧址、水口战役纪念公园、上朔红军广场、油山革命纪念园、廖地会师旧址、乾村五岭地委扩大会议旧址。
一、红色旅游工作的主要做法
我市依托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大力推动红色旅游项目建设,不断拓展红色旅游市场空间,红色旅游品牌日益凸显、市场吸引力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升。
(一)利用红色资源,融入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了《南雄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聘请省有关设计团队、国内著名专家团队分别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央苏区(南雄)片区系列红色项目进行了规划设计,做到点面结合、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建出“新”意,争取成为新时代革命精神传播的有力平台。以国道和省道为依托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带动水口、梅岭、油山、北山4个红色旅游片区的发展——完成了梅关古道景区内元帅岭景点的保护和开发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水口战役纪念公园、瑶坑广东省委机关旧址、油山“重走长征路”(南雄段)沿线红色旅游景点景区的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指导帽子峰河背村开展红色文化特色餐饮、民宿的开发建设工作。
(二)加快项目建设,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景区。推动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雄段)项目、以红色革命历史陈列为主要展陈内容的南雄市博物馆(新建)项目、水口战役纪念公园(含陈列馆)项目等红色文旅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目前南雄市博物馆、水口战役纪念公园(含陈列馆)已完成建设,对公众开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雄段)各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积极推进红色文旅项目的招商推介工作,为重走长征路(南雄段)项目、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等筹建项目寻找有实力的运营企业。
(三)强化宣传力度,提升红色旅游品牌形象。充分利用“中央苏区县”的金字招牌,一是做好红色旅游线路产品的策划设计,目前已推出三条长征主题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分别将我市乌迳-油山、珠玑-梅岭、瑶坑-水口、帽子峰等多镇(街道)的红色景点串连成线,加快推进我市红色旅游发展。二是通过举办红色主题活动,积极将旅游产品推向市场。2017年4月,我市成功举办了首届“重走长征路·体验新南雄”徒步活动,共吸引了1800多名游客参与,其中外地游客占75%。该活动得到了新媒体的广泛参与传播,共计15家新媒体企业参与推送,总推送阅读量突破10万+,中新社派专门记者全程体验,新闻稿件被多家有影响力媒体转载,影响持续发酵。到2024年,该项红色主题活动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2024年更是首次将重走长征路徒步活动与定向越野结合起来,活动兼顾专业及业余群体,面向全国范围内的定向、徒步爱好者,大中小学生专业定向队及热爱户外运动的亲子家庭团体或个人,让人民群众在重温革命历史的同时能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探索“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打造“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品牌,让红色文化在南雄焕发时代光芒。三是以文艺创作为手段,讲好南雄红色故事。创排演出采茶戏《智送情报》、情景剧《南雄风云》等文艺精品节目,积极开展戏曲进乡村、进学校、进景区,持续深化“苏区南雄红讲堂”“苏区少年说”红色文旅品牌建设,营造浓厚红色文化氛围。
(四)注重文旅融合,提升红色旅游成果转换。推进以兴雄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为运营主体,进一步对全市红色旅游资源挖掘、整理,开发一批红色研学课程,建设一批研学、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军事教育示范基地,提升红色旅游“人流”向“现金流”转换,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目前珠玑-梅关古驿道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已获评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二、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红色旅游资金投入有限。南雄作为革命老区,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发展地方经济,难以满足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和发展需求。有限的资金投入制约了红色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客源市场开发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同时,景区经济效益不明显。一方面,红色景区以教育为主,突出政治属性,除梅关古道景区外,其余均为免票参观,无门票收入。另一方面,景区相关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措施发展不完善,有偿项目开发不力,尚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丰富的资源优势难以转化成产品优势、经济优势。
(二)红色旅游项目市场吸引力不强。红色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形式单一。首先,在资源开发上,一些红色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很多处于资源状态。其次,由于对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红色旅游开发类型以旧址、旧居、纪念馆、纪念园等静态景观为主,属于第一代观光型旅游产品,在展示形式上,也只是简单的陈列、图片解说等静态形式。历史资料征集不足也使得导游的解说显得苍白枯燥、不生动,没有感染力,难以调动游客兴致。红色研学、党性教育、主题党日、红色拓展等产品开发刚刚起步或尚未起步。形式单一的游览观光形式不能突出地域特点,再加上周边(县市区)同类型红色旅游的强力竞争,使得我市的红色旅游难以树立自身特色形象,很难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红色旅游景区点的管理体制不完善,统筹布局欠佳,造成资源管理与产业发展不适应。例如,有些红色革命遗址的归属、保护、管理、开发分属于属地政府、文旅部门、宣传部门“多头管理”、归属不一,容易造成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矛盾冲突,也会出现工作责任相互推脱、扯皮的现象,与发展红色旅游的初衷相悖。同时,红色旅游景区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内涵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红色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匮乏,直接影响红色旅游景点开发和发展前景。
三、红色旅游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以红色为亮点,绿色为基础,文化为本底,促进红色旅游体验化、红色旅游绿色化、红色旅游主题化,打造“红色+绿色+文化”为一体的新型红色旅游综合体。进一步挖掘、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加强重点红色旅游区和经典景区建设,全面提升南雄红色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红色旅游体验化。积极创造体验性强的红色旅游产品,建设红色主题街区、军事生活体验区,野外拓展基地等,重现当年革命根据地工作、生产、生活的环境氛围。建设野营基地,开展野营及户外游乐项目,打造红色文化体验基地,进一步增强游客体验。
(二)红色旅游绿色化。我市红色旅游资源有着优良的绿色载体,红色怀旧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特点,符合当前的旅游新观念,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拟极力打造“红色+绿色”为一体的新型旅游目的地。
(三)红色旅游主题化。在已有旅游服务设施基础上,结合红军故事、战役事件等,融入红色文化主题,推出红色主题性度假、红色革命特色餐饮风味的餐饮点、红色线路徒步、越野活动等,进一步丰富旅游功能业态分布。
(四)红色旅游重点化。大力推进红色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以一系列的红色文旅项目支撑红色文旅产业发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雄段)项目、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根据地纪念园项目、重走长征路(南雄段)项目、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