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谈起革命遗址,总会令人联想起城乡普遍存在的祠堂。祠堂,作为一个生活群落纪念先祖、弘扬孝道和族亲会聚的场所,以其特有的功能和环境条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许多祠堂成为见证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
以潮州为例,2016年市委党史研究室和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主编的《潮州市革命史迹选编》刊载的276处革命遗址,其中就有69处是祠堂,占25%。这些祠堂作为革命遗址,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老区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在革命斗争时期,突出发挥了五个方面的作用:
一、作为领导机关驻地,在组织引领、凝聚力量中发挥核心作用。潮安区登塘镇白茫洲村的管氏祖祠、沙溪镇上西林村的绍发祠、江东镇仙洲村的黄氏宗祠、龙湖镇鹳巢村的双抛祠,饶平县东山镇湖岭村的西泉公祠、建饶镇白花洋村的上禾埕祠堂和继昌祖祠等,曾经是中共潮安县委、饶和埔县委机关驻地,领导着不同时期的革命斗争。如白茫洲村管氏祖祠,是中共潮安县委第一次党代会会址,1927年在祠堂开会时,被国民党发现,会议被迫转移,祠堂遭敌火烧。1929年军阀混战,潮安县委抓住时机,发动群众建立赤卫队,成立苏维埃政府。1930年4月县革命委员会在白茫洲成立,领导机关设在管氏祖祠。1930年8月,国民党军围剿潮揭丰边革命乡村,管氏祖祠再次被烧。1991年2月。白茫洲村管氏族人发动华侨捐资重建了这座为革命做过重大贡献的祖祠。
二、作为农民协会旧址,在宣传发动、开展农运中发挥阵地作用。祠堂以其地理位置和影响力,成为党在农村发动民众,团结村民成立农民协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的阵地。大革命时期,潮州乡村就有14座祠堂成为农民协会会址。潮安县登隆都早在1924年就成立农民协会,会址设龙湖镇曾厝宗祠,主要任务是串联各村农民参加农会、组织童子军、协助红军打击敌人。1926年4月,饶平县农民协会在饶城林氏宗祠成立,当时全县有3个区农会和33个乡农会,会员1917人。东山镇湖岭村西泉公祠,1926年成立农会时拥有会员200多人。中共浮山区委曾在此召开全区第二次农民大会,部署抗租抗息、分田分地活动。潮安县浮洋镇斗文村吕厝祠,是“潮州七日红”时期南昌起义军的联络点,也是桑浦山东北片农会会址,被国民党视为眼中钉。1927年敌三路袭击吕厝祠,16名会员被杀害。潮安县凤塘镇冯厝村敦仁公祠挂牌成立“二区冯厝村农民协会总部”,组织农民自卫军打击当地民团反动势力。
三、作为隐蔽斗争基地,在秘密联络、传递情报中发挥纽带作用。抗日战争时期,饶平县有6处祠堂以办学作掩护,成为隐蔽斗争基地,在秘密联络、传递情报、培训骨干、输送人员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的延德堂,所办的长彬小学成为隐蔽斗争基地,先后有近10名地下党员到此教书,为后来的武装斗争做准备。这个隐蔽点为党培养和保护革命骨干,在教学、统战、筹款筹粮、动员群众参军等方面成绩显著,为饶平县的全境解放做出贡献。1942年全国革命处于低潮,为保存力量,中共潮澄饶县委领导下的地下党转入隐蔽斗争。饶平县海山镇浮任村的平斋祖祠、旸谷公祠、宝云庵,坂上村的郑氏宗祠;樟溪镇的上青公祠等开办学校,地下党员以教员身份在祠堂任教,暗中进行革命活动。东山镇东明村陈氏宗祠,是1948年闽南游击队建立的秘密交通站,负责转送情报,安置伤病员养伤。
四、作为革命武装据点,在部署战斗、抗击敌人中发挥中坚作用。潮州市有22座乡村祠堂以其有利条件成为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和武工队、游击队部署战斗、抗击敌人、修整培训的据点。饶平县新圩镇就有14座祠堂分别是南四武工队、南十二武工队、闽粤游击队、乌山游击队的活动址。潮安县龙湖镇下阁洲村的容祖公祠是潮安工委革命据点,由共产党员到祠堂办学任教、设立党支部,在夜校和识字班的青年中发展党员,使下阁洲成为上铁区武工队的活阵地。枫溪区池湖村的追远堂和步熙祠堂,1927年9月曾驻扎南昌起义军部分官兵。家住祠堂旁的村民陈豪杰受进步思想影响加入革命队伍,被推选为池湖村农民协会会长。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潮澄饶平原工委的领导同志多次到步熙祠堂开会,讨论对敌斗争策略,部署战斗。随着革命力量壮大,活动地点改在陈豪杰的瓦窑厂。先后有20多位有志青年参加革命,为凤凰山革命根据地输送力量。
五、作为教育驻训场所,在坚定理想、传承基因中发挥载体作用。潮州市还有一些祠堂,早在革命年代就成为教育、培训、驻扎、指挥场所。市区中山路李厝祠是黄埔军校最早开办的一所分校,1925年12月18日创办,1926年12月18日结束,共办两期,招收学员990余人。湘桥区磷溪镇西坑村的双过山老虎祠堂石洞,曾是中国工农红军东江独立师第二团第三连住地。该村的永德堂祖祠是抗日时期地下党员陈维扬等5人执教学校。潮安县沙溪镇西林乡的刚克公祠、大夫公祠、大宗祠、绍发祠,曾是1928年潮安县革命武装改编的广东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二团的分散驻地。潮安县金石镇大寨村的灵严庵和饶平县上饶镇的詹氏大宗祠是1926年党组织举办的“农民自卫军模范训练所”,培训了一批革命武装骨干,播下了革命武装斗争的种子。饶平县海山镇黄隆村刘氏家庙和黄氏宗祠是1938年广东抗日第一仗的指挥部和军需品储备处。2019年省人民政府公布刘氏家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海山义勇军抗日指挥部旧址”。海山镇隆西居委会的李氏宗祠,2016年6月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长征干部李沛群纪念馆”。
