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时期,毛泽东被排挤在中央和军事领导之外,历次反“围剿”成功经验被抛弃。反围剿进入严峻时刻,毛主席以大局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南线会昌调研,及时对粤赣省工作及防守部队指挥员正确指导,防守部队配合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取得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唯一的几个小胜利。原会昌中心县委书记、粤赣军区政治部主任、闽粤赣边游击纵队司令员罗屏汉及夫人张瑾瑜,在毛主席处于逆境时,公开支持毛泽东游击战争思想,指挥南线游击战赣南红军游击队战绩卓著,受到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撰文表扬。在南线会昌创造了一个和平局面,让毛主席看到希望的曙光,从而激发毛主席创作《清平乐.会昌》的热情。会昌县委、县政府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习近平考察江西提出的“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指示精神,结合本县实际及时提出打造“三地一城”建设独好会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会昌篇章。
【关键词】《清平乐.会昌》 第五次反“围剿” 游击战争 三地一城
《清平乐.会昌》这首诗词是毛主席于1934年7月23日,在粤赣省委驻地会昌文武写的。今年是纪念毛主席诗词《清平乐.会昌》创作90周年,也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90多年前,中央苏区正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指挥下,把毛泽东排挤在中央和军事领导之外,让中央红军主要指挥权落在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外国军事顾问李德手里。机械教条地照搬照抄外国经验,放弃历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同敌人拼消耗、打阵地战,导致中央红军防守节节败退。至1934年4月下旬,瑞金北线、东线、西线、南线相继失守,中国革命处于低潮,中央革命根据地危在旦夕,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来到南线会昌调研并指导。经过调研指导,南线出现了希望曙光,写下了《清平乐.会昌》。这首诗词就象黑暗中的灯塔,为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带来了希望的曙光,鼓舞了苏区军民士气,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指明了方向。
一年前,习近平主席在江西考察调研时,及时向江西干部群众作出“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指示,为江西指明了努力方向,带来了发展春天。今年9月11日,会昌县史志研究室、社会科学联合会、红色资源保护发展中心联合举办“两个90周年,一个120周年”再征文启事。意旨缅怀革命先辈丰功伟绩,传承红色基因,把会昌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三地一城”,建设“独好会昌”,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万千气象的会昌篇章”目标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考察江西的指示精神作出会昌新贡献,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下面从七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毛主席赴南线调研的历史背景
1933年9月,蒋介石不甘心前四次围剿中央红军的失败,调集一百万军队、二百架飞机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苏区同时发动进攻,开始第五次军事围剿。同年10月中旬,苏区中央政府和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与国民党十九路军,签订了“反将抗日协定”。同年11月2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蒋介石为了镇压福建人民政府和十九路军,急调“围剿”中央苏区的主力从闽赣间东进,向十九路车发动进攻。毛主席认为这是扭转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整个战局的良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为,当时中央苏区红军反“围剿”将近两个月,“左”倾机会主义者抛弃了前四次反“围剿”正确的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战略战术,开局第一步棋,黎川不胜,丧失了主动权。事实己证明在中央根据地内击破“围剿”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应该使红军突破敌军的围攻线,转入苏区之外线即敌人之内线去击破“围剿”。当时,毛主席建议红军主力乘敌东进之隙突进到从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去,纵横驰骋于杭州、苏州、南京、芜湖、南昌、福州之间,将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但是,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代表者不采纳毛主席的建议,也不另图他策与福建人民政府和十九路军合作[1][2]。结果,敌人打垮了十九路军后,于三月初,又向中央苏区重新合围,虽然红军进行顽强战斗,但是,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统治,红军在数倍于自己兵力的压迫下,不断丧失根据地土地和损失红军的有生力量。特别是在广昌防御战中,红军浴血奋战作出了重大牺牲,红军八个主力师全面崩溃,不得不采取新的退却。原本应改变战略,让红军在不利条件下暂时进行转移,保存有生力量,待有利条件下,再转入反攻。但在执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临时中央领导人的指挥下,又实行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处处设防”、“堡垒对堡垒”同敌人“拼消耗”,企图以“短促突击”的战术手段完成其战略任务。一次次错失良机,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把革命引导到完全被动和十分不利的境地。毛主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南线调研的。
1934年4月下旬,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正处于最紧张阶段。毛主席来到南线会昌,下榻粤赣省委驻地会昌文武埧邹家祠,刚好与罗屏汉、张瑾瑜夫妇做邻居。罗屏汉时任粤赣军区政治部主任、粤赣省苏执委、省委候补执委,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被中革军委任命为闽粤赣边游击纵队司令员。张瑾瑜时任粤赣省苏执委、省委执委兼白区工作部长。她们夫妻俩原在会昌县委、中心县委工作,对南线会昌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了如指掌,是毛主席南线调研采访的主要对象。
二、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南线红军布防概况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南线会昌筠门岭红军防守的正规部队只有红22师,以及罗屏汉领导的地方武装(几个独立团、赤卫队、游击队和五个赣南挺进队)。罗屏汉坚决执行毛主席游击战争思想,指挥地方武装(赤卫队、游击队、赣南挺进队),在粤赣边广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采用剪断敌人通信线路、夜袭国民党粤军小股部队、炸碉堡、炸桥梁等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略战术,炸毁龙川、五华、兴宁通往江西的主要公路大桥。弄得陈济棠焦头烂额,陈济棠不得不派出大量兵力去保护粤东北地区通往江西寻乌、会昌沿途道路桥梁、碉堡等军用设施。粤军陈济棠部仅从寻乌澄江到会昌筠门岭就筑了40多个碉堡,每个碉堡不得不派1至2个连驻守,仅这项就牵制了陈济棠不少兵力,使陈济棠派往筠门岭前线围剿红军的兵力促襟见肘。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陈济棠派往江西筠门岭有限的兵力,太大减轻了红军南线的防守压力,让国民党陈济棠部止步筠门岭,为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稳定南线战线,为红军长征实行战略转移提供了突围方向,让毛泽东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三、南线粤赣边游击战争历史回顾
1、罗屏汉、张瑾瑜夫妇与南线游击区的历史渊源
罗屏汉、张瑾瑜夫妇均出生于广东兴宁,是土生土长的粤赣边客家人。罗屏汉1926年入党参加革命,张瑾瑜1928年入党参加革命。1928年,罗屏汉在与江西寻乌交界的兴宁罗浮大信苏区组建红军第三营任营长,张瑾瑜任营党支部书记兼宣传员。1929年3月,东江特委西北分委在龙川廻龙大塘肚召开闽粤赣边五兴龙苏维誒政府成立大会,罗屏汉选为常委,主管农运和地方武装,张瑾瑜任妇委委员。同时,组建了五兴龙游击总队,任政委。同年冬被选为中共兴宁县委书记兼县革委会主席,张瑾瑜被选为妇委委员。
1930年初,罗屏汉协助东江特委员刘江夏组建东江红军第11军50团。同年3月,为了赣南和闽西两苏区连在一起,团长刘光夏奉命率领红50团攻打寻乌澄江反动武装,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扫清障碍。因情报有误,红50团500多将士壮烈牺牲,只冲出20多人,在中央苏区史上写下悲壮的一页[3]。