一座座充满红色记忆的老祠堂,见证着时代变迁,传承着家风家训,记录着血脉延续,凝聚着奋斗精神。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不少祠堂用于办学校或村办公址,成为德继先贤的场所,创业兴乡的标志。我们要充分肯定祠堂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还要深刻认识祠堂与时俱进的社会作用。笔者近几年来,多次参与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的调研采风,看到不少村镇、社区积极探索将老祠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融合,为老祠堂注入新活力,赋予新功能。不少修葺一新的祠堂散发着特色鲜明的潮州文化。灵活多样的修缮模式,活化利用了惠及民众的文物保护成果。焕发古韵的祠堂变身公共场所,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社会作用。
一是不忘祠堂革命史迹,赓续光荣革命传统。市区中山路李厝祠、饶平县海山镇的李氏宗祠和“南澳英风留青史,广东抗日第一枪”的刘氏家庙,已分别辟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纪念馆、长征干部李沛群纪念馆、海山义勇军抗日指挥部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湘桥区黄金塘村腾出一座老祠堂,修缮为村革命历史纪念馆,陈列本村六位革命烈士的事迹。枫溪区李厝村箩铺公厅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活动点,近年修缮为缅怀革命先辈的场所。本文谈及的潮安县凤塘镇冯厝村敦仁公祠是1927年村农民协会总部旧址,沙溪镇西林乡刚克公祠是1928年广东工农革命军独立二团驻地,江东镇仙洲村黄氏祠堂是1927年中共潮安县委驻地;饶平县东山镇湖岭村西泉公祠是1930年中共饶和埔浮山区委及交通站旧址,黄冈镇“名贤余氏家庙”是丁末潮州黄冈起义秘密会所旧址等等。这些红色资源经发掘、保护、利用,已成为潮州市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和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的讲堂。
二是激活祠堂特色内涵,传播优秀潮州文化。进入新时代,许多地方的祠堂陆续修复,有“修旧如旧”的,有“创新更新”的,有“新旧合一”的。祠堂以其厚重的历史人文传统和独特的乡土文化内涵,发挥着积极的社会作用。枫溪区长美乡依托祠堂文化,重建邱氏家庙,使之成为弘扬孝道美德的民俗文化中心,多方引领乡风文明。枫溪区老年大学在此设立分教点,将“学堂”搬进“祠堂”,让老年教育的触角延伸到乡村。国际老年大学协会主席维拉斯、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晓林曾莅临参观指导。易地重建的枫溪吴氏五房祖祠,积极开展仁爱慈善公益活动,如今是枫溪怀园慈善会会址。潮安区江东镇下水头村啟锡公祠,历经风霜,破旧闲置,引起乡贤关注,筹资修缮,打造成具有潮州特色的民间展馆。近年修整的枫溪区堤头村“八德公祠”、枫一村佘氏家庙和枫二村的吴氏三房祖祠,以祠堂为载体,以文化为纽带,教学广场舞,培训潮州大锣鼓,演唱潮曲,演奏潮乐,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潮州,著名的祠堂还有位于市区铁巷的“己略黄公祠”和位于彩塘镇的“从熙公祠”,前者有“潮州木雕博物馆”之称,后者以石雕、木雕装饰出名。
三是深化祠堂文明实践,助推乡村治理振兴。近年来,潮州市各乡镇积极推进“宗祠文化+文明实践”先行点活动,通过修缮活化祠堂,振兴乡村文化,宣传新思想,引领新风尚,形成文化实践阵地。潮安江东镇下水头村的蔡氏宗祠修缮后,乡村振兴促进会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在此成立,他们利用祠堂保存的族谱、楹联、碑刻、牌匾、资料,挖掘整理家风家训,开展道德评议,定期举办接地气、聚人气的文明实践活动。浮洋镇厦里美村以党建为引领,依托“祠堂+乡贤”,推动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同频共振,合力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形成以祠堂为平台的民事民议生动格局。登塘镇溪墘寮村发挥乡贤力量修缮百年祖祠,同步保护祠堂周边古树古井、池塘水系、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龙湖镇鹳巢村修缮活化古祠堂,开展文化展览、公益讲座、学习交流、文艺演出,讲好家风家训故事,让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融合。如今,该村南、北两座祠堂已成为当地家风教育实践基地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治理的精神家园。
不忘祠堂历史贡献,活化资源续写新篇。“祠堂文化+文明实践”将在新时代发挥着重要的社会作用。