同年10月,罗屏汉奉东江特委之命,携战友张瑾瑜赴江西寻乌留车重组红50团。同年11月,成立东江红军11军独立营(寻乌独立营),任独立营政委,张瑾瑜任营党支部书记兼宣传员。罗屏汉与张瑾瑜在长期艰苦战争岁月中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寻乌留车军营结婚。次年8月,东江红军11军独立营扩编为独立团(寻乌独立团),罗屏汉任政委。根据会昌中心县委军事部长钟亚庆回忆,罗屏汉、张瑾瑜夫妇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把出生才20多天的儿子,送给了来寻乌留车生意的陈妹娘抱养。1932年初,罗屏汉夫妇奉命调会昌县委工作,分别担任组织部长、妇女部长。1932年6月,成立会昌(会寻安)中心县委,邓小平任中心县委书记,罗屏汉任组织部长、张瑾瑜任妇女部长。1933年3月,罗屏汉接替邓小平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同年6月,罗屏汉调粤赣军区任政治部主任。
1933年8月,粤赣省成立,罗屏汉、张瑾瑜夫妇双双被选为粤赣省苏维誒政府执委,住粤赣省委驻地会昌文武坝邹家祠,其房间与毛主席1934年4月至7月在南线调研时住的房间同一大门出入,不在同一排。毛主席的房间旁边是警卫员陈昌奉的房间,罗屏汉张瑾瑜夫妇房间的窗户,正对着陈昌奉的房门,中间只隔了一个天井。毛主席要找罗屏汉、张瑾瑜夫妇了解南线游击战开展情况、白区群众工作情况、商量事情等,都非常方便。
2、赣南挺进队的组建
1933年8月,罗屏汉根据上级指示,从寻乌独立团抽出 100 人,作为组建粤赣军区赣南挺进队骨干,其余兵力充实到独立三师。在罗屏汉、张瑾瑜夫妇等人的密切配合下,很快把赣南挺进队发展成五个挺进队,总人数接近1000人。五个挺进队分别活动在闽粤赣边的会昌、武平、寻乌、安远、龙南、定南、龙川、和平、五华、兴宁、平远、蕉岭等地。挺进队队员全部来自闽粤赣边山区的客家子弟,吃苦耐劳,勇于担当,能征善战,善打游击战,威震粤赣边,让国民党陈济棠部闻风丧胆。国民党到处张贴告示:活促或击毙罗屏汉者赏银圆两万元。五个挺进队人员、活动区域大体如下:
第一挺进队,队长李大添、政委万寿,约100多人。有几挺机关枪和20多支驳壳枪,在龙川的茶活、黄马布、细坳一带开展游击;
第二挺进队,由梅运棠领导,约50多人,在龙川上坪、五指嶂等地打游击;
第三挺进队,由汪全高领导,约300多人,在华阴岽、三八段、龙归等地开展游击活动;
第四挺进队,由彭宏荣领导,约100多人,原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项山一带打游击,后转到寻乌、兴宁、平远的鹅子湖、新村、五指峰、嶂背畲等地活动;
第五挺进队,即粤赣边游击司令部蕉平挺进队,由罗屏汉、陈锦华领导,约有300多人。在粤赣边的龙川上坪、寻乌南扒、岑峰、下廖坑、三把水,兴宁新村、合水一带山地游击活动。[4]
四、罗屏汉公开支持毛泽东游击战争思想
1933年11月,罗屏汉在粤赣省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地方武装工作》报告[5],他在报告中指出:“粤赣苏区处在第五次‘围剿’中次要的战线,对地方武装的加强与扩大,以及动员地方武装,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有特别重要意义”。 鉴于当时存在的问题,罗屏汉提出了转变地方武装的方法和步骤,他的报告符合当时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实际,受到与会人员的好评。罗屏汉的军事报告, 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游击战争的军事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公开抵制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罗屏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在毛泽东处于逆境中公开支持毛泽东游击战争。罗屏汉被选为候补执委,张瑾瑜被选为执委兼白区工作部长。同年11月,罗屏汉被中革军委任命为闽粤赣边游击纵队司令员,并调拨他一个特务连、一个机枪连、两个驳壳连。
五、赣南红军游击队战绩卓著受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撰文表扬
1933 年 11 月,罗屏汉指挥赣南挺进队到兴龙寻边境开展游击战争。在龙川县上坪与寻乌县交界的山区地带,与陈济棠部邓龙光师发生遭遇战,赣南挺进队利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略战术、敢打善战、不畏强敌,让陈济棠损失了敌人一个团的兵力,打出了赣南红军的军威。同年 12 月,为了截断陈济棠部北上参加“围剿”中央红军的去路,配合南线防守部队牵制粤军陈济棠部,罗屏汉在广东龙川登云召开战地会议,具体部署烧毁公路桥的任务和方法,亲自指挥游击队烧毁粤东通往赣南地区重要交通线上的五华三多齐、龙川通衢鱼子渡、兴宁合水大桥、老隆通往铁场罗凹桥等四座大桥,致使老隆通往外面的公路中断。打乱了陈济棠的运兵计划,有效地牵制了粤敌北上“围剿”中央苏区南线的兵力。由于罗屏汉领导的赣南红军游击挺进队有力地打击敌人,保卫了中央苏区的南大门。受到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中央机关报《斗争》撰文表扬:“粤赣方面有赣南游击队,他们曾在敌人从寻乌通往兴宁的交通线上不断的袭击敌人单个部队,劫夺辎重,敌人颇受威胁,屡次搜剿,因该游击队得到当地群众的拥护,还是继续活动”[6]
六、毛主席南线会昌调研指导成果
1934年4月下旬,正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紧张时期,毛主席虽然受到以王明为代表的临时中央领导人排挤打击,被驳夺了军事指挥权。但还是时刻关注中国革命,关注着南线战事。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把中国革命引导到完全被动和十分不利的境地。主席力图把党和红军从当时的处境中拯救出来,使党和红军走向正确的方向,来到南线会昌调研。一到会昌,下榻粤赣省委驻地会昌文武坝邹家祠。召集了一连串的调查会议,了解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纠正由于贯彻执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工作中出现的偏向。特别是了解到南线掩护中央苏区后方的红22师,在闽、粤敌军的强大压力下,被迫退出筠门岭,正在站塘的李官山召开连以上干部会议,总结筠门岭战斗时,主席立即赶到粤赣省委给红22师首长打电话,了解部队情况。听完红22师政委方强的汇报,了解到敌我情况,主席立刻明确而具体地指示道:现在应该把主力抽下来,进行整训,用小部队配合地方武装打游击,钳制敌人。整训中要总结经验。你们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是什么道理阻挡不住敌人,是什么道理不能打好仗,不能消灭敌人。[7]
毛主席赴南线调研时,还亲自指导过粤赣军区挺进队开展游击战争[8]十几天后,毛主席不顾个人安危,从文武坝去到站塘的李官山一带红22师驻扎的前线调研时,看到红22师指战员个个脸上笑逐颜开,一改以前愁眉苦脸的样子。原来是配合地方武装用游击战打法,打了几个小胜仗,消灭了几股前伸的敌人,极大地鼓舞了士气。同时,按照毛主席正确指示去纠正以前错误的土改方法:“团结贫农,争取中农,孤立富农。”地方群众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起色,使原来一些反水群众,反过来为红军通风报信。当时,中央准备派方志敏部队红十军团由寻淮州率领夺回筠门岭,毛主席不同意这种做法。闽粤赣边游击纵队司令员罗屏汉坚定不移地执行毛泽东游击战争思想,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指挥赣南挺进队迂回到敌人后方去打游击,很快稳定了局势。毛主席在李官山住了十几天后回到文武埧,还是继续了解南线一带的情况和动向,指导苏区的地方工作和斗争。同时,继续调查南线各地红军和游击队、赤卫队的情况。在第五次反围剿最紧张时刻,毛主席不辞劳苦地风里来雨里去,把足迹踏遍苏区南线,把心血洒在人民和红军指战员心里。每到一处,主席的谆谆教导,就象夜空中的火把,照亮和温暖了红军和苏区人民的心。会昌一带的工作,都按照毛主席的指示,重新开展起来,形势一天好似一天[9]。创造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南线可喜局面 ,毛泽东为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光辉诗篇《清平乐.会昌》,高度赞扬南綫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创造的大好局面。
通过调查研究,详细掌握了粤赣省的有关情况,对粤赣省的工作作了正确的指示,巩固苏区工作,深入土地革命,纠正富农只分坏田的不正确做法,扩大白区工作,消除赤白对立等。毛主席从筠门岭回到文武垻,参加了7 月18日至22日粤赣省委在文武坝召开的第二次扩大会,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扩大游击区,向安远、寻乌发展,向兴宁一带创造游击区”[10]。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的讲话精神,会后第二天(23日)一大早,天将拂晓,罗屏汉司令员回师粤赣边指挥游击战[11],亲自率领赣南挺进队100多人再回兴龙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兴宁的罗岗、罗浮、大坪、黄陂和龙川的赤光、龙母、上坪等地的游击战争又活跃起来。7月28日,罗屏汉率领28名驳壳队员从寻乌与兴宁交界的新村出发,分两路进击兴宁大坪上、下大塘团防,取得胜利。几天后,挺进队又配合兴龙游击大队袭击兴宁黄陂下宝龙团防。由于我游击队的频频出击,使陈济棠坐立不安,陈济棠不得不再派重兵围困五兴龙革命根据地[12]。太大减轻了筠门岭的防守压力,使南线陈济棠部止步筠门岭。这是罗屏汉司令员贯彻落实毛主席粤赣省重要讲话取得的丰硕成果。
至长征前夕,中央苏区南线始终保持了稳定形势,南线游击战争保卫了红都瑞金的安全,为中央红军及中央机关进行战略转移赢得了时间和空间的保障。
七、毛主席《清平乐.会昌》诗词永放光芒。
1、《清平乐.会昌》鼓舞了苏区军民士气,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行动指南、留守中央苏区军民的斗争方向、中国革命的指路明灯。
2、南线地方武装再立新功
1935年4月,罗屏汉接到周建平写给他的一封信,要求他前来安远、寻乌南部,接应中央分局突围的红军队伍,罗屏汉带着60~70多名游击队与300多人的红军队伍会合后,在寻乌中和与留车之间的山地成立粤赣边军政委员会,罗屏汉被选为主席[13],周建平为副主席,张凯、李天柱等为委员,有病在身的前江西省代理委书记陈正人也随同张凯部队突围到这里,统一领导粤赣边地区的游击战争。又吸引了国民党陈济棠部四个师的兵力,太大地减轻了中央分局其他各路突围压力,为保留新四军火种做出历史性贡献。
3、会昌人民的光荣
2014年12月21日,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广东厅,举行了纪念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暨《烈火忠魂——罗屏汉、张瑾瑜夫妻英烈》首发座谈会,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李忠杰在讲话中,高度评价原会昌县委书记罗屏汉、妇委书记张瑾瑜夫妇在中央苏区史、红军长征史和南方游击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中央红军长征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央红军长征“送行人”。这是会昌人民与会昌县老领导共同创造的荣誉,是会昌人民的光荣。
4、苏区精神在会昌发扬光大
2024年7月14日至18日,笔者和原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烈士之孙阮钦彤、红十一军军长古大存之子古延贤等广东部分红军后人,赴赣南革命老区追寻先辈足迹调研行,重点参观瞻仰了位于会昌筠门岭镇的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纪念馆、文武坝风景独好园毛泽东旧居、戏剧小镇和庄埠乡乡村振兴展览馆,所到之处会昌干部群众饱满精神的面貌和务实的工作作风,给人留美好而深刻印象,苏区精神在会昌大地弘扬。宣传部卢部长、党史办李帆主任、红保中心肖国方主任,全程陪同客人边参观边讲解。在参观毛主席旧居时,肖国方主任生动地向客人讲述毛主席当年来南线会昌调研指导工作时的情景:身上背着一把油纸伞,在这个工作室写的《清平乐.会昌》诗词等。在介绍罗屏汉、张瑾瑜夫妻曾经居住过的房间时,与客人互动,气氛非常融洽。
在谈到:1934年7 月18日-22日,毛主席在文武坝参加了粤赣省委第二次党代会,在会上毛主席作了重要讲话,强调“要扩大游击区,向安远、寻乌发展,向兴宁一带创造游击区”[14]。一同参观瞻仰毛主席旧居的嘉应学院周云水博士,向大家介绍了他对罗屏汉司令员的研究成果:当年,身为粤赣省委后补执委、闽粤赣边游击纵队司令员的罗屏汉,为了贯彻执行毛主席的这一讲话精神,在会后第二天(23日)一大早,天将拂晓,张瑾瑜就送夫君罗屏汉司令员回师粤赣边指挥游击战[15]。毛主席刚好一大早起去登会昌山(岚山岭),看到张部长一大早送夫君赴前线的情景,触发毛主席想起唐代诗人杜甫《新婚别》诗词的情景,毛主席《清平乐.会昌》诗句中的“莫道君行早”的“君”,应该是张瑾瑜对丈夫罗屏汉的尊称;
在参观戏剧小镇时,大家对这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项目,觉得非常有创意,卢部长就站在百年古榕树下,有关打造戏剧特色小镇的事情,如数家珍地向我们娓娓道来;肖国方主任第二天又专门召集有关单位和我们一起开了座谈会,就关于红色资源挖掘、保护与宣传进行交流,会后互赠了部分革命先辈史书。还有筠门岭镇负责宣传、统战的许絮清委员、庄埠乡党委书记郭世生等干部,她们待人诚恳、平易近人、工作务实的精神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苏区精神正在会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是建设“三地一城”独好会昌的强大动力。
罗荣2024年10月30日 于广州
[1]《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吴吉清著)》第144页
[3]《东江革命根据地史料汇篇(五兴龙苏区)》第28页
[4]《寻乌人民革命史》第94页
[5]《肃霜天晓一一刘晓纪念文集》第70页
[6]《兴宁英烈传》第33页
[7]《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吴吉清著)》第150页
[8]《寻乌文史资料》第15页
[9]《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里(吴吉清著)》第155页
[10]《肃霜天晓一一刘晓纪念文集》第73页
[11]寻乌党史资料《威震粤赣边南粤放胆寒——罗屏汉回师粤赣边最后斗争(李楚整理)》第31页
[12]《东江革命根据地史料汇篇(五兴龙苏区)》第36页
[13]《群英荟萃会昌》第80页
[14]《肃霜天晓一一刘晓纪念文集》第73页
[15]寻乌党史资料《威震粤赣边南粤放胆寒——罗屏汉回师粤赣边最后斗争(李楚整理)》第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